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一天,几辆小轿车停在了沂南县大庄镇白石埠村的一户人家门口,屋内走出一个白发老人,车上的人见状立马扑倒在老太怀里长跪不起,她大声哭喊:“娘,我回来了,我是唤唤。”
老太叫王桂花,此时已经73岁,头发花白,眼神也不大好使了,她颤颤巍巍地扶起地上情绪激动的女人看了又看,望着这张熟悉的面孔,往事逐渐涌上心头。
那是1947年的冬天,王桂花为高家诞下一个男婴,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可是她和丈夫高士都却高兴不起来,准确的说是不敢高兴,因为此前他们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都是夭折,夫妻二人看着襁褓里孩子,不免担心起来,害怕重蹈覆辙。
为了让这个孩子活下去,丈夫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都拿出来让王桂花吃,可是天不遂人愿,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还是离去了,王桂花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她一蹶不振好长时间都没缓过劲来。
一个下雨天,丈夫披着蓑衣急匆匆的走进家门,他大声嚷嚷着抱来个闺女,王桂花一把接过孩子,饱饱的喂了孩子一顿。
丈夫说这个孩子是河对岸的一对解放军夫妇留下的,父亲叫林道生,母亲叫洪雪,因为部队马上开始打仗了,带不走孩子,只能交给老乡代为抚养,附近的村民听说王桂花刚生了孩子有奶水,就给送到丈夫手里了。
望着襁褓里的婴儿,王桂花说:“解放军是为咱老百姓打天下的,他们的孩子就是咱老百姓的孩子,咱们一定要把她当做亲骨肉。”为了给孩子充足的奶水,丈夫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羊给妻子下奶,并且为孩子取了一个乳名“唤唤”。
转眼间唤唤长到两岁了,夏天蚊虫多,王桂花狠了狠心给唤唤买来一床蚊帐,整夜整夜地为她扇风纳凉。有一次遇上国民党还乡团生半夜进村抢粮食,情急之下王桂花抱着唤唤和村民们跑到了山里。
等安定好了她才发现自己把蚊帐当成被子抱来了,无奈之下,王桂花把唤唤塞进了邻居的棉被里,自己裹着蚊帐冻了一夜。
唤唤三岁时,家里来了一个个子高高的军人,他说自己是林道生的警卫员,当年正好赶上打孟良崮战役,首长只好把孩子送给了乡亲,这3年来,首长夫妇无比想念孩子,希望能把孩子接到济南一聚。
就这样,高士都和王桂花推着独轮车和警卫员一起把孩子推到了济南,和亲生父母相见后,唤唤却对着王桂花一个劲地喊“娘”,林道生夫妇对王桂花非常感激,他们尽最大力量照顾了王桂花的生活。
因为不久后部队即将南下,林道生没有留下孩子,他要了王桂花的具体地址后就把孩子还给了养父母。
转眼间,唤唤5岁了,高个子警卫员再一次踏进了王桂花的家里,这一次他要彻底接走孩子了,林道生在上海稳定下来了,想要把孩子接到上海读书,王桂花没有理由阻拦。
临别那天王桂花没有露面,而是让丈夫背着孩子一路走到了临沂车站,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王桂花再也忍不住了,她嚎啕大哭,泪水打湿了脸颊。
1954年,因为实在思念孩子,王桂花来到了上海,唤唤看见王桂花第一句话就是:“娘,你咋才来?”为了感谢山东人民的养育之恩,唤唤改名为“洪鲁民”,这一次王桂花在上海住了好几个月,走的时候带回了一张合影。
从上海回来后两家一直保持着联系,1958年后联系突然中断,直到1990年农历八月初八,鲁民再一次来到沂蒙山与王桂花团聚,她的母亲洪雪去世前告诉她“别忘了你还有个沂蒙妈妈”。
自此,王桂花和鲁民的书信不断,逢年过节,鲁民会给她寄来礼品和钱,王桂花则为上海女儿寄去沂蒙特产。
在沂蒙山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无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同时还有一大批坚守在大后方的“沂蒙红嫂”,她们在战乱年代敢于收养共产党的子女,和平年代又能够忍痛把孩子归还,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