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莱·刘易斯
辛克莱·刘易斯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巴比特》《大街》《阿罗史密斯》。
辛克莱·刘易斯因为性格古怪,学生时代经常被同学和玩伴们捉弄和嘲笑,所以,他的童年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一直到上大学,他依然是个不合群的人。1914年,辛克莱·刘易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1916年,他辞去了编辑的工作,专职写作。
随后,辛克莱·刘易斯相继出版了《大街》《巴比特》等作品, 其中《巴比特》更是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使他成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大街》
《大街》是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一出版就在整个美国引起轰动,被誉为是“发现美国的一个里程碑”,就像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成为了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上世纪初美国西部小镇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对小镇居民偏狭和实利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揭示。
故事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1920年左右的美国西部戈弗镇。一位叫卡罗尔城市女孩嫁到了这里。她的父亲是个法官,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单纯的小女孩。
她跟随丈夫来到了戈弗镇。她原本以为小镇生活可以远离城市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谁知道,事情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
戈弗镇枯燥乏味、呆板僵滞、教条化的生活,小镇居民并不是善良的典范,反倒是如井底之蛙、偏执狭隘,而又自满保守。小镇男人们谈论的话题无非是生意、天气和汽车。女人们则不断地念叨持家、议论别人的放荡行为以及卖弄自己跟丈夫的调情卖俏。
卡罗尔不甘心,她试图改变这个封闭的小镇,结果遭到小镇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最终她心力憔悴,选择了离开这里,回到了华盛顿。
小镇的上流社会人士垄断了当地的财富,他们千方百计把农户手里的利益转到自己手里,赚取更多的金钱,用这些金钱让自己及家人过上丰裕的生活。买房、买车、买奢侈品、买时尚服饰,雇佣人、保姆,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舞会,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等。
除了垄断下层群体的收益外,他们还要垄断下层群体的思想,垄断下层群体的生活方式,排斥打击一切不利于他们赚钱的言论。对于坚持发表不利于上层群体获得稳定的可观收益的人,随时都可能被当成激进分子而被赶出戈弗镇。
有闲阶级的太太们因为有丈夫赚钱养家,且家里又大都雇有保姆帮忙做家务,因此有很多的闲暇时间。她们更多的时间是打扮自己,购物时尚,以及参加社会慈善活动、读书活动等附庸风雅。
戈弗镇只是整个国家的缩影,辛克莱·刘易斯通过抨击戈弗镇,对整个美国及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提出批判。
创作背景
1865年内战的结束,为美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扫清了障碍。随后美国经济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到1920年,美国GDP成为全球第一,标志着美国达到经济繁荣的巅峰时期。
1865年一直到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这六十多年时间,是美国物质财富的激增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的时代,城市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人称之为“镀金时代”,有人称之为“进步时代”,不过“镀金时代”更多指代1865年到19世纪末期这一时期。
总之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盛世图景,那时的美国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自信。
投机活动盛行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巨额财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当时人们自信心增长,大部分美国人都产生了未来经济将持续良好的预期,对未来普遍乐观。
大量新富裕资产阶级的诞生使得当时的人充满了赚钱的欲望,人人都相信自己能发财,“美国梦”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于穷人来说,普遍相信不论出身,只要遵守普遍的规则,如诚实守信、努力勤奋,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发家致富。“人人都能发财”的人生观植入到了每一个普通人心中。
而财富的增长和乐观的心理预期使得当时的人们热衷于投机活动。怀着各种发财梦的美国人,大量参与到投机活动中。
金钱化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变成了恶性竞争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物质化的社会中,人都是自私的,贪图物质享受,任由物性支配着自己。为了取得成功和发财致富,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打击自己的同伴。
与人交往时,也以获得利益为目的。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和利益的,则积极交往,巴结逢迎; 反之则敷衍回避。人同人之间只剩下冰冷的利益关系。为了追名逐利,人们之间尔虞我诈、残酷竞争。
消费主义泛滥
最初分期付款这种消费方式流行于城市中有一定还款能力以及消费需求的中产阶级,随着信贷渐渐开始为下层工薪阶级所接受,工业产品得以借流行于美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城市大众物质消费文化形成,享乐主义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消费方式,企业对于消费观念的鼓吹,整个社会充满了消费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