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近,年味在酝酿。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透出的是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年味。穿新衣戴新帽,挂灯笼贴春联,除夕的年夜饭端上桌,腾腾热气氤氲出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疫情防控,见“屏”如面,鞭炮禁燃,新年俗登场,催生出新的过年形态,呈现出新年新气象。虎虎生威的虎年春节依旧红红火火,年味依旧醇香浓烈。
在传统中寻找逝去的年味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菏泽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菏泽开发区作家协会主席张文艳说,她多年来致力于菏泽本土文化、民俗的研究和发掘,1月27日,腊月二十五,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单纯的过年,不过是个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而过年的习俗却饱含着中国人祭祀、团圆、祈福、喜庆等各种各样的寓意。”张文艳回忆说,“小时候在老家,奶奶说一入腊月就是年,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说是‘腊八、祭灶、年下来到’,而那期盼中的‘年’,来得却很慢很慢。”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在老辈人的记忆里,菏泽人腊八便吹响了过年“集结号”。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菏泽人的年就像房檐上的冰挂,哩哩啦啦不断茬。根据传统习俗,从腊八开始,家庭主妇开始忙年,一切祭祀活动也按部就班地展开了,一些不尊不敬、易亵渎祖宗和神灵的话语便不能说了。在记者的童年记忆中,年馍裂了,不能说“裂”要说“笑”了。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开花”了。
在张文艳看来,“祭灶”是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农历二十三,跟着奶奶‘祭灶’。奶奶先带着孙子孙女们取来高粱秆,将高粱秆的皮和瓤分离,用皮做骨架,用瓤插接起马的形状,说是为老灶爷做的马。”张文艳回忆,“晚饭后,在厨房里为灶王爷摆上供品,口里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供上‘祭灶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一家之主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听的话,请灶王爷“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然后“回宫降吉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齐备了不?”“忙啥样了?”除夕这一天,菏泽人的问候语不约而同地从传统的“吃了不”或洋气的“你好”改变节奏,言语之间,年到了。
而根据老皇历,除夕有时候赶在大年二十九,有时候赶在大年三十。贴春联是除夕当天的“重头戏”,至于时间,在菏泽不同地区有早有晚,有早饭后的有午饭后的。
“按照菏泽人的传统,贴上春联就不能再登门要账了。”除了张贴春联、贴窗花,除夕另外一项重要仪式便是请祖宗回家过年。或兄弟或父子,带上纸钱到故去老人的坟墓前焚烧,便预示着请祖宗回家过年了。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多数菏泽人安排在除夕中午,也有安排在晚上的。按照传统习惯,家庭成员无论在不在家,都要遵循“一人一座”的传统。“我娘说,除夕煮好的饺子要先给‘近门家’送去,每家一碗,相互送,这一顿饭全家人聚在一起团圆,却可以吃到好多人家的饺子。”张文艳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不少地方,除夕晚上还有‘五谷围锅台’‘馍压锅’的习俗。”张文艳说,除夕晚饭后,家庭主妇刷好锅,便在锅里放上两个馒头,然后在锅台上撒上一些粮食,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都是“喝汤”即吃饺子。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从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便成为菏泽人过年的主要节奏。“平时不常走动的亲戚,过年要去看望。用篮子或巴斗盛上馍馍和花糕,步行去。”张文艳回忆。而新媳妇回娘家也使得大年初二变得与其他日子不同起来。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新女婿被称为“新客(kei)”。在岳父家,新女婿要坐在主桌主宾的位置,并且所使用的碗筷等餐具都是双份的。
初七“捏老鼠嘴”,十五闹花灯
正月初七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曹县、单县等部分地区有早晨吃饺子的习惯,叫作“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菏泽人还有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曹县桃源花供。据了解,在曹县桃源集,则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祭祀火神形式——“花供”。“花供”是当地的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消灾祛病特有的祭祀供奉习俗。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使人类以熟食为生。为了纪念他,人们尊称他为“火神”,把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他的生日,这便是正月初七祭火神的由来。
曹县桃源集在过去,家家户户都要摆花供,或数家,或数十家请一火神像。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共同筹办,由村里统一组织人员雕刻、捏塑、摆花供。
闹元宵、闹花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注重“闹”和“玩”,这一天,菏泽人常常开展玩狮子、玩龙、玩马戏、耍马叉、打铁花等活动。
“二月二前都是年”,不少菏泽人这样说。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常常舞龙、剃龙头。采访中,张文艳介绍在菏泽不少地方还有二月二“围囤”“围墙根”的习俗。所谓“围囤”是用草木灰围成圆圈的形状,中心埋上粮食,期盼来年五谷丰登。至于“围墙根”,便是用草木灰撒在墙脚下。“围、围、围墙根,蝎子不蛰光腚妮;围、围、围锅台,蝎子不蛰光腚孩。”张文艳对记者说。
见“屏”如面,“悄悄”过年
“过年,最鲜明的主题是‘团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很多春节习俗也随着改变。以前过年,出嫁的女儿要在婆家过。如今人口的流动迁移幅度大,独生子女多,一年能见上一面就很难得了,也就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张文艳说,“前几天,娘在微信视频里给在北京工作的小妹说,‘北京那边也发生疫情了,要处处小心,要听党和政府的话,不要回家来过年,在微信视频里能看着说话就和在家里一样。’”张文艳的母亲连续多年自订一份《牡丹晚报》,经常看电视新闻,关心着国家大事。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自2020年春节以来,网络拜年、电话拜年已经成为“新年俗”。一些就地过年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段子抒发着思乡之情和乐观的抗疫精神:“从前,乡愁是一张火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现在,乡愁是一张核酸检测证明,我在这头,故乡说:你先在那头吧,等疫情过了再回来。”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将让广大菏泽人度过一个“静悄悄”的春节。“鞭炮禁燃”在菏泽已经实行多年,但与前几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禁燃不同,这次禁燃是“升级版”的——在执行原有禁燃禁放规定的基础上,自1月30日零时起至3月15日24时,菏泽市全区域禁燃禁放烟花爆竹。
新的形势催生新的年俗,新年俗催生出新的过年形态,呈现出新的过年气象。近日,菏泽著名泥塑家赵东民精心创作了一组名为《虎虎生威》的泥塑作品。这组作品共包括3只大老虎和20多只小老虎,取名《虎虎生威》寓意我们的国家在未来一年里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3只大老虎长30多厘米,小老虎长8到10厘米,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我市“曹州剪纸”市级传承人郭红,也进行了以虎年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创作。精巧的构思、细致的手工,一张红色的纸张在她的剪刀下,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让在场的人啧啧称叹。郭红计划创作100幅以生肖虎为题材的剪纸作品,迎接虎年新春佳节的到来。
近日,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菏泽市博物馆紧急取消“虎虎生威——2022壬寅虎年木版年画印制体验活动”线下活动,改为线上活动。
“不管习俗如何流变,‘过年’是每个菏泽人心中永远不变的最大节日。变化的是世事,不变的是人们对过年的体味。”张文艳说。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