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串起北京、洛阳、杭州等古都,沟通黄河、长江、海河、淮河、钱塘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大运河可谓是“活着”的文化,终于在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而将如此宏伟的“文化遗产”“活化”,自然也就成了新的时代命题。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引导大运河文旅融合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从各自为政走向统筹协调,从同质竞争走向因地制宜。由此便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基础,但跨越8省(直辖市)35市的文化带,分布着27处世界遗产河道和58个世界遗产点及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可想而知是个多么庞大的工程!

PART 01

困难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大运河对中国文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活化”过程中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一便是上述提到的,“可想而知是个多么庞大的工程”,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数量多,且还未全面普查和系统梳理,碎片化的保护尚且艰难更别提文化带的融合和发展。

其二,所牵涉的管理部门众多,这是所有线性文化遗产都有的问题,这个问题都可以把落地时的“有心无力”发挥到极致,长效保护机制不完善,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哪怕是各地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这个现象还是存在。

其三,大运河作为整体文化遗产吸引度不够高,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式文化遗产展示不足,哪怕是生活在运河文化带上的大众,也只对宣传高的本地文化遗产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体的运河文化。

PART 02

传承保护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运河文化带顶层设计的庞大势必会导致落地的困难,私以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从前期看来,“传承保护”是最为重要的,首先得确定有哪些文化遗产是可以发展且联合发展的,《规划》就明确了“科学规划、突出保护”的原则,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重点任务。

但“传承保护”的意思也并不是得像西安一样建个大唐不夜城,新时代下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并不是要穿越历史回到过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当下的意义,像是今年国庆,湖北、江西、湖南三省开辟了长江中游八条跨省旅游线路,,其中就有一条涵盖了大别山、井冈山、韶山和瑞金,让游客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党史教育和红色精神的洗礼,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就是在传承保护下联合发展的典型例子。

PART 03

各方合作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从传承保护角度谈一谈大运河文化带<一>

文化带的建设势必逃不开各方的合作,虽然这一点在现在实际建设中还不突出,但对激起各省市围绕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的排查、传承和保护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大运河申遗确定的58处遗产点分布在27座城市,江苏以6个城市拥有7个遗产区、22处遗产点入选,成为运河遗产资源最密集的省份,饶是这样,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发言仍旧将“从更大范围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放在首位。

黄村文化创意产业园身在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积极通过自身优势融入文化带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江苏段生态保护凸显出“生态+特色”理念,而黄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正在着力打造成“开放型、生态式、园林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构筑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其意义足够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名片,国家对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视也足够说明这一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运河文化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