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访问所有对二战稍有了解的人:谁是二战的猪队友?
几乎任何人也会说是意大利。
然而,这个国家在二战的作用绝非大家想得如此无能的。
背景
自经济大衰退后,意大利便重新扩张,先后把势力染指阿尔巴利亚(1920年代中)和吞并阿比西尼亚(1935年)。
同时加紧扩充军队及深化与德国的同盟,以上皆是為了其终极目标:恢复古罗马的荣光,至為重要的一步则是控制地中海。
虽然如此,意大利始终还是小国,备战需时,墨索里尼(Mussolini)更没有预计到大战会在1939年爆发(為了推迟战争,意大利曾与德国缔结钢铁条约 Pact of Steel),那麼这种形势下的意大利实力如何呢?
实力
事实上,意大利工业比德法英还要弱,却提供轴心国各两成的坦克、火炮、战斗机等,质素也不俗,跟其他国家相当。
意大利也提供了大量的步兵和基础军力,让德国分身对付英国和苏联。
地中海上,意大利的潜水艇对击抗盟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德国潜艇更强。
意大利海军补给运输方面交付率极高,至殖民地突尼斯和利比亚有近七成和八成六,至爱琴海和巴尔干地区更达到99.6%,对战争补给有极大贡献。
困难
既然意大利贡献巨大,為什麼还是失败告终呢?
其实意大利本来便不是资源大国,对石油、煤炭、钢铁和铝需求殷切,盟友德国尽管能从占领国中获取资源,仍面对缺乏状况。
因此非但不能补贴意大利,更有挪用煤炭资源的情况。
盟友不太积极的结果也体现在战争中,如非洲战线,相比英国得到英联邦和美国的绝对支持,意大利大多凭自身力量对抗,更甚要支援德国的苏联战线。
资源上,英国的人力、军备和补给远比意大利的多,让意军状况雪上加霜,成為意大利失败的原因。
结语:
普遍教科书过于低估意大利的实力,着墨也远比德国少,但只为教授基本历史是可以接受,正如我们一再强调,意大利已作出最好的选择,至少在先天劣势下尽力,若给他们多几年备战,结果或许不同,可惜历史并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