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批医院摘掉“综合”的牌子,顺利转型中西医结合医院

错位发展,顺利转型。

据“北京燕化医院”官网发布,经房山区卫健委和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审批,自1月28日起,北京市房山区矿机医院由综合医院变更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批医院摘掉“综合”的牌子,顺利转型中西医结合医院

图片来源于官网

据公开资料,北京市房山区矿机医院是原中煤北京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已建院近40年,是一所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此前,该院已遵从国家国有企业主辅业剥离的政策,完成与矿机公司的改制剥离,更名为北京市房山区矿机医院,纳入北京燕化医院集团统一管理。

“医学界智库”观察,近几年仅在北京地区,已有多家医院由综合医院转型成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0年12月9日,北京市卫健委批复同意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变更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6年8月19日,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正式批准由综合医院转型升级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同步更名为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5年12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医院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挂牌仪式举行。

2014年4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正式批复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使这所拥有78年建院史的老医院,走上了迈向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的新征程。

这其中,覆盖了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为什么一些综合医院要努力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呢?

顺利完成升级

北京市医疗资源十分丰富、大三甲医院林立;加上国家明确规定要严控公立医院规模情况下,要想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谈何容易?

仅说床位,按照此前相关政策,三级综合医院的起步就是500张,三级中医医院只有300张,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是350张。

以上文提到的某医院为例,在2015年挂牌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之前,该院编制床位400余张。经过转型之后,该院顺利成为区里第一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当然,这些医院也是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升级。

另外一家医院于2015年开始转型的过程中,由“一院两址”扩为“一院五址”、西医独行变为中西医学融汇,在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美国梅奥诊所等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医院中西医结合领域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并且成功晋升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北京市某区首家区属三甲医院。

漫长转型路

转型不是随便说说,是要经历漫长“西学中”的过程,再经过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组对申报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评估,并给予3年的建设期。

仍以和平里医院为例,早在2010年-2011年,该院就做足了准备,先组织150名西医医生参加200多课时的培训后拿到“西学中”培训班的结业证,又组织200多名护士全部参加中医护理技能的培训,为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直到2015年底,该院才正式挂牌上新牌子。

转型的最根本动力,仍是患者诉求。根据此前《北京晚报》报道,该院每天就诊的患者近三分之一都选择中医,“这说明周边居民对中医需求量很大。”因此,原东城区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将和平里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当然,也有一部分医院是迫于定位,不得不转型。

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公立一级、二级医院,就是被大家俗称的“夹心层”医院。顾名思义,就是虽然地处发达地区,但却夹在三甲大医院和基层县乡医院之间。既不具备大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又不享受基层医院的分级诊疗红利。

这些一二级医院中,很多都离三级医院很近,病人基本都被分流走了,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同时,它们又缺乏像社区医院那种通过“签约服务”等方式贴近患者的渠道。日子不好过,患者少、效益差,也很难得到地方政府重视,部分医院甚至长期亏损。

因此,有些医院不得不错位发展,弃掉“综合”的牌子,而转向中西医结合的路线。

来源:综合房山区卫健委、北京晚报、看医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制版:薛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