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鞠。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聊一聊虚拟偶像这个话题,也算是发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迷思。这篇文章其实早就想写了,前段时间在媒介经营与管理这门课上,有同学就分析了虚拟偶像。小鞠比较喜欢从心理层面去探讨虚拟偶像的运行机制,由于这门课偏传播学和经济学,这位同学基本上也就说了虚拟偶像的背景以及背后的维生机制。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小鞠之所以对这位同学的汇报感兴趣,倒不是因为她抢了我计划的话题(学号靠后就是会这样),而是她举的具体的例子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初音未来和洛天依。小鞠倒不觉得她举的这两个例子不好,实际上,谈虚拟偶像必然绕不开这两位。毕竟初音未来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而洛天依是中国内地最为著名的虚拟偶像。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但小鞠的最主要的迷思就是,从虚拟偶像的划分来说,初音和洛天依更多的是技术性的机器化形态,而以嘉然为代表的虚拟艺人则是我们俗称的“皮套人”,是有“中之人”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来说,后者被学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显然,从这个角度去划分虚拟偶像的类型,“皮套人”具有人和技术互嵌的可供性,从这一点来说,虚拟偶像是具有双重性的。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究其原因,是因为“皮套人”们过于新潮了吗,不然怎么会不对其加以深入探究呢?但去年下半年才爆火的“元宇宙”,期刊上一篇篇地加以探讨和展望,仿佛元宇宙会给“传播学”带来“究极”两字,而vtuber在知网上几乎搜索不到。不管搜索“vtuber”、“嘉然”、“asoul”亦或是“乐华”,都没有相关结果,这说明嘉然并不能作为一个专题,为虚拟偶像的研究提供一个范例,但实际上嘉然能够弥合学界对于虚拟偶像研究的断裂性。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当然另一个更加扎心的原因是因为嘉然为代表的“皮套人”虚拟偶像处于一个较为小众的二次元亚文化的位置中,不管是“嘉然”亦或是“asoul”,都不具有所谓的“代表性”。说实话这个理由看起来是比较有道理的,但也经不起考究。且不说嘉然和asoul是国内炙手可热的虚拟偶像,这已经不止局限在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之下给予受众的一般感受了,更不用说国内的论文选题往往是偏重于“小众化”和“冷门绝学”,这属实是令人匪夷所思了。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当然写到这里,大家也可以指责小鞠,认为是我的粉丝滤镜过重,但针对虚拟偶像的两重性探讨的确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不仅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亦有讨论的空间。于是,小鞠最后思考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理由。不管是嘉然,还是asoul,甚至于更早一点的如hololive,这些虚拟偶像往往只被一些年轻学者所知晓,而他们即使想要探讨“虚拟偶像”这个话题,也会不得不面向初音和洛天依,因为期刊编辑们可能大多数确实只知道这些了。

论虚拟偶像的双重性,以嘉然和洛天依为例

写到这里,毕竟这也不是一篇严肃的文章,小鞠自己当然也希望能够实现论文自由,如果小鞠呕心沥血去写关于asoul的论文,可能最后的结果也是费力不讨好,权当是小鞠自己的无病呻吟。不过我仍然觉得探讨虚拟偶像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具有一定的填补当前理论空缺的价值,特别是“皮套人”成为蒸蒸日上的一种产业之后,更有必要去进行研讨。小鞠也希望和大家定期探讨虚拟偶像,而不是只有初音未来和洛天依成为代表的理论话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