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西问丨叶武:中国水彩画为何体现了东西方艺术交融?

(东西问)叶武:中国水彩画为何体现了东西方艺术交融?

中新社天津5月6日电 题:中国水彩画为何体现了东西方艺术交融?

——专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叶武

作者 杨子炀 孙玲玲

20世纪初叶至今,现代“中国水彩”经过百年之久的演变,已在创新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舶来品的水彩画如何在中国“西学中用”?融入“水墨元素”的水彩画在中国何以是一种创新发展?中国水彩画为何体现了东西方艺术交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该校“水彩画”通识课教师叶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上述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水彩画?

叶武:水彩画即以水为媒介调和色彩的绘画艺术,是区别于油画和中国画的第三大画种。水彩艺术起源于欧洲,但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是在18世纪的英国,此为“现代水彩”。

明清时期,受“西学东渐”影响,西方现代水彩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学校教育引入西方教学体系。水彩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逐渐被推广开。如今,移植于中华大地已有百年历史的水彩画,经过中国画家的不断追求和创作,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本土文化和水墨意境,形成融合中西、独具一格的中国水彩画面貌。

中新社记者:作为舶来品的水彩画在中国如何“西学中用”?

叶武:水彩画使用的水性颜料与中国画的水墨表现具有天然联系,因此,水彩画成为中国画家们极易接受的外来艺术画种。

西方水彩画与水墨画在精神内涵和形式外延上多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水彩画家在西方水彩画的光色、空间塑造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哲学理念和创作技法,不断探索水彩画创作的新模式。将东方水墨写意融入水彩绘画创作,用折衷与融合的思维方式表现具有东方哲理的当代水彩绘画,实现了水彩画的“西学中用”。

中新社记者:中国水彩与西方水彩技法有哪些异同?

叶武:先说西方水彩,以享誉世界的十八世纪英国水彩为例。西方水彩画的艺术效果往往理性重于感性,其常用标准的程式化作画方法,有时在精密的铅笔轮廓起稿阶段之后,再进行极其复杂的色彩填充。西方水彩画特别强调所表达物象的时间、光影和空间感等,水彩作品技艺更是精湛。

西方水彩画在使用水色和工具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诸多相似,在表现技法上也有较多内在联系——中国传统绘画的水、色、笔、墨等技艺极为丰富。在色彩功能方面,水彩画与彩墨国画也有相同,以水调和彩墨作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早已有之。翻开中国绘画史,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和青海大通县舞蹈纹彩陶瓶画,两者都已具备类似水彩画的性质。

中国画注重真情实感,而西方绘画却常注重客观写实。在不少当代的水彩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画讲究实虚共存,这也是绘画构图常用技巧。用清晰可见的事物体现主体,再用模糊的虚幻事物衬托主体,可以让整幅画有神秘的审美想象美感。

中国画家还经常将“留白”这种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绘画技巧运用到中国水彩画中。“留白”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有着非常不错的艺术效果。中国水彩画在技法上受传统中国水墨画影响,讲究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境界,用笔严谨、高度精炼,画风稚拙。其最注重描绘对象的新鲜感和艺术作品的情和意,不断追求中国水彩画的顶峰。

中新社记者:“西学中用”的中国水彩画有何民族特征?

叶武: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共同的根本的特性,具有时代性。“西学中用”的中国水彩画,在历史上会自然形成共性的水彩画绘画艺术语言。艺术创作一定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深深表现民族的思想感情,无论采取何种艺术形式,都不会脱离民族的精神。

中国水墨画具有民族文化的风格,以及老庄与禅宗的思想、山水意境与理论融合的特点。随着中西文化交融,绘画艺术领域的中西方融合发展必不可少。所以“西学中用”的中国水彩画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内涵,融汇了中国绘画中的气韵、意境、造型、布局等传统元素,亦将东方的水墨写意融入水彩绘画创作中,用折衷与融合的思维方式表现具有东方意韵的民族特征。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东方意韵是中国水彩画的独特审美理念?

叶武:艺术是始于内心唤起的曾体验过的情感与思想,且给予一定形象的表现。中国水彩画艺术受文化传统影响,独有东方意韵,这种审美理念的形成有其渊源。

中国人往往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心理和谐”,以塑造社会理想人格、实现和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往往通过绘画作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和谐”,体现高深的造诣和风格。这种区别恰恰突显中国水彩画的水墨意韵,此审美形式更易为社会大众接受,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影响,中国水彩画艺术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展示出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中国水彩画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

叶武:东西方艺术从来就是互相吸收借鉴。西方一些大画家很看重中国文化,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西方传统艺术没落,同时赞叹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比如现代艺术创始人、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中,诸多艺术表现注重精神性表达,强调意境创造,这同中国哲学、文学、绘画等一脉融合。同样源于西方艺术的中国水彩画,其发展也与民族发展同步前进,形成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但已不姓“西”,而是姓“东”了。可见,中国水彩画根植于民族正在变革的现代社会生活土壤,具有“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融合民族特征。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融入了“水墨元素”的水彩在中国是一种创新发展?

叶武:现代意义的“中国水彩”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水彩画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与发展至今,离不开其对中国传统哲理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中国水彩”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产物,“西学东渐”是个过程,而非界碑,其过程与中国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同步。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水彩艺术的根基,其将民族传统自有文化特征与审美情趣注入中国水彩,形成创新性。

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是中西绘画理念有机融合的历史,也是异域文化逐步发展成本土新文化的历史。中国水彩艺术在思想上融汇了中国绘画中的气韵、意境等传统元素,在绘画技法上融入了中国画的“水墨元素”,通过这两方面体现了民族精神。同时,有些中国水彩作品也明显借鉴了民间皮影戏和剪纸风格。一代代水彩画家的不懈努力促成现代的民族风格。中国水彩画正是凭借这种风格,以不断创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水彩艺术之林。(完)

受访者简介:

叶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特聘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评委,2020年“戴森”全球设计大奖赛中国赛区评委。2021年“星辰杯”全国美术大赛评委。主持或参与包含艺术类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从“山水诀”与“林泉高致”的异同看宋代文人山水观》等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建筑风景水彩表现技法》《色彩构成》《建筑钢笔画》等专著及高等院校教材10余部,获教育部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教材。叶武教授常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负责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及全校水彩课程,水彩作品具有携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共存的独特韵味。用笔用色舒展畅达,于大气中见雅致,于典雅中蕴文心,体现出极佳的美学意蕴和汇通中西的水彩之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