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极品 | 清晰可鉴:此墓志与唐楷极近,极方极圆极润
魏碑《高宗嫔耿氏墓志》,延昌三年七月十五日(514年),志高43.5,廣38.5CM,文18行,行20字。1914年洛陽北安駕溝南出土。曾归董康、武进陶兰泉、上虞罗振玉。有重刻本,十二行“述景行而作铭曰”之“述”字右上一点漏刻。
【銘文】
大魏高宗文成皇帝嬪耿氏墓誌銘嬪钜鹿宋子人也。氏冑之來,其從遠矣。標名族于西周,炳炎宗于東漢。其先漢大將軍新興侯耿況之後也。祖誕,燕朝使持節鎮東將軍幽州刺史。父樂,聖世威遠將軍博陵太守。嬪稟坤靈之秀氣,資芳質於神境,整締服於深閑,飛喈聲于天闕。高宗誕載,選禦椒房,訓德內充,雍禮外著,幹光潛晦,任還天性。嬪固節不移,誓畢宮掖。上以母儀聿顯,委保嬪禦。春秋七十有二,天祿永終。歲馭鶉火,月應林鐘,十九日丙申薨于京師。哀痛感于極陽,追贈過於殊限,依禮送終,備禦東園,以七月辛酉崩於洛陽西嶺。追述景行,而作銘曰:英英嬪德,資業靈純,行皎素月,志潔青雲。和風巳暢,馨禮斯芬,如何不吊,懺我良人。天津永晦,金鏡無光,松門轉蕪,石道唯荒。陰蘿落英,浮草生堂,慊塵不拂,琴朽誰張。暝暝長夜,曀曀悠眠,景命斯墜,人謝靈存。高山仰止,遺道餘尊,敬刊玄石,以銘幽魂。
延昌三年七月十五日刊石銘記。
北魏的书法传承着汉晋书风,依托于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并融入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取向,最终形成一种刚毅、质朴、劲健、豪迈的书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南北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当代魏碑第一人孙伯翔先生专注于北碑。其提出了许多精彩观点:
“品酒醇醨迥异,学书碑帖无町”。著世的名碑、名帖皆为传世之瑰宝,永取不竭,后学者可任其所爱择而学之。循序而进,由古而寻我,千万不要重碑而轻帖,也不要扬帖而抑碑。
学书当学法,学法当从古入,这个道理似乎都承认是源流之理,毋庸置疑。我们讲的从古入手,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法则深学,不是任何一种都可作为法源,比如无名的或以刀代笔的小墓志、小造像、刑徒砖以及竹简、木简,一般的写经等等。只能取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学隶书的只取汉简为法,不临礼器、曹全、张迁诸名碑;学魏碑的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论经书诗为宗,虽是学古,却是歧途。
学书多源流之分,我们当以学源为主,先人的流可以兼取,但不能本末倒置。就碑学而论,清代中叶,碑学大兴,造就了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巨匠,他们的成功目标是经源头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我们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当从源头起,有为之士再辟流,如果学魏碑只取赵之谦或康有为,学隶书的以邓石如为法,舍其源,学其流不是上乘之见。
书艺之妙,皆在于思,线多了的字要着眼于点,点多了的字要着眼于线。执笔于手,巧悟于心。
北朝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多元素的,是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是外夷文化冲击华夏本位文化的结晶。北朝书法堪称由夷变夏而复归夏的“勇士”,这“勇士”的遗风影响着唐宋,慕外文化意识又充实了本体文化的正宗,北魏书法由隶而始,入楷而终。
魏碑《高宗嫔耿氏墓志》超清欣赏
书法 发现心灵的美好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心游万仞 精骛八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