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椅子。这时,一个小孩出现,不让他上去。

溥仪告诉小孩,他以前住在这里,并指着那把高高在上的椅子说:“那就是我坐的地方”。小孩要他证明,他走上去,从椅子后面翻出一个蛐蛐罐,那是他三岁登基时,有人送给他的。

这是电影《末代皇帝》最后的片段。小孩打开罐子,一只蛐蛐跑出来,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在这最后两分钟里,溥仪的脸上一直是带着笑容的,一种带着轻松和解脱的笑容。

溥仪三岁时,慈禧太后一道懿旨,将他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宫里,成了皇帝。从此以后,溥仪的人生注定是要走向沉重和悲凉的。

在电影里,有几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溥仪进宫七年后,第一次见到他的额娘,额娘问他:“你还记得我的脸吗?”他说:“不记得。”

第二次是奶娘被送走,奶娘是对幼小的溥仪来说,唯一让他觉得温暖和亲近的人,偌大的皇宫,小小的他一直在跑,却注定追不上。

第三次是得知额娘去世,他要去看她,他骑着自行车穿过紫禁城,抬手擦去脸上的泪水。当他来到宫门口,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急促地走向那个出口,守卫们立刻冲上去关上了门。高高的门在他面前被关上,他命令他们:“打开门。”守卫们跪下去,没有打开门。

第四次是在伪满洲国,婉容被日本人送走,他就像小时候追着奶娘的轿子一样,追着送婉容的车子在雪地里跑,直到同样红色高大的门在他面前被关上,他无力地轻声说了一句:“打开门”。

所有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他都打不开。他自认为尊贵无比,其实一生被利用、被欺骗、被操控、被囚禁。

电影的最后,让他回到了紫禁城,当那只蛐蛐从罐子里爬出来,意味着他的人生,也终于得到了自由。

溥仪的一生,可怜又可悲。历史选择了他,他能做什么?他连自己想要留住的人都留不住,相见的人都不能去见,他能改变什么?

有人说,电影美化了溥仪。这点毋庸置疑,至少演溥仪的演员尊龙,比真实的溥仪英俊帅气不知多少倍。

电影有艺术加工,但还是尊重历史的。没有人否认溥仪做过的错事,只是作为个人,他的人生经历,却也是让人同情的。

关于这部电影,有几点特别的是:是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第二,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

#光影中的温情时刻#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1967年,溥仪买了一张门票,进入了故宫,他曾经的家。他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跨过那条“禁止入内”的线,走向他曾经坐着的那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