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忆中的老姥爷

这日偶翻老相册,当目光停驻在老姥爷的一张旧照片时,思绪一下子飘飞到了久远的过去,拂去岁月尘埃,在那段暖暖的印记中,慢慢回味逝去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的老姥爷

老姥爷和妹妹的合影照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甚是贫困,一般人家是吃不到白面馒头的,都是玉米面窝窝。由于奶奶家里孩子多,有时候还要吃菜叶窝窝,甚至捡拾别人家地里不要的地瓜秧。我的两个小叔叔仅仅比我大几岁,奶奶既要挣工分,又要照顾大大小小六七个孩子,实在忙不过来,因此在上小学前,我基本是白天待在老姥爷家里,晚上爸爸从学校回来后再接我回家。因此我的童年时光基本是在老姥爷家度过的。

由于老姥爷小时候家里有私塾先生,家训、家规甚是严格。比如:吃饭时不能有响声,特别是吃面条时,要用筷子将面条挑起放入嘴里,若像喝汤一样将面条“稀里哗啦”拔入嘴里是坚决不可以的;掰馒头时要规正,一分为二,不可掰一个小角;坐要有坐的样子,坐在椅子上两腿来回晃动也是不允许的;站也要立正站好,不可依靠在门框或者其他物什上;村人进门必起身相迎,客人离开必送至大门外;与人相处,以谦让为主,不可与人斤斤计较……待长大后再次回想,感觉老姥爷的处事方式与《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应该说,也是在那几年里,老姥爷教给了我太多做人处事的规范,让我受益终身。

儿时的记忆里,最先开始学写字也是老姥爷教我的。那时村里没有幼儿园,每天早饭后我便搬个小板凳坐在桌前跟老姥爷学习写字。记得当时老姥爷所灌输给我的,是一种特神圣的学习态度。开始写字时,我必须端端正正坐在桌前,按正确的握笔姿势握笔。在老姥爷的示范下,认认真真地写下一笔一画。印象中,老姥爷家的书是那种很旧的“古书”,但每一本都很干净、整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老姥爷保存的书会如此整洁。每次读书写字时,老姥爷都要求我必须先将手洗干净,这应该是一种对知识的态度吧,可以说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以至于上学后每学期结束时,我的课本都是整洁如新的,封面、边角从不会出现污损或折角现象,这应该得益于老姥爷教给我的“爱书”理念吧。

大概七岁的时候,老姥爷教我学习算盘,每个指法都严格要求,从不允许我该用食指时用了拇指,那时,我觉得老姥爷的听力太厉害了,他竟然不必盯着我拨算盘,就能听出我哪个数字拨错了。记得有一次老姥爷没在屋里,我自己用算盘练习乘法口诀,我每次在算到“五五二十五”时都会略停一下,看看数字对不对,这次不知怎么弄的,错了一个数,为了不再重新从头算,我便挪了一个算盘珠变成正确数字。谁知,老姥爷刚好进屋,一边走到我面前一边说刚才在门外听到我拨错了,当他看到算盘上正确的数字时,一下子明白了,于是,那个下午我便被老姥爷给上了一节关于“实事求是”的课。如今,三十几年过去了,但那一幕却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老姥爷的话语对我长大后的学习、工作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村里,老姥爷可谓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人,谁家有了矛盾或者遇到棘手的难题,都会来找他解决。每当村里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老姥爷也总是毫不犹豫,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尽己所能地为村里的人们做事。在村里人眼里,老姥爷识字,懂大道理,说的话句句在理,再头疼的难题到了他这里也会迎刃而解。听妈妈说当时村里有一位家里特别穷的伯伯,他结婚时所用的桌子、炕席都是借来的,第二天当将所有借来的东西还回去后,新娘子赌气回了娘家,伯伯的父亲彻底没辙了,便来找老姥爷帮忙去说服那边的娘家人,三里五村都知道老姥爷的威望很高,有老姥爷出面,而且那时每家的贫困条件也都差不多,新娘子便跟着回来了,以后的日子里,老姥爷也确实帮衬了他家不少。

虽然老姥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却从来不自恃高人一等,无论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会热心相助。那时生活太过贫困,香油也算是“奢侈品”吧,村里无论谁家孩子生口疮,只要老姥爷知道了,都会把孩子带到家里,让老姥娘给孩子抹点香油,那时姥爷在新华药厂工作,每次给老姥爷捎的那点可怜的香油都被村里孩子们“抹口疮”了。村里几个穷得吃不上饭的,每到饭点就去老姥爷家,老姥爷和老姥娘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匀出碗饭给他们吃。

有时我就会想,以老姥爷对村人的体恤、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言,他当之无愧是家风严谨的“大户人家”。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老姥爷有了一种特别钦佩的仰望。在老姥娘1988年去世以后的二十几年里,他一个人过着极其简单、极其朴素的生活,一切起居完全自理,直至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亦是安静的,如浩瀚天际中的一颗流星滑落,走完了94年的岁月轮转。

有时,我会在某个梦中与老姥爷相见,他依旧是和蔼慈祥的面庞,依旧是淡定从容的步履,纵使生活给予怎样的磨难,面对时仍旧云淡风轻。在梦里,我退回到了少不更事的年纪,在老姥爷身边静静聆听教诲。窗外,月光皎洁。

某个无眠的夜晚,偶尔会去回望有关老姥爷的往事,在回忆中再次重温他听评书时的情景,回忆他教给我的关于“人”的解读,在这份追忆中,不觉间湿了眼眶。是的,岁月从来都不会也无须刻意去留下些什么,但它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些许思索。

作者:若迪,滨州市作协会员。喜欢在文字中聆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山东文学》《滨州日报》等。

壹点号 静夜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