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科技”闪耀冬奥

本届冬奥会上,我省多家企业的硬核科技和贴心服务为这一全球顶级体育盛事“智造”惊喜。今天,让我们看看部分亮相冬奥的“浙江元素”,感受“浙江智造”的魅力。

“浙科技”闪耀冬奥

浙江制造托起“大雪花”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这一幕刷屏。别出心裁的冬奥主火炬凌空惊艳世界,而这高难度的空中动作背后蕴藏着“浙江制造”的硬核科技。

“大丰创制的主火炬地面装置系统,由LED底盘、主火炬辅助翻转提升装置和台阶踏步升降装置组成,经我们自主研发的精密控制系统,可以完成一系列升高和腾空动作。”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丰华充满自豪地说。

奥运圣火点火方式历来都是主办国的科技展示舞台。此次北京冬奥会上,主火炬翻转提升装置驱动系统装有4套庞大又精密的齿轮和齿条,齿条总长约9米。而且,主火炬的升空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直升,而是要完成不同高度升降和不同角度旋转等复杂的曲线运动,这样一来,难度系数就非常高了。“我们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来攻克各类技术难题,像齿条系统,我们充分利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来设计,最终呈现出优美的弧线,稳稳举高8米。”大丰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火炬系统外,贯穿整个冬奥赛程的另一款“黑科技”——荧光棒,也来自大丰。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和国家体育馆,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个荧光棒。“每个独立的荧光棒有256种颜色,我们在云端创编内容,能利用这些光源将整个观众席变成一个巨型屏幕,呈现不同的氛围图案。”大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干立红告诉记者。此外,冬奥会75%有观众席场馆的座椅系统也是“大丰造”。

景宁管道铺就大冰场

国家速滑馆也叫“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速滑场馆。作为国家速滑馆地面制冰不锈钢管供应商,浙江创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管道亮相冬奥会的“冰雪赛道”。

“公司为冬奥会提供了100多吨、总长超过120公里的超长无缝不锈钢制冰管道,为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制冰面提供制冷。”公司董事长陈卫光说,如果将国家速滑馆想象成一个大冰箱,公司生产的管道就埋在场馆冰面下,通过管道里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能有效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

按照国家速滑馆建设的要求,制冰管道有严格的规定,两种规格的管道盘管外径分别为20毫米、18毫米,壁厚要精确到2毫米。而长度要求,是其中最大的难点。“不锈钢制冰管的长度越长,连接缝就越少,使用的时候会更加稳定安全。但钢管长度越长,对技术要求越高,能做成长度51米的制冰管道的企业全国仅4家,我们是其中之一。”陈卫光介绍道。

“宁波心脏”助力客车节能

载客46人、设计时速100公里、纯氢续航约450公里。这几天,在冬奥会延庆赛区,一批为运动员、工作人员提供接驳服务的氢能客车开始繁忙运转。相较传统化石能源车辆,这些氢能客车每行驶100公里就可减少约57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可谓不折不扣的“绿色出行”。

这批氢能客车由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联合宇通客车开发,而作为客车“心脏”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主要是在宁波研发生产的。

“冬奥会不仅是冰雪运动比拼交流的舞台,也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竞逐的赛道。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在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国家电投宁波绿动氢能科技研究院产品展厅,负责人陈平说。

“氢燃料电池消耗氢气和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进行发电。我们要根据冬奥会的特殊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新技术、新工艺,确保氢能客车跑得快、跑得稳。”工程师王俊宇介绍。

冬奥会期间,当地室外最低温可达零下20℃,这对车辆的冷启动性能提出了挑战。王俊宇和同事们通过反复实验改进,创新采用了浓差极化策略,在相同输出功率条件下可获得更大的热负荷输出,保证冷启动快速成功。

看着自主研发的氢能客车穿行在冬奥会上,陈平感到十分自豪。“亮相冬奥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我们要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快打通氢能从研发到商业应用的全产业链。”

“嘉兴智慧”研发网红床

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冬奥村时,一款“嘉兴造”的智能床成为“网红”,被运动员们“晒”得火热。

1月28日,来自美国的雪橇选手入住北京奥运村后,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点赞这款智能床。视频中,她拿着有8个按钮的床用遥控器,演示智能床的多种休息模式,可以轻松调整床头、床位的高度,“电视模式”能让床头调整到接近沙发的状态,选择“看书模式”则秒变沙滩椅。更令她吃惊的是,这个床还支持“零重力”模式。

这张奇妙的智能床,产自嘉兴秀洲的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零重力’模式就是将人体头脚部抬升到一个特定角度,让心脏与膝盖处于同一水平线,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和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帮助运动员更好休息。”麒盛科技工作人员说,智能床还配有床尾凳,可将床加长到2.4米,可承载340公斤,经过1万次负重检测,大个子运动员也可放心使用。

麒盛科技如何与北京冬奥会“结缘”?据介绍,麒盛科技智能床凸显的科技感与“科技奥运”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北京冬奥组委前期调研中获得肯定。“这次我们共为北京冬奥会配备了6300张智能床。此外,为了给媒体工作者提供一个休息和工作的空间,我们还在本次冬奥会的主媒体中心增设30个睡眠休息舱,手机扫一扫就能自助体验。”

战靴核心部件来自嘉兴

身心暖,脚下更有力量。脚底暖,步履更为稳健。冬奥会开幕前,某知名品牌公布了一款专门为冬奥会中国国家队提供的发热雪地运动鞋,这双征战冬奥会的战靴,正是由海宁一家人才企业——嘉兴极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展科技”)历经两年研发的。

极展科技是一家高科技创新公司,专注于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企业创始人何蕾说,正是看中了极展科技的独门专利——柔性可拉伸电池,某知名品牌企业抛来了橄榄枝,想通过这项“黑科技”的加持,保证战靴在零下25℃的雪地里,为中国冰雪健儿持续提供2.5—5个小时的发热保温效果。

实际上,此次冬奥会,极展科技除了为中国冰雪健儿的战靴提供电子部件,由其自主研发生产的智能加热护膝和袜子,也作为冬奥会的配套物品,提供给冬奥会的志愿者们。

奖牌绶带浙江造

北京冬奥会奖牌绶带来自浙江,制造者是位于杭州的万事利丝绸。

细细观察奖牌绶带:以端庄大气、古典热烈的“中国红”为主体色系,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绶带一脉相承;底纹上清晰可见北京冬奥会会徽、核心图形以及“BEIJING 2022”字样。

2020年10月,万事利接到一个特别的“订单”——定制生产1600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绶带。

接到任务后,万事利与绶带设计单位针对面料性能、花型纹样以及色彩呈现等进行多轮深入探讨。在长达近一年时间,经过上百次打样以及设计稿修改,最终确定方案:以中国传统文化、丝绸文化和北京冬奥人文情怀为基础,融入绿色低碳环保科技,向世界呈现一条“最中国”的奖牌绶带。

万事利团队选择采用100%丝绸为绶带材质,原料使用6A顶级桑蚕丝,使得绶带在柔软度、光泽度等各方面都表现优异。丝绸如水,面料柔软,却缺少挺括感。为此,团队成员多次前往苏州,找到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在她的指导下,“冰雪纹”织造时充分汲取宋锦以经纬线同时起花的工艺特色,让纹样更好凸显出来,像“筋骨”一样撑住绶带。

本届冬奥会每枚奖牌净重约550克,超重奖牌垂直悬挂,绶带容易因受力拉伸而导致纹样变形。经过数月的实验与测试,团队开发出一种新面料,使这条“小而美”的绶带能够承受重90公斤的物品而不断裂。

在绶带制造过程中,团队还融入了基于色彩数字化的GBART绿色印染新技术,对染料和丝绸面料进行特别处理,使得它们能够牢牢固着在面料纤维上。这一技术不仅让色彩重现度达到99%,相较于传统印花技术,还免去水洗流程,实现污水、氨氮等污染物减排,全面展现了绿色冬奥的理念。

来源:省科技宣传教育中心综合自浙江日报、嘉兴发布、浙江微体育等

编辑:张巧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