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发达之后,虚拟货币与手机支付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流。现在我们去绝大多数的地方,基本都不需要携带现金,直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行支付与收入,十分安全而便捷。
但在享受现代便捷生活的同时,我们还是不改忘了曾经使用的实体货币。从钞票到银票,从硬币到银元、铜币乃至贝币,都是构成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只要是货币,就有可能出现伪造的现象。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在防伪上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银票里头要押字、盖章、错印、水印、描纹,朱元璋的洪武通宝铜钱背面还有产地刻字,以直接将假币问题落实到地方,进而从制度上保证假币劣币不会产生。而到了今天,防伪防劣的技术自然是更加先进了。
但是最早的货币之一——贝币,说到底就是一种贝壳而已,他们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看上去根本没有太多防伪防劣的工艺和技术,为啥古人不跑到海边多捡捡贝壳以此发家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贝币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四五千年前的大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商品经济也不发达,整个社会的物产并不丰富,因此当时我们的祖先,很多时候都是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根本不用货币的。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种类的增多,经济的发展,致使以物易物的方法不再流行。比如张三家里生产黄瓜,李四家里生产南瓜,王五家里生产冬瓜,张三想要的是李四的南瓜,李四想要的却是王五家里的冬瓜,如果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那么张三跟李四都拿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这个时候,如果出来一个“中间商”,它可以作为通用的价值衡量物品,那么张三就可以拿着这个“它”,去李四家里买到南瓜,而李四也可以用这个“中间商”,在王五家里买到冬瓜,这样就两全其美了。而这个“中间商”,就是一般等价物,大致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货币”(实际上两者还有区别,古希腊等地曾经还用大米做过一般等价物)。
而一个东西能够成为一般等价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群体认可度高,能够大范围流通。也就是说,所有人要承认这个一般等价物具有普遍的且具有标准的价值,它才能成为一般等价物,进入交易当中去。
而贝壳最开始并非是作为货币使用,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在原始部落中成为美丽乃至荣耀的象征。因此,贝壳,尤其是产自东海和南海的美丽的海贝,就成为了人人都喜欢的东西。人人都愿意用自己的东西来交换贝壳,于是贝壳就成为了物品交易之间的“中间商”。
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在大陆出现了国家和政权这个概念,而原始的贝壳就开始被统一加工成为特定的形态,从此便成为了货币的一种,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贝币主要在夏商周三朝的时候出现,而在夏朝之前发现的贝壳,主要还是用来做装饰品的原因。
如此,我们就可以得知为何当时的人们不去捡贝壳了。首先,对于贝壳本身是很有要求的,普通的河蚌等等之类的壳是进入不了人们的法眼的。只有产自东海和南海的部分海贝,才会成为人们认可的“中间商”。
但古时候交通不便,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都是中原地区已经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他们为了生存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哪里有能力跨越南方密集的丛林去到南边之畔,专门捡贝壳呢?
其次就是政策问题,贝币的出现虽然比商朝要早,但是却是在商周时期开始大量流通的。而商朝、周朝都已经开始下令管制贝币的生产,盛产海贝的地界也会被当地的诸侯王控制,普通老百姓是很难绕过他们得到优质的、足以充当贝币的贝壳的。
除此之外,加工对于百姓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事实上贝币并非就是一个普通的贝壳,而是要经过专门的打磨、雕刻和钻孔,通常会做成“朋”字的形状,在贝币的记数和换算上,也使用“朋”作为单位。而当时的先进生产工具,都掌握在奴隶主和诸侯王的手上,普通老百姓是很难有足够好的工具来进行如此复杂的加工的,因此他们根本无法造出足以进入流通的贝币。
而以上几点,也就是为何古人不去捡贝壳的原因,有这时间跨越南方密林到海边然后慢慢打磨贝壳,还不如用这时间多打打猎、种种地反而收获更大。因此,别看贝币如此简单,其实后面可大有门道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