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宪宗嫡妻郭氏令人无限唏嘘的一生

唐宪宗郭太后是郭子仪的孙女、唐代宗的外孙女。她的父母就是醉打金枝的男女主郭暧与升平公主。793年,郭氏因家世显赫,被选为广陵王(李纯)正妃,时为广陵王的宪宗亲临升平公主家,纳迎如礼。时为太子的公公唐顺宗因郭氏生母升平公主身份高贵,再加上父祖都有功于皇室,深宠异之。

795年,郭氏为李纯生下第三子李宥即后来的唐穆宗、第六子李悟。后生一女岐阳庄淑公主(下嫁杜悰)。岐阳庄淑公主是宪宗最宠爱的女儿。813年及笄,封岐阳公主,宪宗命宰相李吉甫在世族中选驸马,杜佑之孙杜悰愿意尚主。岐阳公主出嫁时,婚礼十分盛大,宪宗令左右神策军三百人到光范门清道。

岐阳庄淑公主身为唯一的嫡女身份尊贵,又身受父亲宠爱,却是出了名的贤良淑德。驸马杜悰的堂弟便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所以岐阳庄淑公主的墓志铭也为杜牧所撰写。杜牧对堂嫂也是相当尊敬。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找一下墓志铭。

唐宪宗与郭氏以广陵王、广陵王妃身份共同生活十二年之后,在805年时,宪宗祖父德宗去世并传位于父亲顺宗。宪宗不久后被封为太子,郭氏则为太子妃。顺宗继位时就已经半身瘫痪,但登基后却任用王叔王等东宫旧属成员变法,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其成员就有我们所熟悉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但改革动摇了宦官的权力,他们决定另立新君。于是顺宗登基不到一年,皇帝便换成了他儿子唐宪宗。

唐宪宗不同于父亲顺宗讨厌宦官集团,相反他与祖父德宗一样信任且重用宦官。虽然他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平定了四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有的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唐德宗在位时期,特意为神策军设两中尉的官职,并以此使宦官掌握当时李唐皇室的北衙禁军。但实际上,唐德宗在位的后期,宦官虽然已经掌握了左、右神策军,但却未能完全掌握禁军。而到了唐宪宗在位的时期,唐朝的禁军则进一步为宦官所掌控。根据史料的记载“元和二年,省神武军。明年,又废左右神威军,合为一,曰‘天威军’。八年,废天威军,以其兵骑分隶左右神策军。”由此可见,唐宪宗在位的时期,宦官所掌握的神策军,实际上已经到了一家独大的地步,而这也就为日后宦官的跋扈奠定了一个基础。

此外,唐宪宗在位的时期,枢密使职位也得以确立,史载“枢密之名,自宪宗以任宦官刘光琦始”虽然在唐宪宗之前的唐朝便已经有枢密这一官职,但却并没有确定。而在唐宪宗时期确枢密使职位之后,宦官则长期把持此职位。诚然,枢密使职位的设立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就中晚唐的历史来讲,宦官则可以凭借枢密使染指朝政。以至于,史书往往称左、右神策军中尉与两枢密使为“四贵”可见,宦官势力在唐宪宗在位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李纯元和中兴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3年,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配制长生药。派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次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服侍他的宦官和宫人惶惶不可终日,终在某一个夜晚由内侍宦官陈弘志所弑。太子唐穆宗继位。

唐宪宗晚期,宦官集团分为两拨,一派支持太子穆宗。一派却另辟蹊径,想把宪宗二子澧王李恽推上皇位。武汉历史学教授黄楼认为,宪宗的突然被弑,使得原本支持澧王李恽的宦官不得不放弃原主子,而去拥立太子穆宗。要知道当初立太子时群臣支持的都是嫡长子穆宗,而支持二子澧王李恽的仅有部分宦官。并且此时穆宗也已经在太子之位上当了七年。此时若宦官强行拥立澧王李恽,群臣断然不可能接受。

唐穆宗在位四年便去世。有宦官请太后临朝代行皇权,太后却说:“过去武皇后称帝,几乎危害江山社稷,我家世代恪守忠义,绝非武氏所能相比。太子虽然年轻,但如果能有德才兼备的宰相辅佐,你们这些人也都不干预朝政,就不用忧虑国家不安定!自古以来,岂有女人主宰天下,而能达到唐尧、虞舜那样天下大治的?”说罢,将宦官为她拟定的临朝诏书撕碎。哥哥郭钊听到宫中盛传她将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就秘密上书太后说:“母后临朝当政,是历代的一大弊政,如果您听从宦官的请求,我就要率领郭氏子弟辞去所有官爵,回家种田去了。”穆宗长子李湛便继位为唐敬宗。

唐敬宗即位两年,便为权宦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共同谋害,去世时年仅十七岁。后苏佐明等矫制,让郭后嫡次子绛王李悟代理监国。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率禁军讨伐刘克明和苏佐明,诛杀了绛王李悟,拥立唐文宗李昂登基为帝。就这样,郭后的孙子唐敬宗和嫡次子绛王李悟成为两派宦官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唐文宗继位后便试图除去宦官集团,先是李昂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宋申锡推荐王璠任京兆尹,并秘密向王璠透露了文宗的计划。然而王璠却泄密,使王守澄和郑注有所警觉。郑注指使神策军将领豆卢著诬指宋申锡和漳王李凑图谋推翻文宗,立李凑为帝。宋申锡和漳王李凑均获罪被贬,同时被贬的还有漳王李凑的傅母杜秋娘。后来杜牧遇见了她,还做了《杜秋娘诗》。杜秋娘是宪宗最宠爱的妾室,其跟宣宗之母郑氏同为李琦之妾,后李琦造反没入宫廷。但杜秋娘未生有子女,宪宗去世之后,唐穆宗便让她担任三子漳王李凑的傅母,照顾并教导李凑。

因为朝中牛李党争严重,文宗找不到人帮他除去宦官。最后文宗策反了原本属于宦官集团的心腹郑注和李训,两人均为宦官集团所提拔,也深为宦官王守澄所信任。正因如此郑注与李训才得以利用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右神策中尉王守澄和左领军将军仇士良不和,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王守澄权力,又出谋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以虚名夺其实权,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又设计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

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要镇。郑注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藩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李训与郑注约定,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

但李训为了独占功劳,便改变计划提前动手了,结果处事不周失败了,遭到宦官集团的反扑,祸及殃鱼。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从紫宸殿冲出讨伐贼党。这时,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饭,忽然有官吏报告说:“有一大群士兵从宫中冲出,逢人就杀!”

王涯等人狼狈逃奔。中书、门下两省和金吾卫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争着向门外逃跑。不一会儿,大门被关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杀死。仇士良下令分兵关闭各个宫门,搜查南衙各司衙门,逮捕贼党。各司的官吏和担负警卫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卖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杀,尸体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大印、地图和户籍档案、衙门的帷幕和办公用具被捣毁、抄掠一空。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军各出动骑兵一千多人出城追击逃亡的贼党,同时派兵在京城大搜捕。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

此后,文宗彻底沦为傀儡。仇士良数次想废了文宗,然而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一直扬言要提兵进京清君侧,为宰相王涯伸冤,再加上开成三年838年,太子李永突然暴死,身为刘从谏清君侧对象的仇士良始终没有机会有所动作。

太子李永死后,因为皇位继承人的择立问题,在甘露之变团结起来的宦官集团也再次走向分裂。枢密使刘弘逸站宰相杨嗣复和杨妃支持皇弟安王李溶,另一位枢密薛季稜则和宰相李珏支持皇侄、敬宗子陈王李成美,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则没有站对。开成五年,暴病的文宗密旨宰相李珏、枢密使刘弘逸奉太子李成美监国。仇士良矫诏迎立无人问津的冷灶皇弟颍王李炎,立他为皇太弟,太子李成美复为陈王归邸。气愤难平的文宗崩,仇士良再次展开新一轮杀戮,把政敌们支持的对象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以及不安分的杨妃杀掉。到此时,郭后二子五孙在宦官们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仅剩唐武宗一人了。

唐武宗即位后,便召素有干才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他有志于革除弊政,对李德裕极其倚重。在位期间,收服藩镇,大破回鹘,裁撤冗官,方有会昌中兴。唐武宗与李德裕的会昌政策涉及军事、吏治、法治、财政等各个方面。均有建树。

仇士良企图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但被李炎震慑。仇士良惶惑不自安,在会昌三年(843年)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武宗和李德裕的改革虽然中兴了唐朝,却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宦官集团。仇士良虽然死了,但他的家族和他的余党却早已搭上了唐宪宗十三子光王李忱。会昌六年三月,武宗李炎驾崩。年仅33岁。武宗一死,宦官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便拥立了比武宗还要大四岁的所谓皇太叔光王李忱。

宣宗即位后,便把李德裕贬至潮州,后又贬至崖州,即海南省。同时也尽罢会昌政策。只要是会昌时期的政策,就全都反着来。武宗灭佛,他就兴佛。进士孙樵上言:“老百姓男耕女织,辛勤劳动却不能使自己获得温饱,而一大群不劳而获的佛教僧侣却安然自得地坐在华丽的房间里,身穿华美的衣裳,吃精美的饭菜,大概十户农家也养不起一个僧侣。当年武宗实在是不忍百姓如此痛苦,于是奋发勒令十七万僧侣蓄发还俗,使得天下一百七十万农户得以喘息复苏。并且武宗下令把所有的寺院破坏,把佛像融为金钱分发给百姓。而陛下即位以来,即下令修复被废的佛教庙,以致到今天天下修复庙宇的斧头刀锯之声仍不绝于耳,重新剃度的僧尼几乎恢复到以前的数目。您即使不能象武宗那样革除僧侣蠹国的积弊,又为什么要使已废除的积弊重新复兴呢!百姓为了供养佛教痛苦不堪,请求陛下不要再崇拜佛教了。”

前面说道唐宣宗早已和仇士良家族勾结。仇士良有一养女仇氏为唐宣宗妃子,备受宠爱,生一子一女。大中五年,仇氏去世,宣宗为其亲自书写墓志铭《故南安郡夫人赠才人仇氏墓志铭》。同一年,为仇士良立神道碑平反《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这一篇神道碑百度一下便能找到。

仇士良的五个干儿子也在唐宣宗时期任高官。其中有一个非宦官。神道碑里详细了其各个干儿子的官职履历等。

最后说一下我们可怜的女主角,随着武宗去世宣宗的继位。郭太后也在大中二年去世。其去世当天,曾与几名侍从登临勤政楼,准备跳楼自尽,被左右侍从赶紧拦住。给出的理由是宣宗对郭后的孝养疏薄导致的。此时距郭后嫁入李家已有55年,此时已是七旬高龄。儿孙一个接一个的逝去,都没能让郭后想不开。难道会为这一点小事想不开吗?虽然儿子孙子都没有了,可唐武宗给她留下了五个重孙。按道理穆宗是宪宗嫡子,武宗便是宪宗嫡脉,到时皇位重回武宗诸子也不无可能。郭后也不至于绝望到要去跳楼自杀。

查遍唐史,武宗诸子自从宣宗登基后就失去了一切消息。生卒年也没有记录。极大可能他们全都被宣宗除去了。但应当不是和他们父亲武宗死于同一年。而是在宣宗贬谪李德裕之后逐渐控制了朝堂的大中二年。也就是郭后死的那一年。

可怜郭后出身尊贵无比,却因此遭到丈夫的忌惮而错失本该属于自己的皇后之位。原以为当了太后不染指皇权就能一生富贵安稳。却没想到宦官势力如此强大,竟凌驾于皇权之上。身为太后、太皇太后,她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孙子接连死在宦官的屠刀之下而无能为力。甚至于最终连自己都糊里糊涂的死在了宫里。也不知道她与宪宗的嫡脉还有没有后代留下。

郭太后的悲剧也是唐朝的悲剧,李商隐就曾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其十分推崇李德裕,其评价李德裕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李德裕大展身手的时候,李商隐因母丧而守丧三年。当其守丧期满回到朝堂时,唐武宗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所以李商隐一生都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在唐宣宗去世的当年,唐朝便发生第一次农民起义浙东裘甫起义。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十余年之后的黄巢起义却半终结了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