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
所谓“东数西算”,就是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简单地说,就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东数西算,
靠什么比肩“南水北调”?
东数西算,数字时代的“南水北调”?
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代表的是算力。
一如水利之于农业时代,电力之于工业时代,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底座”之一。
为何要推出“东数西算”超级工程?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着眼的分别是水、气、电,这一次“东数西算”着眼的则是数据和算力。
众所周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生的海量数据对算力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土地、人工成本较高,能源及电力需求紧张,早已对数据中心的发展形成了直接制约。
与东部不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空间广阔、气候适宜,风光水煤等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无论是电力成本还是土地、人力成本都远低于东部。
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等算力设施,可谓发挥其资源优势所在。
十四五规划,布局的9大清洁能源基地,绝大多数都在西部,覆盖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黑龙江、河北等地。
因此,“东数西算”,将算力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和分配,正是全国一盘棋思维的体现。
好书推荐
在“东数西算”的推动下,数据中心相关芯片最先受益。数据中心可以分为“计算”“存储”和“网络”三大元素。
《CPU设计实战》
推荐理由: 本书面向初学者,以实战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CPU设计的流程,并从零开始逐步开发出自己的CPU。本书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工业实践充分结合,使读者在实际的CPU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CPU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
大量东部的数据需稳定地传输到西部存储、计算,而长距离的通信传输往往面临数据延迟的问题。因此,“东数西算”需进一步夯实网络通信基础建设,与数据的传输有关的通信芯片将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东数西算”怎么建?
按照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围绕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别是张家口集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韶关集群、天府集群、重庆集群、贵安集群、和林格尔集群、庆阳集群、中卫集群。
国家发改委指出,一方面,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向西大规模布局,特别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率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接。另一方面,受限于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时延,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因素影响,西部数据中心并不能满足所有算力需求。余少华提醒,“东数西算”要避免一哄而上,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
《数据中心一体化最佳实践》
推荐理由: 由谷歌3位资深专家亲笔撰写,利用多个真实案例,探讨新型系统如何在将数据中心本身当作超大规模仓储级计算机使用的同时,又能使软硬件充分协同。
“东数西算”带来哪些利好?
消息公布后,股民率先享受到了“东数西算”工程的红利,相关概念股纷纷涨停。
余少华认为,“东数西算”会带来重大利好,因为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相关产业链的企业都会从中受益,给计算机、通信、光电器件、基础软件等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就业。
对于提供算力的企业,加快实现云网协同,提升算力服务的品质。降低网络、电力等成本。规划算力资源更有针对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而对于使用算力的企业有助于享受更为便捷,易用的算力服务。进一步降低上云用数成本,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云边协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推荐理由: 本书以云边协同技术为主线,首先介绍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介绍云边协同环境下雾计算、边缘计算等与传统云平台相结合而催生的典型云边协同技术及其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
另外,“东数西算”工程也会推动更多绿色新能源产业,我国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东数西算”的“‘西算’在西部地区进行,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的最佳组合。”尤其是在双碳目标下,绿色的新能源电力会是首要选择。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对西部来说,可以在带动西部相对便宜的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带动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就业和税收,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过数字经济的带动,克服能源、碳排放、水资源的短板,来拉动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推荐理由: 实现碳中和的4项关键要素、3大支撑体系 6个重点行业,11个认知误区……产业政策布局、企业减排路线图、从理念到个人行为一本书,全景展现碳中和背景下的行动指南。
“东数西算”
部分核心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链图谱
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IT设备制造、信息通信、基础软件、绿色能源领域等相关产业上下游的投资,以下是部分相关产业概况介绍及产业链图谱。
大数据产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各领域,主要包含了与政务、工业、健康医疗、交通、互联网、公安和空间地理等行业应用紧密相关的整体解决方案。当前,大数据产业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不论是数据存储规模还是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都在迅速成长,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6.3千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未来三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3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0亿元。
《Flink技术内幕》
推荐理由: 资深Flink专家/Flink源代码维护和改造者撰写,阿里巴巴、蚂蚁集团、滴滴等企业大规模生产经验总结。从源码角度剖析Flink架构设计和内部机制,指导读者更好地进行性能调优、可用性保障、效能优化、二次开发。
云计算产业
云计算作为信息产业的全新业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手段,对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整体规模达到2091亿元人民币,增速56.6%。
中国云计算生态产业链日益完善,云网边协同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泛在灵活的算力服务模式逐步成熟。云计算服务正从电商、政务、金融,向制造、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延伸拓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未来,云计算将改变软件架构,打造IT新格局;云计算融合新技术,带动云原生进入黄金发展期。
《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从技术和商业双重视角剖析云原生如何赋能实际业务的著作,是阿里云智能云原生应用平台团队的经验总结,得到了阿里云智能总裁兼达摩院院长张建锋、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阿里云智能基础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蒋江伟等专家的联袂推荐。
信息通信
“东数西算”将加强网络设施联通,加快打通东西部间数据直连通道,加大光纤光缆等基础设施需求。随着“东数西算”的全面启动,未来西部地区有业务布局的IDC厂商将重点受益。
据预测,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3万亿元,2025年预计带动当年直接经济产出3.3万亿元。5G技术与未来物联网产业紧密相关,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各国都力争在未来5G技术业务中取得领先优势。
自2018年以来,众多6G项目研究纷纷启动。许多国家的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努力识别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关键能力和潜在技术。5G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大门,6G将有望演变为一个万物智联平台。未来,6G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实现网络性能的新飞跃,跨越人联、物联,迈向万物智联的新时代。
《6G无线通信新征程》
推荐理由: 本书是关于6G无线网络的系统性著作,展现了万物智能时代的6G总体愿景,阐述了6G的驱动因素、关键能力、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相关的技术创新。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
推荐理由: 多位研究博弈论在通信和网络领域应用的专家联合执笔;详解未来无线通信网络设计、建模及优化的博弈论方法。
工业软件产业
未来,中国工业软件将从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和生态四个方面进行突破。技术上,工业互联网、微服务、低代码等新兴技术推动工业软件从原本的单一工具软件走向定制化的平台服务,目前正在朝着“上云”和“APP化”发展;产品上,功能将更加专业化,产品趋向一体化;商业模式方面,云计算催生了SaaS这样的商业模式,定制化服务也成为另一个发展方向;生态方面,未来行业标准将出台,推动国产软件之间的配合,开源和开放也将推动工业软件发展更加迅速。
《求索: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之策》
推荐理由: 探索工业软件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之策。本书详细介绍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国内外企业发展案例,总结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给出各市场参与主体促进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的建议。
《实战低代码》
推荐理由: 微软(中国)CTO领衔、5位微软专家联合撰写,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推荐(2)深入分析低代码平台原理,系统讲解低代码应用开发方法,7大行业低代码解决方案,全面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SAAS攻略》
推荐理由: 资深SaaS专家撰写,安永、北森、崔牛会等多家企业的SaaS专家联袂推荐。从通识、获客、上手、留存4个维度构建完整SaaS体系,涵盖产品、运营、营销、销售、客户成功等多个主题,贯穿整个客户生命周期。
人工智能产业
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3251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6425家。从企业数量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数量占全国80%以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城市。
随着人工智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工智能也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自动化机器学习、知识计算、数字孪生、智能决策、文档型AI等新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将加速人工智能增量市场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