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市定曾有个论断:“宋以后,历代王朝鼎革或社会混乱之际,都市都会因为粮食欠缺而呈现出严酷惨状。到了钱最贱,物次之,粮食最贵的时候,最终还是农村具有优势。”未曾想,承平之世,却依旧在验证此论断。所谓“人有病,天知否”,奈何奈何。时局板荡,欲于书中得片刻宁静,本月读书七种,依旧是求宁静而不得。
文|吴合众
1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杨国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5月第1版,2021年5月第3次印刷。
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自负国家命脉之所系的士人不免各有思量。或以清议干政,或以实干兴邦,却都在这般风雨飘摇中,无奈萎落。杨国强先生梳理晚清时局中的士人所为,目光所及嘉庆以降一百多年间事,其中鸦片战争、庚申之变、变法、新政、革命,林林总总,裹挟着士人在此“智勇俱困之秋”滔滔向前。其间士人之状,背后是世相所关,亦是彼时大势所趋。虽以今日目光所聚,许多做法充斥着短视和荒诞,但历史中的个体,有几个能超越时代,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总是在抗争中意图力挽狂澜罢了。其中呕心沥血处,实在是可以让几代士人进入丰碑之林的。当然,也不免有个别士人丑态毕露的。写过《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自束发至垂白,未一日辍书”,却利欲熏心:王西庄未第时,尝馆富室家,每入宅时必双手作搂物状。人问之,日:“欲将其财旺气楼入己怀也。”及仕宦后,秦诿楚諈多所干没,人问之日:“先生学问富有,而乃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节乎!”公日:“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犹自在也。”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盖自掩贪陋也。真是具有高度贪吝自觉。
2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美)孔飞力著,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2016年4月第2次印刷。
以《叫魂》为国内读者熟悉的孔飞力,在这册关注中国移民史的著作中,一改其以小见大,在浩如烟海的原始档案中挖掘资料,深入剖析个案,解读大历史的研究手法。转而在梳理比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构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构架。中国海外移民的现代历史起于1567年明王朝的解除海禁,之后或谋生,或经商,或东南亚、或新大陆,筚路蓝缕,其间与侨居地“他者”的博弈、斗争,甚至以命搏出一条血路,“安土重迁”云云,都在此间发为生存,乃至“衣锦还乡”的拼搏。在这种迁徙中,发挥至大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而是亲缘乡缘编织而成的各种“通道”,连接“通道”两端的,就是独具特色的“小生境”。这也是全书最值得关注的理论架构。500年移民史,国家与世界的大变化,既见大视野,也见小人物,颇值得一阅。
3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日)宫崎市定著,(日)砺波护编,张学锋,陆帅,张紫毫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作为内藤湖南的弟子,宫崎市定一方面接受乃师的历史分期理念,也赞同宋代近世说;另一方面却并不墨守成规,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反对以论代史,过于强调经济因素而将历史记载机械化、简单化的做法,从不同侧面论述宋以后的中国进入近世阶段,建立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宋代近世学说。在这册《东洋的近世》中,宫崎市定从交通、社会经济、政治、民族主义、文化等方面,将中国历史发展放在与西亚、欧洲的相互交融中宏观把握,成就了一部值得信赖的历史概说书。也正因为是概说,书中也收录了《中国近世生业资本的借贷》《宋代以后的土地所有形态》等论文作为对社会经济论述的补充,大体可见宫崎市定的行文风格。大处见细节,细处见时代之进展,虽然某些具体观点尚可商榷,但真知灼见依旧随处可见。
4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国家,(日)宫崎市定著,(日)砺波护编,马云超,张学锋,石洋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宫崎市定有个图示表达,认为从氏族制度,经青铜时代的都市国家(近似城邦国家)、铁器时代的领土国家,最终发展成秦汉时代的古代帝国。是否直抵历史深处的真相自不待言,这种宏观建构,也成了他持东洋史牛耳的重要原因。这一册古代史,收录宫崎两篇古代史论文, 四篇关于《史记》的截片式研究论文,还有两篇学术史回顾文章。而对古代史内涵,宫崎有个界定,即:“起初分散的人类,逐渐被大范围地统合起来,最后形成所谓古代帝国那样的强大的人类共同体,这个过程就是具有古代史特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都市国家到古代帝国的发展,即成了宫崎隔岸观到的历史之火。在对《史记》具体篇章的研究中,宫崎市定提出了非常有创意的观点,认为史记中的一些文本,司马迁取材于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演场面(诸如多人对话的“偶语”),条分缕析,有理有据,真是让人大为叹服。
5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蔡亮著,付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2022年1月第2次印刷。
和习见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独尊的观点不同,蔡亮在这本专著中,对西汉武帝朝留存的史料仔细分析,发现彼时的儒生在政治序列中,并不起眼。元勋外戚、军功贵族,占据了武帝朝的权力金字塔尖。儒家和儒家话语,在这个时期并不足道,《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在叙述中,有意识地进行历史想象,构建了一个谱系清晰的儒家集团,而这,跟事实也许相去甚远。在数据分析中,作者提出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对权贵阶层的大清洗大屠杀,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空缺。霍光登上政治舞台,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需要新的诠释,儒生和儒家话语就此粉墨登场,逐渐形成了儒家集团。这些观点,确实让人大获裨益。
6
洪业:清朝开国史,(美)魏斐德著,陈苏镇 薄小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次印刷。
1644年清军入关,将占据大明王朝都城的大顺军轰出明古都,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也差不多要降下帷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魏斐德笔下,全景展现,动人心魄。全书读下来,最深印象就是满眼的烧杀掳掠。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汉人,清军、明军、南明军、义军、农民军、大顺军,互相杀来杀去倒也罢了,对普通百姓也并没有什么怜悯之心,动不动屠城数万,老幼不遗,甚至为了节约粮食,屠戮饥民。兴亡百姓苦,在书中真是历历在目。又细写彼时身处南京的明旧臣,扯起大旗,欲以东南半壁,重夺旧家山。但如果就此,读者站在明王朝正统立场,为末日帝国鼓呼,简直会被气死。风雨飘摇中,权臣勋爵勾心斗角,杀人掠地,拉帮结派,必欲置对手于死地。混乱暴虐处,哪里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气概。这般扶不起的阿斗,让人突然面对刚刚入手的《南明史》陷入深思。网络段子曰:“好好的年轻人,读什么南明史,被活活气死了吧!”慎读。
7
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黄克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黄克武先生的这册书,读下来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也不知道是不是属于重新集合换了书名的集子,权当作是温故而知新吧。其中对现代性的典范转移研究,立足于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发展的反思历程,从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说,到“现代化理论”,再到“中国中心论”,循环反复,批判中提升,十足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书中除此“典范转移”一节外,还收录“晚清史的反省”“民国史之检讨”,行文常先做历史文献回顾,再复述和陈述观点,最后做结论。规范齐整,一目了然。对彼时大陆学界做一拨乱反正吧,今日读下来也一气呵成,十分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