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刘秀和阴丽华的亲儿子,墓葬出土文物却刷新了世界眼镜史

1980年,邗江县一家砖瓦厂的工人照例在双山取土,锄头突然挖到了硬物,硬生生的把他的手弹开了。他小心翼翼地把泥土扒开,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原来,下面密密麻麻堆满了青砖。难道这下面是一座古墓吗?

专家们很快赶到现场,不久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的封土堆直径约60米,高13米。墓室位于中央,全部用砖砌成。整个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8.8米,东西宽9.6米。封门墙厚达1.4米,墓底铺有4层青砖,厚达0.52米。

墓葬中间有4个隔间,最中间两个为棺室。券顶早年坍塌,靠近西侧的棺完内有少量的头骨和肢骨残片。

由于被盗严重,墓葬之中出土的文物信息很少。仅有一件雁足灯上有铭文“建武廿八年造……”

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只到了31年。由此,专家们判断这是一座东汉早期的墓葬。尽管被盗严重,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却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凡响,可究竟是谁呢?

其中有一件“嵌水晶金圈”,直径1.3厘米,全重2.3克。中间是用纯度极高的水晶磨制的凸透镜,外用刻有浮雕花纹的金圈包裹,造型十分精美,可以用眼睛夹住使用,能放大物体4~5倍。这件文物的出土,直接改写了世界的眼镜史。

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眼镜的文字记载是1268年,罗吉尔.培根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直到1352年,才出现了最早的眼镜画像。 到明朝万历年间,中国才有了关于眼镜的记载,还是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

可是这座墓葬,距今有近2000年,比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要早1200多年。不过中国的眼镜技术应该还要更早,早在春秋战国,墨子和墨家就提出了小孔成像原理,说明当时已经对光学有了一定的研究。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明代以前的历史,竟没有关于“眼镜”的只言片语?难道是因为后来失传了吗?我们最早的记载竟然还是舶来品,不得不令人唏嘘……

如果不是因为考古,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中国发明”会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被历史所淹没,让我们后人根本无法知情。实物才是最好的证据,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

墓葬中还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文物,现馆藏于南京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

这是一件错银铜牛灯,通高46厘米,长36.4厘米。灯体由灯座,灯盏和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头体型肥硕,张口低头,起步欲斗的黄牛。铜牛全身用错银装饰了流云纹。在灯的顶部有一条烟道和牛头相连,牛体中空可以装水。

当灯点燃的时候,烟油可以通过烟道进入铜牛体内溶于水中,起到环保的作用,大大减少室内污染。精美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墓葬中出土的长信宫灯。明显属于王室器物,绝不是普通身份的人可以拥有。难道墓葬之中葬的是东汉时期的某位诸侯王吗?他和刘秀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查阅文献知道,在东汉早期建武年间,刘秀曾将他和殷丽华所生的九儿子刘荆封为山阳王。后来因为他想反明帝,明帝因他是同母兄弟,念及兄弟情谊,将他迁到此处,封为广陵王。可是刘荆死不悔改,居然还用巫术诅咒明帝,后来被人告发,不得已自杀身亡。至此,广陵国除,被降为广陵郡,刘荆也成为了汉代最后一位广陵王。难道墓主人是刘荆?

从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来看,刘荆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可是现有出土器物的铭文,并不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专家们也只能推测,不敢定论。直到一年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才最终将墓主人的身份确定下来。

1981年2月,因为取土修路,女工陶秀华在当年该墓发掘时旁边的堆土中,偶然挖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 她顺手往兜里一揣,收工之后拿去清洗,才发现是一枚金印,印章背面是一个龟的形状。当时人们已经有一定的文物意识,于是她将印章上交给了文物部门。

经过鉴定,该印章为纯金铸成,印体边长2.3厘米,厚0.9厘米,重122.8克。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至此,墓主人的身份之谜终于揭晓,确定为东汉广陵王刘荆和王妃合葬墓。只是,专家们十分纳闷,金印怎么会出现在这个位置呢?

原来,这处堆土是当年盗墓分子堆的,大部分都是泥土和乱砖。也许是金印尺寸太小,在盗墓贼的疯狂盗掘之中,意外地成了漏网之鱼……

幸亏这个疏漏,不仅破解了墓主人身份之谜,还解决了另一个争议了200多年却始终无解的问题。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予印绶……”在东汉时期,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如果一个部落能得到强大汉朝的承认,就可以号令甚至讨伐其他部落,称霸一方。

1784年,日本一个农民捡到了一枚“汉委奴国王”的蛇钮金印,很多人怀疑不是汉朝所赐,而是江户时代的伪作。可金印和这次出土的广陵王玺,在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上都是如出一辙,而且前后仅仅只相差了一年,有学者甚至怀疑这两枚印玺是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因此,“广陵王玺”的发现,不仅是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实证,也是解开“汉委奴国王”金印谜案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