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佑欣
在一个实录里看到一职高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被学生喜欢并接纳的班主任的故事,很有感触。
想到了同为职高女孩的侄女。
职高,在当下社会人的认知里,似乎就是失败人生的代名词。可不管是实录里的女主,还是我二十岁的侄女都用事实告诉我,世间永远的真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放弃达到“罗马”的唯有你自己。
因为“罗马”任何时候,都不对任何人说不。
1
侄女乐乐,当初起这小名,她爸的初衷就是希望她快乐。作为资深学霸的她爸,并不觉得学霸本身是值得快乐的,因此他打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培养自己的孩子做学霸。
但有学霸爹的偶尔点拨,侄女在小学的三年级以前,成绩倒也一直都能稳坐上游。
就这样,全民鸡娃的年代,淡定的爸与快乐的娃,随着初中升学考的临近终于“如梦初醒”。可已来不及了。
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事,不存在一蹴而就的神话。尽管临考前的几个月,她尽了全力追赶,他使出浑身解数辅导,可结果依然是离普高录取线差了一截。
知道分数的那一瞬,侄女哭了——面对被判出场的结果,没有哪个孩子能好受。
她爸倒是很冷静,一句指责的话都没有,就那么笑着接受了事实。几天后,待她情绪稳定时,他和她一起讨论了未来的走向和选择——随大流勉强挤进高中,还是做更合适的打算。
她的成长,他一直都在,所以他清楚她个性里的所有优与劣。
他是个务实的,全无虚荣的好爹。他没有为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而逼着孩子“拿己之短,与人之长”去较量。他给她理智地分析利弊,最后侄女决定了去就读职高。
我见过很多次当别人问起孩子在哪读高中时,他都一脸笑容地坦然回答:农校,职高。
他懂得研究教育的安格利斯特所说的这句:不是名校造就学生,而是被掐尖的学生成就了名校。
职高虽不是名校,可就读职高也决不是“就那样了”。
2
三年的中专,在那种不太重视学习的大环境下,她爸没少费劲巴力又不动声色地给她“修枝整叶”。
虽然教育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但并不等于家长可以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
养育孩子是个需要技术加持的专业活儿。
今年,是侄女3+2的实习期。无数次在寝室熄灯后,开着手电筒做准备的她,通过了农科院严格的层层选拔的流程,最后被其录为了实习生。
她终于明白“原来,命运真的不会辜负用力生活的人”。
她被分到实验室。在她老爸熟门熟路的背后分析,指导下,从没碰过试管和试剂的她,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引起了老师的好奇。在老师询问她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漂亮的实验时,她骄傲地道出了自己背后的高参老爸。
那一刻,这个资深学渣的自信心开始复苏——自己即便没有老爸的那份聪明劲,也并不表示不行。
她可以用勤补拙。
她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做好所有准备;对待每一次实验,无论成败都做好详细的记录笔记,晚上对照笔记琢磨白天的过程;每晚在大家都匆忙离去后,她默默做着那个善后者。
她曾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过程里,被早早摔下了桥。那种被生活抛弃的感觉,她一辈子都不想再次体验。
她想从头再来,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3
她的踏实、勤奋,以及从不邀功的刻苦耐劳,使她得到了最大的福利:老师带她参与了一大群博士的课题讨论。且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大胆坐在了靠前的地方(前排听得更清楚,也更利于做笔记)。
讨论会上老师们就接下来的攻克方向,做了专业、严谨的安排。比如辣椒。一博导举例,市场上的卤锅里可以出现一新型的新鲜辣椒,长时间烹煮不会疲烂,且籽更少,却比干辣椒更香、味道也更好。
通过那一下午的学习,她更明确了自己将来的方向,也懂了学海的无涯。
她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也享受在这上面的付出和探索。
她笑言,每天忙到没时间喝水,做实验做得下班后手臂都抬不起来,但自己好享受这种“累并快乐着”的工作体验。
这个专业,确实是她的最优选。因为她喜欢。
眼下的她一边随着老师下地,在试验田培育种植那每株价值上千的辣椒苗,一边将试验田里的问题带进实验室,寻求答案。
实验室里的每个人都很乐意带着她答疑解惑。
她说自己很幸运。
实习已过一月,她也领到了生平第一次的实习工资。
前几天,一向忙得不可开交的老师单独询问她,是否愿意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留在农科院的实验室工作,并签下正式的合同,工资也将几倍地增长。她感觉到了幸福。
那种自信“我可以成长,我可以改变”的幸福。
4
她看到了堪称业内翘楚的老师,至今仍旧在抽时间下地培育幼苗,然后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寻求答案;她也看到了精英的博导们,每天都在努力研习。
没人玩游戏,也没人埋头只顾刷手机。
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着学问,孜孜不倦地做着新品研发。
她豁然开朗,原来读书不是为了逃避吃苦,而是可以有资格去吃更高级的苦。比如带了好几个研究生,却依旧坚持在田间亲自动手的老师。
“知识太重要了。”她由衷道:“我得好好学习。”
开阔了她眼界的实习生活,让她对世界的认知有了改变:成人的世界,越高端越辛苦,风险也越大。比如博导们开发新品种。可这些辛苦未必体现在体力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意志和思维层面。
但有资格享受此中的辛苦者,都甘之如饴。
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告诉她:“学习就是将每一件小事做好,于是每天就增加了一点优势,结果就大不同了。”
随着她与这些高阶人士的接触,整个人从里到外地被他们影响,如今的她身上很明显的有了不同于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欠缺的对知识的渴望,对学识的敬畏。
她说自己并不向往那种朝九晚五地拿一份薪水,然后下班就追网剧,刷手机,玩游戏,顺带着点个外卖的“躺”。她准备在拿到大专毕业证后,考江大本科的园艺专业。
她已经开始抽空做考本的模拟真题了。
因为她看到实验室里,工作人员的最低标配是硕士。
5
通过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她也见到了文化阶层的区别。
就拿做实验来说,研究生们做实验都是先翻笔记,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开始操作,整个过程都是睁大双眼,如临大敌。可即便一个新进来的博士,坐在桌前就可以轻车熟路般地开始操作,还轻松地告诉她,就是玩玩儿。
她爱死了这凡尔赛。
她梦想未来的自己,也能有这般凡尔赛的资格。
虽然她曾输在了中考,但并没有输掉未来。
今天的她也不过是在二字开头的美好年华里,未来仍有无限可能。因为人生是场尽头未知的马拉松,抢跑起点,不如攒足了劲去抢跑终点。
作家郝景芳曾说过一段话:
“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加在一块,一年招一万个学生,我们每年的应届考生八百到九百万,考上的概率是多少?大概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有人说:‘不行,我至少要上一个985、211。’985、211加在一块,每年招生五十万,概率是5%。你的孩子要多么优秀,才能在同龄人中占到前5%?
今天,我都在奔五了,也没能混入同龄人中的前50%。
我们自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总是那么的不甘于自己孩子如自己一般的平凡。
当下的教育原则,大部分父母都懂:摆脱教育的焦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最真实的孩子。
可凡尘俗事里的普通父母,太容易陷入“我执”,而“执我”。
唯学习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