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有料到,在如今这个多变的世道里,就连太空中的国际空间站也无法置身事外了,现在,国际空间站被“拆分”的风险正在逐步增大,如果俄美真的闹到了“拆分”的地步,可以说是“一大损失”,不利于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今年2月,俄罗斯航天局长就警告过美国: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很可能就要到此为止了,3月6日,俄航天局媒体发布一段58秒的虚拟镜头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赞成俄航天局这么做,也有人反对俄航天局这么做,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段镜头。
在虚拟镜头中,先是俄罗斯宇航员回到俄罗斯舱段,固定好东西,做好“拆分”的准备工作,然后俄美两国的宇航员挥泪告别,互相拥抱,再见了美国人,接着关紧舱门,空间站开始“拆分”,最后美国舱段坠落大气层,疯狂燃烧。
如果国际空间站真分了,美国舱段会跟虚拟镜头中一样,在大气层中烧毁吗?俄罗斯舱段又会何去何从呢?早就传出俄罗斯真诚地加入了中国空间站计划,那么拆分后的俄罗斯舱段会直接对接中国空间站吗?
不知道美国宇航局官员看到这段虚拟镜头有何感受,是否会被吓出一身冷汗?要知道国际空间站主要靠俄罗斯舱段推进,俄罗斯舱段离开了,剩下来的美国舱段不就是一个没有推进系统的“废物”吗?
国际空间站总共有16个舱段和模块,美国7个航段和1个模块,俄罗斯5个舱段和1个模块,日本1个舱段,欧洲航天局1个舱段,重达419吨,目前是人类最大的航天器,但一定不是未来最大的航天器。
俄罗斯有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星辰号服务舱 (Zvezda),科学号实验舱,码头号对接舱(Nauka),黎明号实验舱和搜索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 ),当然了,俄罗斯舱段还经常停靠一到两个联盟号飞船。
受大气阻力影响,国际空间站的高度每一个月自然下降2公里左右,如果地磁暴时常爆发,那么一个月下降高度可能还会加倍,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要人为地提高国际空间站运行高度,要不然就只有一种情况-坠落地球。
美国与俄罗斯舱段分工很明确,美国舱段提供强大的电力支持,打造了长达109米的桁架,光太阳能电池阵列长度就有73米,而俄罗斯舱段提供动力支持,确保国际空间站的飞行高度和姿态,星辰号服务舱,科学号实验舱和进步号货运飞船都装有强大的推进系统,俄罗斯为此每年消耗8吨多推进剂。
如果国际空间站“拆分”了,美国舱段就相当于没有了推进系统,无法避让危险的太空碎片,也无法确保绕行高度和姿态,美国虽然有龙飞船,龙飞船装有推进系统,但就龙飞船的这么点燃料还不够塞牙缝的,美国迟早得坠毁。
反而是俄罗斯舱段能正常地运行下去,成为一个独立的俄罗斯空间站,事实上,俄罗斯舱段技术是建立在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技术基础上,所以,俄罗斯舱段本身就具备了可以独自运行的能力。
根据国际空间站的真实照片就可以看出,俄罗斯舱段有多片太阳能面板,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星辰号服务舱(Zvezda)和科学号实验舱都有,只不过没有桁架上的太阳能面板那么大,能满足基本电力需求。
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国际空间站拆分后,俄罗斯舱段独自运行,还不如与中国空间站对接,那么,俄罗斯舱段能否与中国空间站对接呢?如果确实有对接的必要,肯定是可以对接的。
俄罗斯舱段与中国空间站对接有两个难点,一是对接口是否匹配的问题,二是电力接口是否匹配的问题。
俄罗斯舱段采用了APAS-95标准接口,而中国空间站的接口虽然参考了俄罗斯的APAS-95标准,看起来也很像,但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无法直接对接,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增加一个转换接口的对接适配器就可以了。
当年,美国舱段与舱段对接时,也存在着无法直接对接的问题,美国打造了一个IDA国际对接适配器,将APAS-95接口转换成美国对接系统(NDS),现在,我们也可以这么做,打造一个专门用于接口转换的模块。
不过,俄罗斯舱段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的意义并不大,一,中国空间站是新的空间站,里面干净整洁,电子设备和科学仪器都是全新的,运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而俄罗斯舱段有20多个年头,舱内破烂不堪,设备老化,很多科学仪器已无法再使用了。
国际空间站真的“拆分”了,俄罗斯只能再见美国了,无论如何,损失最大的是美国,美国舱段最终会坠落,俄罗斯航天也会把精力放到中国空间站建设中来,而美国没能加入中国空间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种场面你想象过吗?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