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国家。
2020年1月29日,欧洲议会正式批准英国“脱欧”协议,投票结束后,在场议员全体起立,手拉手共唱苏格兰经典歌曲《友谊天长地久》,作为欧盟与英国的最后告别。这也意味着经过4年的攻讦扯皮,英国终于在理论上走完了同欧盟的分手手续,欧盟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英国脱欧作为欧盟历史上的大事件,对欧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虽然从此没有了英国上蹿下跳的捣乱,但因为英国位居欧盟“三驾马车”之一,所以英国的远走高飞也导致欧盟痛失钱包。更尴尬的是,虽然英国心已离去,但身体还杵在那里,并长期与美国沆瀣一气,形成了恶心欧盟的尴尬格局,所以英国主动发起的脱欧,对欧盟而言是真正的弊大于利。
但尴尬的是,英国作为主动提出分手的“渣男”,也过得很不如意。虽然避免了欧盟的扶贫摊派,逃过了难民蜂拥而至的危机,但英国也失去了欧盟这个广阔天地。而且, 脱欧后美国成为英国的唯一,但英国却是美国无足轻重的棋子,毕竟欧盟本质上也是英国的小弟,即便英国加班加点地煽风点火,也不可能得到美国百分百的爱意。
更要命的是,除了外部环境的得不偿失,英国内部也因为脱欧鸡飞狗跳。除了与“脱欧派”几乎旗鼓相当的“留欧派”如丧考妣,苏格兰也一再表示要与鼠目寸光且自私自利的英国政府撇清关系。
除了苏格兰的怒发冲冠,海峡对岸的北爱尔兰也强烈要求再折腾300回合,确保英国的余生不得安生。
谁能想到,一个好聚好散的“脱欧”。竟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输结局,而和二战后的英国顶着战胜国的头衔本质上却成为最大的输家一样,脱欧让英国呼吸到了更多自由的空气,却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而英国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静夜史认为要从侏罗纪,哦不,是公元前10世纪说起。
作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凯尔特人在历史上一度很蛮,极盛时期势力遍布欧洲葡萄牙到黑海沿岸,向北则占据了不列颠。
然而, 凯尔特人始终未能形成统一国家。罗马帝国崛起后,凯尔特人颓势尽显,尤其是失去了高卢,在欧洲大陆几乎再无根据地。于是为了生存,他们纷纷漂洋过海逃亡不列颠地区。
不过,国势如日中天的罗马帝国并未网开一面,而是从公元43年开始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南部,控制了今天的英格兰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格兰的凯尔特人纷纷逃离,不列颠岛北部和爱尔兰则成为凯尔特人的最后阵地。
不过,由于英吉利海峡的浪高风急,统治英格兰劳心费力,于是当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并退出英格兰,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格兰,英格兰从此成为日耳曼人的自留地。
因为与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民族成分大相径庭,因此历史上双方的关系水火不容。而比民族区别更可怕的,是宗教的势不两立。
在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之后,包括不列颠在内的西欧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及爱尔兰人都是天主教的忠实拥趸。但问题是在黑暗的中世纪,教皇代表的教权不仅长期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更圈占着大片土地,严重侵犯了世俗贵族的利益,于是从16世纪开始,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席卷西欧,新教异军突起,与欧洲大陆距离最近的英格兰再度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阵地,新教更是在1534年成为英格兰的国教。
对于彼时政教合一的西欧国家而言,宗教矛盾是比民族矛盾和国际世俗矛盾更恐怖的洪水猛兽,于是英格兰与苏格兰以及爱尔兰的宗教斗争也马不停蹄地开展起来。
从1171年英格兰金雀花王朝侵略爱尔兰开始,爱尔兰就长期处于英格兰的残酷压迫下。
因为浅浅的海峡阻碍了英格兰的统治力度,于是为改变英国统治聊胜于无的情况,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后,为收割天主教会资产,加强对爱尔兰的统治,决心直接管辖爱尔兰,并开始向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省9个郡大量移民。
从世界历史范围来看,人口置换最终推动种族置换或者宗教置换,历来是殖民统治屡试不爽的手段,英国无疑深谙此道,他们相信随着新教徒的不断登陆,爱尔兰人及其信仰的天主教最终都会成为过眼云烟。
只是,英国以新教徒掠夺和压迫爱尔兰人的操作实在太过司马昭之心,于是深受压迫的天主教徒在逃亡到相对贫瘠的西南部进而无路可逃后,陆续举起了抗英的大旗,而初来乍到的新教徒为了避免被扔下海喂鱼,也纷纷抱团取暖,集中在距离英国更近的东北9郡地区,于是爱尔兰南北对立的格局逐渐确立。
为反对英国殖民,爱尔兰人从未放弃过激烈的抵抗。但彼时的英国,在大航海时代后异军突起,综合国力根本令爱尔兰望尘莫及,于是爱尔兰人很努力,但越努力越一败涂地,大量爱尔兰人更是成为英国殖民者的刀下尸体。
等到18世纪晚期英国率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以农业为主的爱尔兰在工业化的英国面前更加不值一提。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爱尔兰人再度奋起,随后工业化如火如荼的英国出于谋求更大市场的目的,决心对爱尔兰一劳永逸,在1801年通过了“英爱合并法案”,正式将爱尔兰纳入大英帝国版图,国名也确定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则彻底丧失了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地位, 爱尔兰天主教徒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虽然彼时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已经过去了近200年,但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矛盾依然不共戴天,这也意味着英国和爱尔兰的矛盾根本非但不会因英爱合并而消弭,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
1845年,爱尔兰地区爆发“马铃薯晚疫病”,导致基本依靠种植土豆为生的爱尔兰人遭遇了空前饥荒,饿死和逃亡海外的爱尔兰人超过了200万,超过了爱尔兰总人口的1/4。
然而,即便和英国本土咫尺之遥,爱尔兰的饿殍遍野也并未触动英国所谓“绅士”的良心,毕竟在英国看来,殖民地上的永远是二等公民,爱尔兰人底层人民的死活和自己无关,只要不耽误爱尔兰作为农产区供应英国粮食就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尔兰人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从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青年爱尔兰党发动起义开始,无论是本土还是海外的爱尔兰人,都陆续卷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由的恢宏运动中,猛烈冲击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爱尔兰共和兄弟会趁机在1916年4月发动起义,宣布爱尔兰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独立。
虽然起义依旧被英国殖民者残酷镇压,但一战让英国元气大伤,不得不对爱尔兰人作出妥协。1920年,英国在爱尔兰设立南北两个议院,随后英国与爱尔兰在1921年12月签订了《英爱条约》,爱尔兰岛南部26个郡作为自由邦成立,北部阿尔斯特省中新教徒为主的6个郡因为惧怕加入爱尔兰后新教徒受到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打击报复最终决定继续留在联合王国,英国也从此更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对于英国而言,这是一个无可奈何之下的可行操作,但却让爱尔兰怒不可遏。于是小小的北爱尔兰,从此成为共和军与英军、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共和派与联合派相互仇杀的主战场。
虽然北爱尔兰以新教徒为主,但比例也只有约60%,这意味着天主教徒的实力也相当强大,在新教徒惧怕被爱尔兰反攻倒算进而对英国趋之若鹜的同时,天主教徒则力主推动北爱尔兰的“回归”,并最终成为爱尔兰的一部分。
由于当时的新教徒代表的“联合派”控制着议会,掌握着实际权力,因此相对弱势的天主教徒作为“共和派”则充分利用民族主义的煽动性组织武装,通过一系列恐怖袭击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在1968年10月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北爱尔兰问题”。
彼时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彻底打回原形,再加上美苏为防止英法殖民帝国的死灰复燃,极力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导致英国几乎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虽然“临死还要蹬两脚”,在放弃殖民地时也充分发挥“搅屎棍”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印巴分治”,令独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痛不欲生。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英国就瞬间换了一个“人”,对乌烟瘴气的北爱尔兰态度越来越暧昧不清,毕竟一块硝烟弥漫的国土,不是财富而是随时可能输出动荡的剧毒。
但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不愿意接受被英国抛弃的现实,于是加班加点地与共和派打得难解难分,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坚持斗争。截至1999年,北爱尔兰问题共导致3636人丧生,2000多人被捕,旷日持久的冲突激化了联合派与共和派的矛盾,导致北爱尔兰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直到1998年耶稣受难节,联合派与共和派才在美国斡旋下签订了《贝尔法斯特协议》,规定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但北爱尔兰人享有英国和爱尔兰双重公民身份,共和派则放弃武装斗争,人员和货物也可以自由在南北间流动。
应该说对于被动荡折腾得遍体鳞伤的北爱尔兰而言,这样的结果再好不过,毕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虽然《贝尔法斯特协议》中有“北爱尔兰将来有权投票加入爱尔兰共和国”的条款,但对于新教徒占据大多数的北爱尔兰,想要彻底实现宗教反换血谈何容易?所以,英国表示相当满意。
而早在1973年,英国与爱尔兰就同时加入了欧共体,虽然两国在宗教信仰上势同水火,但有欧共体的“同在屋檐下”,英国与爱尔兰也因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了边界的逐渐“模糊”,尤其是爱尔兰与北爱尔兰之间人员和货物可以自由来往,无需出入境管控和检查,本质上也推动了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的“统一”,因此爱尔兰也表示没有问题。
眼见是两国都满意的皆大欢喜结局,哪知道英国“你若安好,那还得了”的躁动心理再度占领高地,在对其他国家下手不留余地的同时,对自己更是拼尽全力。
卡梅伦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玩笑”,会让英国陷入空前撕裂的领地。虽然脱欧派最终以微弱优势推动了英国与欧盟的割袍断义,但留欧派也几乎旗鼓相当,这就导致了英国社会的空前对立。
而在英国如火如荼地推动“一脱到底”时,愤怒的苏格兰表示你凭什么决定我的发展轨迹?于是在英国为脱欧与欧盟频繁扯皮时,苏格兰决心为“脱英”斗争到底。
当然,相比苏格兰,英国更焦头烂额的还是北爱尔兰问题。由于英国与爱尔兰从此再也不是一个集体,所以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边界就再度成了棘手问题。毕竟大家早已习惯了无障碍的来去,突然架上铁丝网,你让大家以后怎么正常交易?
面对北爱尔兰随时可能因处理不当而烽烟四起的境地,英国政府经过短时间的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思路,毕竟当年毛主席就主张用“一国两制”最终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
在英国的操作下,不列颠地区作为独立关税区,北爱尔兰则适用于欧盟规矩。从此欧盟产品进入北爱尔兰继续一切顺利,但北爱尔兰和英国本土的货物往来则需要海关的准许。
英国和欧盟再度很满意,双方也很快签订了《北爱尔兰议定书》。但英国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为了维护北爱尔兰与欧盟的利益,英国正在主动分裂自己!让北爱尔兰成为一块渐行渐远的“飞地”,于是英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脱欧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新芬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并推动了北爱尔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1905年就成立的北爱尔兰民族主义政党,新芬党虽然几度分裂,但推动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统一的目标始终不曾改变。
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后,北爱尔兰共和军停止武装斗争,作为北爱尔兰共和军官方政治组织的新芬党开始积极参与政党斗争。
虽然由于北爱尔兰天主教图的式微,新芬党的议会斗争也道阻且长。但随着爱尔兰的崛起,尤其是经济从“欧洲乞丐”一跃成为“凯尔特之虎”的蜕变,令长期以做英国公民为荣的北爱尔兰新教徒内心开始躁动,毕竟彼时的英国人均GDP只有3万美元,而爱尔兰则达到了6万美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英国对爱尔兰的残酷压迫,迫使大量的爱尔兰人远走他乡并开枝散叶,尤其是美国。由于爱尔兰裔在美国高层占据了相当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对英政策,并提升了爱尔兰对英国的主动权。
因此,新芬党的胜利,是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而这必然会推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运动再度兴起,未来北爱尔兰彻底摆脱英国统治与爱尔兰合体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这种局面的形成,必将对英国产生更为可怕的冲击。毕竟一旦北爱尔兰远走高飞,强烈的示范效应必将推动苏格兰的亦步亦趋,届时英国将彻底分崩离析,再无大国之气。
因此,如同1982年撒切尔夫人执意参加“马岛战争”一样,虽然英国曾经对北爱尔兰并没有那么珍惜,但新芬党的胜利已经将北爱尔兰升级为大英帝国的面子问题。于是为了维护最后的尊严,英国一方面要继续和欧盟死磕到底,毕竟从2016年脱欧公投至今,英国与欧盟的关系早已貌合神离,英国不担心彻底与欧盟撕破脸的问题,毕竟背后还有美国的给力。某种程度上说,英国脱欧就是美国为打击欧盟而走出的一步棋。
这也意味着,无论北爱尔兰问题何去何从,英国和欧盟的两败俱伤都无可争议。而英国作为势单力薄的一方,必定会承受更猛烈的冲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