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李敬泽
著名评论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散文家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评论家金奖,十月文学奖等。
著有《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会饮记》《会议室与山丘》等。
答《未来问卷》
选自李敬泽《跑步集》
#1
哪本书对你影响最为深远,甚至让你觉得,它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书的情形吗?
这真是要命的问题。对有的人来说,他们一生中其实只需要几本甚至一本书,凭借这几本或一本书,他们为自己制造一辆坦克或建造一座堡垒:作为坦克,他可以进攻,改变世界;作为堡垒,他可以防守,拒绝世界。对此我没什么意见。我自己是个漫游者,我需要很多很多书,很难说清到底哪一本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接触书的情形,不记得了。我父母都是文科生,家里本来就有书柜,里边装满了书。书籍对我来说是一个给定的、原初的人生背景。更何况我母亲还是那个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见的兴趣广博的读者。那时找到一本有意思的书是不容易的,几乎可以据此衡量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社会交往能力,她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强,并且广交三教九流的朋友,总能通过种种神秘的途径找到有意思的书。
所以,让孩子读书的最好办法就是父母自己读书。
你花钱买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它给过你怎样的好感或恶感?
#2
完全不记得了。应该是上大学以后,1980年,那时自己有钱了,每月助学金加上家里给的钱三十多块,真是有钱啊!在北大南门外的长征食堂,一瓶啤酒加一大盘鱼香肝尖,一共两块三,吃完了就溜达到附近的书店,买书。
#3
迄今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谁曾经充当过你的文学“教父”?
读书如吃饭,你没法说清到底哪盘菜特别重要,如果列出作家的名字,那就会很多: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博尔赫斯、福柯、布罗代尔、斯文·赫定等等,以及唐代、宋代、明代的一大群笔记作者。很难说谁的影响最大,他们在不同时期引导了我的眼光和趣味。
谁是“教父”?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一大群人呢。
你的童年缺乏书籍吗?
#4
不缺。上小学三年级时,我9岁,我们家搬到了石家庄。我母亲在省出版局工作,那个单位有一个在“文革”中幸存下来的资料室,在一个巨大的仓库里,我感觉里边的书无边无际。我母亲和资料室的阿姨是闺蜜,然后,我就可以在里边乱窜乱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好吧,忽然想起,有一次带了一本《巴马修道院》回家,那年我大约 10岁,也不知道司汤达是谁,但我想我被法布里斯和吉娜公爵夫人的故事迷住了,那是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领会到如此富于深度的情感。然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认为世间最美好的女人就是吉娜公爵夫人。
#5
你反复重读的书是哪几本?最多重读过几次?
有的书,比如《左传》,重读过三四遍,现在还在读。除了写作需要,我并不怎么喜欢重读一本书。但问题是,有的书也很淘气,你以为你把它放下了,它总会鬼头鬼脑地冒出来。比如钱锺书的《管锥编》,每次都是翻了翻放下,也没打算再读;过了一两年,忽然想起来,再拿起来读几十页,然后再放下;如是者二十几年了。这样的书颇有几本,比如周作人翻译的《枕草子》、陆澹安编著的《小说词语汇释》、波斯人写的《治国策》等等,也没什么道理,就是和它们有缘。
你阅读最多的阶段是在哪个时期?
#6
一定要找个标记的话,那应该是2000年以前,36岁以前,那时真是日子清简,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不慌也不忙,简直有些游手好闲,便读了很多闲书。
#7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你熟悉你所在地区图书馆的位置吗?它们与你的距离分别有多远?你还常去图书馆吗?
真是惭愧,我从来不喜欢去图书馆。自大学毕业后再没有去过图书馆。我败家的坏习惯是:要读的书一定要买回来。读书对我来说就是过日子,我不喜欢图书馆那种公共的、把私人生活隔离在外的感觉。又不能喝茶,又不能抽烟,又不能躺着,怎么读书啊?
至于天堂,我想,博尔赫斯的图书馆除了他肯定没有别人,对此我并无异议。
请描述一下你的书房。有些人的卧室里也堆满了书,如果你愿意同时描述一下你的卧室,那么我们也很欢迎……
#8
书房和办公室都堆满了书。书架、地上、纸箱子里。我本是个偏执的图书管理员,整理欲很强,把书分类上架,秩序井然,这才觉得天下大定,海晏河清。但现在已经做不到了,只好任由其“兵荒马乱”。不过卧室里没什么书,我不想在“兵荒马乱”中睡觉。
#9
在接受访谈的这一周里,你的枕边书是什么?假如你正在出差的路上,你带上旅程的是哪一本?
我现在正在成都,带了一本张岱的《快园道古》。在家里,这几天放在手边的,有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奈保尔的《大河湾》和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那都和手头的工作有关。
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舒坦的阅读姿势,你是窝在沙发里,还是躺在床上?
#10
长沙发,可以躺着。
#11
假如地球就要灭亡了,有十本书可以“幸存”,你希望是哪十本?
我是个选择困难症患者。我真不想现在就在想象中受这个罪。但是请放心,如果地球真的要灭亡,在逃走之前我会做出决断的。不过我想我那时并不会带几本文学书,我或许会选择我在地球上永远不会看懂的书,比如一本爱因斯坦的论文或一本数学书什么的。
假如未来有一种记忆芯片,能够将书籍植入你的脑袋,你愿意接受吗?如果愿意,你打算接受什么样的书?
#12
我不喜欢这个主意。我的书房够乱的了,我可不想把脑袋弄得像一间书房。我希望我的脑袋不仅是个数据库,它可以很任性地自己选择记住什么、忘掉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13
你觉得未来的文学创作会不会被微软小冰那样的机器人取代或部分取代?你会看那些机器人的作品吗?
出于好奇,我读过微软机器人小冰的诗。不过很快我就不感兴趣了。我想问题不在于它写得好还是坏,而是在根本上,我之所以愿意阅读一本书或一首诗,是因为它出于另一个人之手,一个在本质上和我一样的“人”。
如果有一台机器可以“翻译”或记录你昨晚的梦境,你愿意尝试吗?因为你很可能在梦里正遇见一个奇妙的故事,或一长串漂亮的文字。
#14
——那你多半是被你的梦骗了,梦里的故事通常在根本上是老套的。弗洛伊德早就告诉我们,潜意识这个作者并非那么了不起,它关心的问题很有限。至于漂亮的文字,只有醒着、头脑像刀刃一样清晰锋利的时候才写得出来。
#15
你每年花多少钱买书?
我并无记书账的习惯,像鲁迅那样。现在,朋友和出版社送的书很多,不得不把一些书再想办法送出去,因为实在放不下了。我常常提醒自己,你现有的书在有生之年已经看不完、放不下了。但与此同时,还是会每年花很多钱买书,这就像有的女人买包包一样,不是因为你需要,而是你觉得你需要,有的书你不买简直就忍不住。
你希望从阅读中获得哪些东西?社会生存术?待人处事的智慧?知识上的满足?情感的感知?抑或生死终极问题的解答?
#16
我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我知道这份答卷是给孩子们看的,他们也许 10岁,也许 16岁。我只想说,书不会解决你未来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因为写书的人无法把你的人生过一遍;但是,读书却可以使我们细致深入地领会别人是怎么过的,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有益于人生。
#17
阅读会为你带来快乐吗?如果有,这种快乐是浅层的,还是深层的?
阅读有如人生,不仅有快乐,什么都有。但阅读并非真的人生,所以它是安全的,安全的快乐、安全的悲伤、安全的发疯……
你会在与友人聊天时互相推荐书目吗?你信赖友人这方面的推荐吗?
#18
现在已经很少这样了,随着年纪渐长,你会发现,有的书只是你的书,这像隐私一样,你不打算、很可能也无法与人分享。当然,你也并不打算听别人的推荐。
#19
请你为孩子们的阅读列一个未来书单,推荐你认为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说一下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书。
很抱歉,我不想推荐这样一个书单。就像我刚才回忆的,不要以为孩子是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并没有什么书是孩子不能读的,他们是伟大的读者,他们会以奇妙的方式和路径去读自己找到的那本书。
编辑:许阳莎
审核:杜小烨
欢迎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