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伟
科幻电影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票房市场的"吸盘"。热播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仅用了3天20小时52分钟就拿下了20亿元的票房,此前国内最快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21:55拿下了五天时间。
对于影迷来说,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但强大的视觉效果却是让科幻电影"环粉无数"的关键。事实上,这些虚假的现实世界特效图像背后,是许多电影人的智慧和坚持。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特效制作出来是一场意外。意大利导演乔治·梅里尔(Giorgio Merrier)曾在巴黎歌剧院广场拍摄,摄像机胶卷因故障而被挂起,但导演完全没有意识到。街上的车辆纷纷流淌,等待摄像机恢复工作,原来与公共车厢经过,另一辆载有棺材的车厢恰好出现在那个位置。导演在回放中发现了"马车变换"的奇妙现象,在找出原因后,魔术师出生的梅里·马西斯顿(Merie Matheston)敞开心扉,意识到了"停下再拍"的魔力。
从那时起,梅里埃尔尝试了一些特效技术,并于1902年制作了"月球之旅",被称为"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影片运用蒙太奇技术和特技,大胆地展现了炮弹登月等场景,大获成功。
经过百多年的发展,电影效果现已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技术上讲,特效制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物理特效",即在拍摄现场拍摄的各种特效的总和,包括特效化妆、特殊道具、特种服装、特殊布景、电控机械生物学等。这种"特殊"是指一些通常在市场上看不到或购买的道具,不容易制作,需要根据电影的情节和人物设定进行量身定制,可能涉及建模,机电工程等技术。如《流浪地球》营救部队身穿机械制服、太空面具等道具,以及影片中出现的爆炸、坍塌、冒烟等效果,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个是视觉效果,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其制作速度和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影视制作中对硬件的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08年惊艳的全球电影《阿凡达》给观众带来了视觉震撼,人们还记得。詹姆斯·卡梅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部梦想电影,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3D电影特效技术革命——为了实现拍摄,卡梅隆的数码团队开发了自己的3D摄影系统。
二月份上映的电影《阿列塔:战争天使》和《阿凡达》都来自同一个特效团队,技术升级明显。有了更复杂的面部和动作捕捉技术,观众甚至感觉不到主角完全由特效制成。这种技术是利用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设置跟踪器,通过动作捕捉系统捕捉跟踪器的位置,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三维空间坐标数据,然后应用到各个领域。
此外,科幻电影中常见的特效是微缩模型,它们制作了所需建筑物,街道,交通等的极其逼真的微缩模型,并通过手,机械或电力移动以创建场景变化,然后使用CG(计算机动画)技术将绿色屏幕前拍摄的图像组合在一起。《银翼杀手2049》中的许多未来主义建筑都经过建模,赢得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摄影奖。
而《流浪地球》在冰冻地标中,街景无法完全通过现实生活拍摄实现,因此借用了大量的航拍数据,这是目前电影中使用的特效制作手段之一。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流浪地球》从天而降,成为今年春节档爆发力最大的一部,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在搞笑之后,一路走来起伏伏,尤其是用开创性技术实现的,可以看出它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科幻电影特效追赶国际顶级制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吹嘘父亲的日常坚持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