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作者郑珊珊 转载于电气工程师合作组 EEO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王厚余

王厚余先生的家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一幢极为普通的居民楼里。在他开门迎接我的瞬间,我几乎以为又回到了几十年前。房间走廊狭窄、光线昏暗,未加装修。这样的环境似乎与王厚余先生作为中国建筑电气行业泰斗的身份不符,但走进王老的书房,就能看到墙上很醒目地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清心寡欲”。这,似乎又让我找到了答案。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依旧是和蔼的笑容,多年过去竟更加灿烂。尽管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王老说话仍然还带着些南方口音,有时还蹦出几个俄文和英文词,有时还会用到当下的流行语,例如提到一些向他请教问题的晚辈,他会亲切地将他们称作“我的粉丝”。

著名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技术专家,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电气主管工程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4中国归口委员会及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多部国家电气设计规范、手册的编写人……年过九旬的王厚余,其一生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层层褪去这些所谓的荣誉与浮华光环,沿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最闪耀的还是王厚余先生这老一辈电气人的精神。

“我的电气之路和别人不太一样”

王厚余出生于武汉,7岁时移居上海。从上海市立和安小学,到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再到国立交通大学,王厚余在上海租界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王老的神情总是充满了庆幸——正是由于租界能够独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喧嚣的炮火之外,他才可以在一个较为安稳的环境中完成学业,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尽管如此,中华民族的苦难依然在王厚余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初中时就立下以后要工业救国学习电气专业的决心。

1949年,王厚余大学毕业,上海刚刚解放。由于当时国家向苏联“一边倒”,王厚余就被华东革命大学分配到大连俄专学习俄语,以备日后为学习苏联、当俄文翻译,没想到这很快就派上了用场。王厚余在大连俄专的学习还不到两年,就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国家空军的建设被提上了紧急日程,而唯一可以依靠的技术支持就是前苏联。在这紧要关头,王厚余服从国家安排参军到空军部队当苏联地勤人员的翻译,空军中地勤人员天不亮就得给飞机进行检查、修理和维护,比较辛苦。虽然这些机械活儿表面上看起来与他后来所从事的建筑电气设计毫无关系,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例如王厚余在空军从未听说过飞机中发生过人身电击事故,飞机中仪表工作也很正常。但仪表一搬到地面车间就很容易被干扰。当时并不在意,但后来学习建筑电气IEC标准防护电击和抗电磁干扰时,当年这段感性认识使王厚余很容易理解到这是飞机金属机身构成的法拉第笼起的等电位联结作用的效果。

王厚余给苏联大兵当翻译的日子正值建国初期,国家的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部队里的生活,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一段那个时期颇有意思的经历。在部队中,作为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王厚余有时候还当学员的文化教员,给学员上物理课。“那些从陆军调来的大兵,没什么文化,要‘一步登天’驾驶和维护飞机,真是不简单。”王老说道。当时王厚余的级别是副排级,戴干部大帽,平时走在路上还会受到战士的立正敬礼,这使他开始时有些不知所措;“部队里普通战士吃大灶,营级干部吃中灶,高级干部吃小灶”,王厚余的级别不高,但作为知识分子,他可以与营级干部一起吃“中灶”。当时部队里实行的是没有工资的供给制,“我作为知识分子每个月还有十块钱的猪肉津贴”,说到这,王老笑了。

到了1951年,国家一方面要建设空军,一方面还要修理飞机。这时候大陆成立了航空工业局,下设若干飞机修理厂。苏联又派来了许多技术老专家,亟需翻译,于是王厚余被转业到北京航空工业局下的设计飞机修理厂的航空工业设计院,给苏联电气专家当翻译。后来苏联电气专家发现他不仅懂俄语,还是正规大学电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给他当助手。那年代大学毕业生很少,国家给航空院分配十二个大学生,组成了电气组,由王厚余任组长。他每天帮苏联专家翻译、校对、修改图纸。按照中苏协议,设计图纸必须经过苏联专家签字才有效。自那时起直到今天,王厚余接触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已经整整六十五年。

与电气规范和配电手册的不解之缘

今年建筑电气界的“宝典”《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即将面世。从大陆建筑电气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的80年代一直到了新世纪的2016年,时间横跨四十载。这本手册凝聚了几代电气人的心血,对中国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王厚余逢巧成了编写第一版手册的组织者。

当时的各个设计研究院都有专业的情报员,技术水平都不低。他们在一起时都会相互交流信息。后来,大家就想把常用的设计资料编写出来。于是,就共同编写了三本电气设备手册和两本电气设计手册,总共五本32开的小本手册。出版以后大受欢迎,成为电气设计的必备书。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防工业各设计院开始每年召开工业学大庆技术交流会,会上决定军工口各院联合编写更系统、全面的手册来代替以前的那5本小册子。会上决定由兵器工业部五院牵头,设备手册由兵器部五院编写,而设计手册则由航空工业部四院组织编写。这就是第一版的《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一版原名为《工厂配电设计手册》)。而那时王厚余正好是航空工业院技术科的副科长兼技术科电气组组长,手册的组织编写工作自然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王厚余在技术科的行政工作很忙,他无法抽身去具体负责这本手册,因此他就委任了院内素有“活资料”之称的徐永根负责手册编写工作。“徐永根比我还大一岁,他熟悉规范、资料,水平相当高,但是组织和协调能力却不强,而这对手册的编制却是十分重要的。”王老回忆道。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王厚余提议成立手册编写的核心组来负责和谋划工作。核心组最初的三位成员是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院的徐永根、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卞铠生、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的王剑芬。说起来,王老是编写手册最初的组织者,但是他却谦虚地说:“我只是开始的时候搭了架子而已,以后的任务都全权交给了核心组。我自己也只是参与了其中部分章的编写。”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组”的成员之一卞铠生,他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航空院王老的供配电小组,后来才转到航天院,多年来他是手册从第一版到第四版的绝对核心骨干。访谈过程中王老对卞铠生赞不绝口,连用几个“无懈可击”来形容他的水平之专业,头脑之灵活,思维之缜密,处事之周到。“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懈可击,”王老毫不吝啬对卞铠生的赞誉,“他在航空院做的设计图纸无懈可击;手册中他撰写的附录无懈可击;发表过的文章,仍然无懈可击。”

王厚余提到,没有规范,不成手册,手册是根据规范来写的。谈到了《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手册最初的编写,就不得不说中国的电气设计规范的编制。

60年代的中国,在技术水平上十分落后,没有自己的电气设计规范,只能搬来前苏联的《建筑电气设计导则》作参考。这本苏联的设计导则还被当时建设部工业设计院编译成中文版本,成为当时大陆电气设计的依据。

直到1971年,中国才开始自己编制国家标准电气设计规范GB 5XXXX,由电力部和机械部分工组织编制。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院里电气主管工程师,王厚余也在劫难逃被“打倒”了。或许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厚余也因此得到了编制规范的机会。他被造反派派去参加编制《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也就是GB 50052规范。而学生时代打下坚实基础的英语和后学的俄语,让王厚余在编制规范中方便不少。他经常去北京图书馆和标准局情报所收集资料,他拿起英文和俄文专业资料不用字典就可下笔翻译,其他规范的编制组成员因此常拜托他帮忙查国外资料,王老笑着称道:“我当时成了编制组的‘情报员’了”。

这是中国第一次自己编写规范,国家特别重视,编写小组也非常认真。各编制组都被统一安排在北京集中脱产编写,为此王厚余三年没有回原单位,全国到处调研半年没有回过家。当时一共编制了八个电气规范,但是1974年在北京香山饭店审核此等规范时,由于对“三级负荷分级”分歧意见太大,《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在会上未获通过。只得最后由建设部拍板决定按送审稿执行。这套规范由于“电压偏差”引起的矛盾直到1983年才颁布执行。中国国家标准电气设计规范由此开端,《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也因此有了规范依据。

仍忧心于中国建筑电气现状

纵观中国电气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不管是技术还是规范,无疑都被印上了深深的“苏联”痕迹,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缺少对外交流,大陆建筑电气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国外同行常笑话中国建筑电气只会选线路,选开关。

大陆供电部门素有“重发、轻配、不管用”的传统,不重视用户的用电安全。而西方建筑电气设计原则首先是按国际电工标准以人为本,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按照用电功能,旨在“用好电”,强调正常发挥电气设备的功能。在这种差距之下,中国电击死亡人数是发达国家的上百倍,电气火灾数量占火灾总数的26%-27%,而日本仅为2%—3%。王厚余不止一次发文指出这些问题,但是由于设计观念的落后,一些设计师总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选择线路或开关,保护好线路,却忽视了保证人身安全和电磁干扰等其他重要问题。“线路值多少钱?人命才是无价的啊!”王老感慨地说道,“消防消防,首先是防。对于电气火灾,我们首先要防,要防患于未然啊!”

在访谈的过程中,王老谈到了他亲身在电气火灾现场分析过的一些火灾实例,许多仍可供今日参考。在北京亚运会期间,北京多处起火,搞得人心惶惶,连清华大学庚子赔款时期建的最老校舍同方部也发生了火灾。安保部门有人怀疑这些火灾可能是人为纵火,专门给亚运会添乱。清华火灾现场还发现一根电线上两个短路点,更增加了这个怀疑。直到王厚余到现场分析才消除了这一疑虑。原来当时房间里工作人员自己接旧电线看电视,电线接头非常马虎,所谓第一次短路其实并非短路,而是因为接头接触不良,打火发热起火,随后火烧到了电线的前端,又造成了线路短路。这样分析后,人为纵火的原因就被排除了。

在贵阳供配电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设计研讨会期间,笔者有幸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建筑设计所副总工程师李顺康同行,也听到了他分享的一个关于王老调查火灾原因的经典案例。90年代北京和平门烤鸭店将四楼租给了一家公司,后来四楼发生了火灾,消防局勘察以后认定是公司用电设备的插头起火,要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公司不服,要消防局出示证据,不懂电气安全的消防局哪能拿出证据,结果消防局开天辟地第一次被告上了法庭,成了被告。无奈之下,消防局请王厚余来客观地分析火灾起因。当时已时隔半年,火灾现场早已不在,王老只见到疑为起火源的一张照片。从照片中可见插头只剩下了钢质压线板和熔化后残存的螺栓。由此王老判断插头内一定发生过温度高达一千几百度能熔化钢材的电弧。起火的主因是插头不符合产品标准,插头压线板为导电的金属材质,而这是违规的!因为按照产品标准,插头内部的压线板只能用绝缘材质,否则当被压的电源线绝缘因过热损坏时,金属板会引发电弧短路。沈阳消防研究所所做的金相分析也证明王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王厚余凭借着他多年丰富的电气安全知识和实践经验,用科学依据证明了这是一起由劣质插头引起的火灾,责任应由公司承担。他帮助消防局打赢了这场官司,保住了消防局的权威。

寄希望于后起之秀

王厚余作为最早接触国际标准的专家,一直都对中国规范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发愁不已。几十年来他曾为此发表了无数篇文章,希望各方重视、学习和应用国际电工标准。自1981年以来,在行业权威刊物《建筑电气》上,王厚余发表的论文就高达45 篇,位列该刊作者发文数量之首。其实王老在刚开始质疑大陆规范的时候曾受到不少人的指责,这也为他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当大家后来理解王老质疑的理由后,反而更加敬重王老。李顺康回忆起他对王老最初的印象,就颇有些乌龙之意,“我第一次听王老讲课,就想这个专家怎么净说些违反大陆电气规范的事情;第二次再听他讲课,开始觉得有些道理;等到了第三次,我才意识到确实是大陆规范有问题。”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王厚余的疾呼影响了一批同样关心此问题的业内人士,他们经常来咨询王老,其中就包括现在的电气工程师合作组织(EEO)的成员丁杰、李顺康、谢炜、陈谦、孙文华、韩帅等中青年电气设计师。“我很愿和他们交流,我觉得这些同行热爱建筑电气事业,技术基础扎实,积极钻研,实事求是,是我们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行业的希望。我也非常赞许和支持现在国际铜业协会搭建地这个EEO交流平台。我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帮助,共同为提高中国建筑电气水平而努力”。谈到这些建筑电气行业的后起之秀,王老夸赞不已。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说起EEO,王老也机缘巧合做了一些“牵线搭桥”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间接地促成了EEO的成立。2014年9月,王老生日的前一天,航空院和国际铜业协会欢聚一堂,一起联合为王老贺九十大寿。电气界众多的前辈、晚辈都到场祝贺。在祝寿宴上,电气界专家任元会和卞铠生两位老前辈一起举杯祝贺,自称他们是“王老最年长的学生”。王老的这次寿辰,也可称为电气界老一辈“90后”、“80后”和年轻朝阳的中坚力量相聚一堂的一次盛会。一些现在EEO的成员,也是通过这次聚会,相互了解、认同,为推动中国建筑电气水平的发展这一共同愿景,自愿加入EEO这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也让电气人的进取精神继续传承着,从未间断过。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人物专访 | 中国建筑电气界泰斗王厚余:清心寡欲 规范一生

谈起对后辈的寄语,王老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我们要承认中国建筑电气技不如人,希望广大电气工作者一定要提高技术水平,学好国际电工标准,尤其是提高外文水平,要多看原文,只有如此才能直接掌握开启国外先进技术的钥匙,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并运用到实际中,来提高大陆的建筑电气水平。

结束语

对王厚余先生而言,他几十年来都不曾停下为中国建筑电气发展奋斗的脚步。“我有幸在航空院老领导的支持和培养下,学习和理解了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多次出国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在大陆宣传、推广国际电工标准的理念,减少大陆电气灾害的发生。”王老的拳拳真心,不由让人钦佩。

在他狭窄拥挤的客厅里,除了满目书籍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墙上的那幅字了。这是大陆一位著名书法家为王老所题。当时书法家问他想要什么字,王老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清心寡欲。

“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它何用?一个人来人间一趟,给社会、给后人留点有益的东西才有点价值。”王老说道。他认为大陆认真下工夫钻研建筑电气国际标准的人极少,他可能就是这极少中的一个。“我具备这个条件而如果不去宣传、推广国际电工标准,我会问心有愧。”王老说道。为此这几十年来,他不断给一些电气杂志写稿,除港台之外几乎全国都有他宣讲国际电工标准的足迹。而他应同行邀请的交流讲课,通常是分文不收。“我已经是‘90后’了,行将就木,要钱何用?”王厚余这一句随口的诙谐语不由印证了他对自己“清心寡欲”这一座右铭的兑现。清心,内心清净纯朴;寡欲,少生名利欲念,这也正是王厚余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厚余简介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曾在部队任俄语翻译,转业后在航空工业规划设计院任翻译、技术员、电气专业组长和院电气主管工程师等职。曾参加一五期间156项内大型飞机工厂等的设计和国外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机库消防设计规范》和《等电位联结安装图册》以及北京市标准《电气防火安全技术导则》等规范资料的参编者,也是《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低压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和检验》、《建筑物电气装置600问》等书的编写人。

八十年代初,王厚余开始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电气装置委员会中国归口委员会工作,多次代表大陆出席该委员会年会。

王老关心大陆的电气安全和减灾工作,认为为避免在电气设计中留下事故隐患,电气设计必须与国际电工标准接轨。他也为大陆的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在国际建筑市场上被拒绝采用感到懊悔和难过,为提高大陆建筑电气水平,他离休后致力于国际电工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发表过无数篇论文,经常热心地为各地同行解答有关问题。其中《对电气火灾主要隐患的分析和对策建议》一文被收录进中国《2000年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在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分发。

在EEO官网上,王老的《建筑物电气装置600问》讲课视频备受广大电气从业者和爱好者好评。此视频经专业人士在广播级摄制场所录制。录制期间,工作人员与王老素昧平生,但对王老赞不绝口,被值此高龄的王老的渊博的知识、思维的清晰、逻辑性及连贯性所深深折服。

(感谢王厚余先生对此次专访的大力支持;感谢EEO成员李顺康、谢炜为本文提供的部分素材;感谢EEO成员陈谦提供的王老贺寿照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