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改编自老巴2017年出版的《不可不知的亚洲史》)
第三章第七节(总第16节)
上一讲我们说到,在西周时期,雅利安人逐渐征服恒河流域之后,他们产生了婆罗门教,并且推行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全方位的隔阂。同时,征服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也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本的部落社会,而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相当于中国春秋中期,印度历史上延续了千余年的吠陀时代结束,进入了列国时代。列国时代和咱们中国的春秋战国非常相似。在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广大地区,雅利安人建立起不计其数的国家。其中单是比较强大的国家就有十六个,主要分布在恒河和印度河的平原地区。这些国家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彼此之战混战不休。大国打仗,小国遭殃,老百姓当然最苦。
不但印度人自己打仗,而且外界也不断兵临印度。比如波斯帝国就曾经兵临印度,征服了印度河以西的地区。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向印度河流域居民要求每年进贡黄金。
战乱已经让人头疼了,同时印度人民内部,还有种姓制度压迫。广大的平民百姓深受其苦。尤其是第四等级的首陀罗,还有最底层的贱民,被重重压迫和歧视,暗无天日。虽然婆罗门说,你们只要乖乖听话,好好干活,下一辈子让你投胎一个好人家。可是这辈子都要活不下去了,下一辈子的美好承诺又有啥用啊?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开始反思,开始质疑婆罗门教的这些说法。婆罗门教所谓的“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到底是真理,还是胡扯?当时正值列国争雄。一般而言,列国并立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百家争鸣,印度也是如此。
尤其是各国之间经常打仗。在一个和平的社会里面,你要完全把阶层固化还可以做到,等到了战场上,可没人管你是婆罗门还是贱民,一刀砍下来照样人头落地,那就是谁力气大,谁武艺高强,谁就能立功杀敌。所以经过列国战乱,有好些出身低下的人,担任了军队的将领,甚至取得了王位。本来是一个首陀罗,结果他当了国王或者将军,怎么办呢?你要让他保持首陀罗的低贱地位,就得剥夺他的职位,可是谁听你的啊?你要让他提升为刹帝利,可不是说种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吗?这就进一步冲击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不断为这套理论打补丁,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还是捉襟见肘。
另外,作为第二阶层的刹帝利,也就是那些国王、将军,他们有时候也不满婆罗门高居顶端。世俗的权力和宗教的权力也会发生斗争。
还有很多人,开始质疑,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多个等级,本来就是错误的。大家都是人,凭什么婆罗门就能接近天神,而首陀罗连参加宗教活动都不允许?我们偏要打破这种禁锢!只要虔诚,人人都可以出家修行!只要信仰坚定,众生平等,四大种姓不分高低贵贱!这种思想叫做“沙门思想”,是列国时期反对婆罗门教正统思想的主力。
沙门思想中涌现出不少哲人,而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中的“佛陀”。
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565年左右,也就是春秋后期,出生在今天印度、尼泊尔边境一带。他本名叫悉达多,父亲是个释迦族的部族酋长,叫“净饭王”。
佛教传说,悉达多生下来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什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云,这当然纯粹是神话。
真实的悉达多,并没有这些神迹,但他聪明过人,而且怀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他生于权贵之家,锦衣玉食,后来娶妻生子,生活美满。
然而,目睹民众饥寒贫病,目睹低种姓的首陀罗万劫不复,让悉达多始终愁眉不展。怎样才能让人们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怎样才能让万众平等?悉达多苦苦思索。
终于,他在29岁这年毅然抛妻别子,剃发出家,拜访诸位有名的学者,游学修行。由于他天资聪明,又很有毅力,好多学者在和他交流后,都非常赏识他,希望悉达多留下来一起修行。但悉达多认为这些人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于是继续探求。
当时印度流行一种“苦行僧”,就是不吃不睡,光着身子挂刺藤、睡钉板,或者拿刀子戳自己,指望靠这种自虐到极致的方法来勘破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悉达多毕竟年轻,从学者们那里得不到答案,他也赶起了这个时髦,把自己折腾得形销骨立,以至于其他的苦修僧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怀疑他要死了。可是,即使把自己折磨得奄奄一息,悉达多依然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后来有一天,悉达多为了苦修,饿了好多天肚子,饿得晕倒在河边。一旁有个善良的牧羊女送了些羊奶给他喝。喝完之后,悉达多肚子饱了,感觉舒服多了。可是跟他在一起挨饿的几个苦修者,看到却很生气,觉得这小子居然馋嘴,贪图享受,背弃了神圣的苦修事业,就把他骂了一顿。这一顿骂下来,悉达多忽然想通了一个道理:一味残害自己的身体是愚蠢的,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帮助大众。于是,他停止了自残的苦修。
后来,悉达多吃饱喝足,在一棵菩提树下思考人生真谛。想了好久好久,他终于领悟出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认为这样就可以解脱人间痛苦。拿着这个理论,悉达多就创立了佛教。
悉达多的理论主要包括四条。
第一条,人生本来就是很痛苦的。
第二条,人之所以受苦,主要是因为有欲望。因为有欲望,你就会去做出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产生各种后果。同时,你这辈子做的事情,就会影响你下辈子的命运;而你这辈子的命运,都是因为你上辈子做的事情。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三条,既然如此,那我们怎么摆脱痛苦呢?就只有消灭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
第四条,那怎么消灭欲望呢?就要通过修道。
释迦牟尼还制定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僧(和尚)女尼(尼姑),必须剃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专门的戒律。
此后,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他的弟子称他叫做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主张不分贵贱人人平等,同情受苦人,宣扬善恶有报,今生苦乐看前世,来生果报看今生。同时佛教主张无欲无求,消除烦恼。在那个乱哄哄的年代,很多人都成为了释迦牟尼的信徒,里面四个种姓的都有。大家入教之后,与人为善,无欲无求,仿佛真的痛苦和烦恼减少了。
释迦牟尼传教45年,在公元前485年2月15日去世。佛教在释迦牟尼死后,继续传播到亚洲各地,如今拥有数亿信徒。
这两讲咱们说了印度,那么在亚洲其他地方,又有些什么故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亚洲简史(14)欧亚大碰撞——希腊波斯战争
亚洲简史(13)居鲁士大帝和波斯第一帝国
音频亚洲简史(12)亚述和新巴比伦的更替
音频亚洲简史(11)儒家和道家的诞生
亚洲简史(15)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音频亚洲简史(10)西周与春秋的华夏文明
音频亚洲简史(9)夏商时期的南亚、日朝韩和东南亚
音频亚洲简史(8)犹太人出埃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