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奥联电子履历造假门引出美女分析师研报蹭热点卖方机构内卷何时休

最近因为奥联科技信披被打脸股价大跌,某券商美女分析师引发轩然大波,口诛笔伐的声音不断,但是个人认为,虽然美女分析师蹭热点出现了某些问题,但这是卖方机构行业内卷翻车。

截至2022年底,证券行业分析师达到3935人,拥有百人以上分析师团队的券商共有10家。其中,中金公司位列第一,分析师数量达到223人,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分列二、三位,庞大的分析师群体,每年发布的券商研报也是天文数字,2022年全年,国内共有82家券商共4929位分析师,发布了199356份研报,共覆盖3177家A股上市公司。

大家可以想想看,全年发布20余万份研报,一年250个交易日,意味着每个交易日有800份研报问世,其中有几份研报会被投资者或者是机构拜读,可能绝大部分研报发布以后都是石沉大海,没有一个人去拜读,而券商研报又与佣金分仓挂钩,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券商共获得基金分仓佣金收入90.36亿元,券商从机构获得的分仓佣金收入越高,意味着券商研究部门的综合研究能力越强,研究部门收入越高,相关分析师获得的收入也会也高,曾经有两个分析师出现矛盾,就质疑另一个分析师有多少的佣金分仓收入。

因此券商研究部门也是一个十分内卷的行业,分析师如果总是默默无名,难以获得机构的青睐,佣金分仓总是垫底,只能拿到很低的薪酬待遇,只有成为头部分析师、成为首席分析师,才可能享受高收入,分析师为了出名,为了提高研报的知名度,为了增加机构分仓佣金收入,也是很拼的,A股又是一个政策市,各种政策层出不穷,分析师也就十分的辛苦,针对突发事件连夜撰写研报是家常便饭,出现纰漏也就有点司空见惯。

奥联电子原来是默默无名的汽车配件厂,股价四平八稳,较长时间也没有什么分析师撰写研报覆盖,但是因为一则公告,瞬间点爆了市场,分析师也是纷纷撰写研报,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股价也是扶摇直上,从2021年12月9日13.94元算起,涨到最高45.24元,涨幅高达224.5%。

2022年12月9日晚间,奥联电子公告,全资子公司海南奥联投资有限公司近期与自然人胥明军共同出资设立“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并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奥联光能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装备的研发、生产、制备、销售等。

别看字数不多,但是光伏热度不减,加上是钙钛矿这一新的技术,股价大涨,分析师也是坐不住了。1月31日23:30至2月1日0点,吕娟团队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在这场钙钛矿会议中,吕娟团队将奥联电子作为黑马推荐。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与会机构表示,当晚300人电话会议爆满,吕娟团队还于次日8点召开了第二场电话会。吕娟团队可以说是不辞辛苦的,就是为了抢时间,就是为了更早的向机构推荐这一钙钛矿黑马,这本身没有错,出发点是好的。

或许是希望大干一场,推荐会之外,吕娟团队连夜赶工,1月31日晚间,中信建投吕娟团队还发布首次覆盖报告《战略布局钙钛矿领域,电池组件+装备打造新增长曲线》,当时股价是32.68元,研报曾提到胥明军团队“指导完成华能清能院550×650mm钙钛矿电池组件中试线工艺设备设计且最高认证效率达到16.8%”这一信息,而这一信息事后被华能清能院所“打脸”‘,但是与奥联电子于今年2月13日发布的公告《奥联电子: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回复的公告》的部分内容有惊人的“吻合”。

零点还在召开电话会议,连夜赶写研究报告,生怕被被人抢了先机。谁知道几点写完报告,吕娟团队是不辞辛苦的,也是很努力,但是正因为太努力,对相关的材料来源核实就出现了问题,现在当事人并没有回应,材料来源暂不清晰,分析师可能是在引用胥明军相关履历时,而没有对履历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辨别与核实,实际上半夜三更,找谁去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如果没有央企和部分业内行业打假,奥联电子钙钛矿发展顺风顺水,吕娟团体肯定是最大赢家之一,研报发出以后,股价从32.68元涨到了最高45.24元,近40%涨幅。但人算不如天算,央企突然之间对奥联电子发难,股价出现闪崩,从最高股价45.24元算起,截至目前是20.85元,妥妥的腰斩,投资者一腔怒火也就对准了吕娟团队,这就引发网友和部分业内人士质疑。

说一句实在话,面对奥联电子的事件,分析师连夜赶稿,要想对所有材料进行核实,几无可能,只要是来自于上市公司或者是当事人,就直接引用了,但这违背《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第七条规定,证券分析师制作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自觉使用合法合规信息,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者泄露上市公司内幕信息以及未公开重大信息,不得编造并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证券分析师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时,应对引用信息和数据来源进行核实,审慎使用。

虽然吕娟团队研报存在瑕疵,但只要能够证明引用的材料来自于上市公司或者当事人,只是犯了没有核实的错误,个人觉得不会承受大的处罚,但即使不被监管处罚,经历这一档子事以后,吕娟团队的声望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所以蹭热点也是需要谨慎的,搞不好就是吃力不讨好,反惹一身骚,这是得不偿失的。

数千分析师,一年20万研究报告,卖方机构行业内卷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