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的「学霸」特质可能有基因优势
”
作者 | 陈彩娴
编辑 | 岑峰
北京时间2月8日上午,谷爱凌在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凭借第三跳1620度的精彩演出,夺得金牌,一时全网沸腾!
这是18岁的谷爱凌所获得的首个冬奥会奖牌,也是中国队在北京冬奥会中的第三金。「青蛙公主」谷爱凌在中国互联网火了,火到微博服务器崩溃,关于她生平经历的报道也满天飞,主要信息如下:
滑雪天才少女:2003年9月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3岁开始学滑雪,从小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滑雪天资,8岁便进入专业的滑雪队,9岁在美国青少年滑雪比赛中拿到总排名第一的成绩,之后在各大滑雪比赛中同样表现出色。
学霸:受母亲的影响,谷爱凌从小学奥数,对学业十分上心。2020年9月,谷爱凌在满分1600分的SAT考试中以1580分+世界级运动选手的履历被世界顶级名校斯坦福大学录取。
时尚模特:15岁就受邀参加巴黎时尚周,2019年宣布回归中国后便签约了知名体育经纪公司IMG,与二十多个奢侈品牌合作,并接受了多本时尚杂志的拍摄。据《人物》报道,2021年以来,至少有23个品牌与谷爱凌签约,为她带来每年上亿人民币的收入,18岁的谷爱凌也因此登上了福布斯「2021中国名人榜」。
根据公开消息,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是北京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攻读分子遗传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而她的父亲是美国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
图注:谷爱凌与母亲谷燕
许多人称赞「混血儿」谷爱凌的个性兼具中美特色,热爱运动又勤奋苦学。不过,在谷爱凌以往的采访中,她很少谈及父亲,谈到家庭生活,多是关于她与妈妈、奶奶的讲述。
而根据凤凰网科技的最新披露,谷爱凌的父亲或为「Ray Sidney」,而从Sidney在Facebook的评论内容中来看,谷爱凌基本确定是他的女儿。Ray Sidney曾先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士期间师从图灵奖得主 Silvio Micali,后成为谷歌五号员工。妥妥的「学霸」无疑。
1
美国父亲 Ray Sidney
在 Ray Sidney 的 Facebook 个人主页上,他将他与谷爱凌小时候的合照设为头像,下面有22条评论,其中有一条留言来自谷爱凌的母亲谷燕(Yan Gu)。其头像是谷燕与谷爱凌的合照。
图注:Ray Sidney的个人主页
从 Ray 与友人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 Ray 对女儿的宠爱:
在这22条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一条,一位名为「Lisa Yin」的网友给Ray留言:
Congratulations to Eileen on winning the GOLD(金牌)She's simply amazing!(恭喜Eileen获得金牌,她真的很棒!)
而再往上,则有其他人留言询问Ray:
Josh Sher: Wait, Eileen Gu is secretly your love child?(等等,Eileen Gu是你的秘密宝贝小孩?)
Ray Sidney: Who said it's a secret?(谁说这是一个秘密?)
Josh Sher: Well it was a secret from inquiring minds such as mine.(嗯…对包括我在内的好奇脑袋是秘密。)
谷爱凌夺冠后,她的母亲也在Facebook上分享了这一消息:
2
师从图灵奖得主、谷歌五号员工
这么说来,谷爱凌的「学霸」特质可能有基因优势!
除了北大毕业的母亲,她的父亲 Ray Sidney 也是一枚妥妥的学霸:
他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村庄(Storrs)长大,毗邻康涅狄格大学,从小饱受学习氛围的熏染,1987年高中毕业于 Edwin O. Smith High School,大学第一年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后来又转学到哈佛大学,并于1991年在哈佛大学取得数学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后,他又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师从2012年图灵奖得主 Silvio Micali,研究理论计算机(密码学方向),并于199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18年后,Ray Sidney又挑战自己,去UC伯克利与哈斯商学院攻读MBA,并顺利获得了MBA学业。
图注:Ray Sidney
学习以外,Ray Sidney的工作经历也很丰富:
1996年到1998年,他在著名的RSA实验室担任研究工程师。
1998年9月7日,谷歌成立。Ray Sidney 从 RSA 实验室离职,加入谷歌,一直在谷歌工作到 2003年,是谷歌的第五号员工!
2008年,美国知名IT媒体CNET曾对七位谷歌前员工进行访谈,Ray Sidney便是其中之一。CNET在开头便评论「有些前谷歌员工目前仍非常努力地挣扎在科技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的位置上,而有些人却早已富有到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Ray Sidney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Ray Sidney是谷歌最早的软件工程师之一,也是最早离开谷歌的员工之一(大约在IPO前18个月)。
根据CNET的介绍,Ray Sidney是谷歌第一位财务自由的「退休人士」。1998年9月,他通过朋友认识了谷歌最早的创始成员,不久就决定加入谷歌,当时谷歌的办公室里只有4名员工,而他是第5位。
从1999年到2003年的四年时间里,Ray Sidney全身心投入谷歌搜索引擎的研发工作中,身心疲累。于是,他决定休息。「但一走出办公室,他就不想回来了。」
于是,2003年,刚好也是谷爱凌出生的那一年,他决定从谷歌离职,搬到美国内达华州居住。一年后,谷歌首次IPO大获全胜,Ray Sidney也凭借手中的股权实现了财富自由,不用再担心工作,「它给了我做任何事情的自由。」
之后,谷爱凌的父亲便迷上了运动,成为了一名铁人三项运动员与业余飞行员,而且热衷于慈善事业,曾捐赠100万美元帮助在太浩湖附近的道格拉斯县推出公共巴士服务,并捐赠 25 万美元来更换曾被用作 1968 年奥运会跑步者训练场的南太浩湖赛道。
而巧合的是,后来长大的谷爱凌经常在南太浩湖练习滑雪。
作为一名长期的环保主义者,谷爱凌的父亲在 Tahoe(谷歌每年滑雪度假的地方)附近买了一栋房子,该房子由他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加热装置发电。他还开着一辆汉兰达混合动力 SUV,并为 X 奖基金会即将举办的汽车 X 奖捐赠了“大笔资金”。
可以说,谷爱凌对滑雪的热爱,也许来源于父亲的启蒙。
后来,Ray Sidney 自主创业。2007年,他从美国土地管理局购买了卡森谷 100 英亩的土地,创立了房地产公司——Big George Ventures,成为了一名富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并担任丽思卡尔顿在美国内达华鸽子山酒店的主席,同时进行多项投资。
Sidney 的目标是建造经济实惠、环保的单户和多户住宅,采用 ICF(绝缘混凝土模板)等可持续材料制成,旨在让房屋在冬季保持温暖,夏季凉爽。他对 CNET 表示道: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在关注底线。对我来说,从土地上榨取每一美元并不重要。这个项目是关于做对地球有益的事情,对当地人有益的事情,对公司有益的事情。”
真·有钱就是可以任性呀……
3
谷爱凌的「身份疑惑」
北京冬奥会被誉为有史以来「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这届冬奥会上已经涌现出了不少“黑科技”,如AI训练辅助系统、AI辅助评分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在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
「高学历」正在成为国家队运动员的标配。
除了谷爱凌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有网友统计:这届亚裔花滑选手都是天之骄子:
日本选手 Yuzuru Hanyu(羽生结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计算机专业,业余时间写代码算一下人类能力范围内花滑最高得分;
Nathan Chen(陈巍)就读于耶鲁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钢琴拿过州冠军,体操还全能;
Karen Chen(陈楷雯)就读于康奈尔大学人体生物和健康专业;
……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国家队选手中,「海归运动员」的特征明显,一度成为网友的热议话题。知名人工智能专业朱松纯之女朱易也入选了花滑国家队选手。「海归」、「中西」这类的标签,往往容易引起非议。
而对运动员本人来说,这种对于身份的疑惑感也是如影随形的。对谷爱凌来说,这也不例外。
根据知名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的报道,虽然在2019年宣布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但谷爱凌曾表示自己「对落叶归根于中国感到内疚」。
在2021年夏季奥运会的滑雪场上,她的男友曾问她:「你的根在哪里?中国还是美国?」当时,她曾不确定、又带有内疚地回答:「中国?」
「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很难的决定。我为我接受的(中国)文化自豪,也同样为我的美国成长自豪。」2019年宣布代表中国出战时,谷爱凌曾在Instagram上这样写道。
但最终,谷爱凌还是选择了为母亲的国家出战,且在北京冬奥会上顺利夺冠!
无论她的身份是什么,她的父亲是谁,谷爱凌永远是粉丝心中的女神!加油!
参考链接:
https://www.cnet.com/news/from-the-googleplex-to-the-wine-bar/
http://www.sidneyfamily.org/people/ray/brief_history.html
https://www.cosmopolitan.com/lifestyle/a38941273/olympics-eileen-gu-china-america-asian/
http://www.sidneyfamily.org/people/ray/blog/blogger.html
https://www.xprize.org/about/people/dr-ray-sidney
更多AI前沿资讯、AI技术研究领域的文章,请关注雷峰网旗下频道公众号《AI科技评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