天天看点

阿伦特反对"平庸的邪恶"

作者:汝南坤

当雪崩坍塌时,没有雪花是无辜的,因为雪花犯了"平庸的罪恶"。

文/全史 渝汉河雪

1906年10月14日,德裔美国犹太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出生。

她是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弟子,也是轴心国时代的作者贾斯贝尔斯亲自指导的博士学位。她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之一,她对纳粹主义的深刻反思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她的思想在学者中变得流行起来。

那么,她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她是一个独立的女人,敢于爱恨,能承受得起放手。

阿伦特在18岁时上了大学,并很快爱上了一位年轻的老师。这位老师比她大17岁,已婚并生了孩子,后来成为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火热的爱情,所以她特别投入。但没过多久,她就意识到这段关系不会成功,因为海德格尔不会放弃妻子和儿子,而他正在为标题写作,所以她故意冷落阿伦特。

阿伦特反对"平庸的邪恶"

阿伦特非常坚强,以冷静的态度和行动摆脱了情感上的困境,既然能负担得起,又放下了。她选择走出这段关系的阴影,转学到另一所大学,在那里她很少见到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后来转向纳粹,两人彻底分手。但十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阿伦特微笑着恢复了与海德格尔的友谊,为他在纳粹统治期间所犯的错误辩护。

阿伦特一生中结过两次婚。她的第一任丈夫与她离婚,据说是因为她不能像男人一样忍受抽雪茄。但她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布鲁赫,两位老了,幸福的生活。

阿伦特反对"平庸的邪恶"

其次,她是一名受到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

阿伦特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过着吃饱饭的生活。但纳粹的崛起破坏了这种美丽。在小学时,阿伦特能感觉到周围人那双陌生的眼神,但她并没有太认真。直到她从博士毕业,她才真正感受到纳粹主义的恐怖。她被取消了学术研究的资格,因为她是犹太人。

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阿伦特特不遗余力地加入犹太组织,帮助犹太人和社会民主党人移民,结果却被盖世太保监禁。还好抓到她的人也不是特别坏,在把她关了八天之后,这才逃脱了。

为了避免再次受到纳粹的迫害,阿伦特流亡法国巴黎。在法国谋生后,阿伦特遭受了很多痛苦。她做了两份帮助犹太移民的工作,她的生活暂时得到了保障。在巴黎期间,她遇到了许多富有同情心的法国作家,如加缪和萨特,以及本杰明,一位犹太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流亡者。他们经常在咖啡馆见面,正是在这个小组中,阿伦特找到了自己的家,并与本杰明建立了友谊。后来法国沦陷,为了逃避迫害,阿伦特移民到了美国。当时,本杰明把所有的手稿,包括《历史哲学大纲》交给了阿伦特。阿伦多斯出版了本杰明的《历史哲学》,而本杰明则因为运输的失败而毒死了自己。

最后,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思想家,反抗"平庸的邪恶"。

阿伦特在十三岁和四十四岁时开始阅读康德和克凯高尔的哲学著作,18岁时进入马尔堡大学哲学系,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后来,他与现象学之父胡瑟一起上了一堂课,并最终跟随贾斯贝尔斯,在22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三位大师要做自己的老师,想不出思想家是难事。

阿伦特反对"平庸的邪恶"

但阿伦特的巨大影响不在于严格的哲学领域,而在于她对纳粹罪行的反思,因为她自己就是受害者,然后她了解到纳粹在集中营的所作所为更加令人发指,她被摧毁了,以至于她开始系统地研究纳粹主义。

根据阿伦特的说法,纳粹主义有两种邪恶,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邪恶",代表希特勒,另一种是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代表艾希曼。希特勒是大家所熟悉的,艾希曼是谁?他是一名负责运送和屠杀犹太人的德国军官,被捕后,阿伦特前往现场,发现艾希曼只是一个举止温和的普通人,看起来不像一个精神病杀手,阿伦特将艾希曼等人的罪恶总结为"平庸的邪恶"(也翻译为"邪恶的平庸")。

阿伦特反对"平庸的邪恶"

阿伦特认为,平庸比极端邪恶更可怕,因为它可能存在于普通大众中,而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的人也可能对极权主义统治者视而不见,成为命令的刽子手,就像艾希曼一样。(见法则31- 群体敢作恶:为什么好人变坏?)

那么,你如何与平庸的罪恶作斗争呢?

阿伦特的方法是思考和行动,她将艾希曼视为缺乏思考的典范。她说,思考是一种开放的思想,既要与他人交谈,又要反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的"助产士",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吸收不同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此时内心是和谐统一的。相反,不是要不同意别人的观点,这样人的内心就不会有反思,其实也不会和谐统一。她说,行动也包括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公共场合敢于说话,挑选她不仅要这么说,还要这样做,她经常参加聚会,参加社交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世代评价

1.阿伦特存在的基石是对真理的奉献,她以她最初意义上的人的身份存在。

- 贾斯贝尔斯

2、她不是那种埋藏在专业麻木的学者,也不是那种与时俱进的聪明学者,而是逆流而上的反抗学者。她反抗潮流,反抗她的时代,因为她确信她生活在一个极端,黑暗的时代。

- 林贤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