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代清华学人--李仪祉和他的子孙

三代曾孙都是清华学者,都曾出国留学深造,最终扎根祖国,为祖国奉献一切。这令人钦佩的三代孙辈,就是我们的浦城人李一薇——李福宁——李兴。

三代清华学人--李仪祉和他的子孙

李一伟

"不要害怕做小事。

李一伟(1882-1938),造福人民的水利艺术家,早年在北京大学礼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学习,两次学习德国工程和水利。1915年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南京河海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但人们对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知之甚少。

三代清华学人--李仪祉和他的子孙

1935年4月,李毅伟担任省政府委员和建设厅厅长,由他设计建设的二期渭汇运河工程已经完工,灌溉面积超过60万亩,该项目短(4年)耗资全省(162万元)是历史上罕见的, 所以著名的地震。大约在这个时候,他被聘为清华大学的名誉教授。李一伟非常高兴接受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的荣誉称号。同时继续为陕西罗辉运河、渭辉运河建设,艰苦创业,专程前往北平为清华大学短期讲学。他为清华水利实验室的展馆题词,至今受到很好的保护。他曾在演讲中说过:"不要害怕做小事,只要能做几件小事,最后才有可能做出一点大事。"这句名言在清华几代学生中流传。

三代清华学人--李仪祉和他的子孙

李一伟16岁考试才俊,排名第一,所有科目都优秀,尤其是数学优秀,考官在他的试卷批复:"年轻人算,优雅"。"在北京大学堂读书时,他加入了中国联盟,他胸怀高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尤其热衷于公益事业。出国留学后,先后担任交通部副局长、金浦铁路局局长、上海港局局长等。但他根本没有当官的本意,一心想为老百姓做事,先是抛弃官禾教,然后又回到海关从事水利事业。他写信给朋友说:"山西父母的国家,哥哥何爱土山(暗指:传说土山为夏瑜嫁给屠山的地方和太子的地方,地方不一样);......如果当局有心去工作,收集可靠的资金,哥哥不愿意当秘书,而是要到工头的岗位上,走路要石,哥哥就决心要回来。"在杨虎成将军的管理下,他起草了《陕西省水资源工程十年规划纲要》,制定了著名的"关中八惠"(榆梅黑洪)规划,总灌溉面积300多万亩,为陕西省现代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他的功绩不僅在這裡,河的南北,河上下都有他的足跡。他的《黄河治理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对付黄河的长期战略,有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付诸实施。"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水利事业,同时积极参与抗敌支援社会,首先动员家人捐钱捐物,支持抗日战争,率先捐出一枚金牌。

1938年初,56岁的李一伟积病卧床不起,3月8日在西安去世,令人痛心!当时,阜阳、三元、高陵等县的5000多名农民为他哀悼,许多人哭了,失声了,人们争先恐后地修缮他的坟墓。中华民国退伍军人余仁先生(李一伟的年轻同学)1956年为《李一为传》(宋锡山)写了一首诗:

清华同学们有自己的话语,只有对遭受干旱之苦的人民的慈悲。

存储能动命运,成功不仅仅是拯救家乡。

余生歌声如何弥补,饥饿和寒冷的所有人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文道琴人说八个好处,送艺术就几点想法。

这名学生说他"老派"。

李一伟的长子李凤宁,1917年生于南京,1935年从天津私立南开大学经济系转入国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他努力学习,英语在全年考试中排名第一。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继续担任讲师,二年级、三年级讲法语语法。1946年被清华大学选派到美国公费留学,学习古英语、拉丁语、英国历史、中世纪英语文学等。1950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虽然他没有像父亲那样从事水利工作,但他继承了李一伟严谨务实的学术思想,自愿为祖国服务。他最初被聘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并在燕京大学教授莎士比亚。由于他回家后不再穿西装和皮衣,喜欢穿中国民族服装,燕京大学的一些学生嘲笑他"老派"。但听了他讲了几堂课后,同学们还是忍不住尊重他真正的学问。

李福宁从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离任。他曾担任西方语言系的院长和系主任,在我国教育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教与学中,一丝不苟,一冠字一冠字研究,一标点点通过标点符号修改,甚至写个人自传都是逐图书写,力求规范准确性。他不迷信一本字典或一本书,遇到问题总要往底走,把一块落石掉出来。曾参与亚太和平会议、中国共产党八大、国庆十周年、国际学生联合会等多项外交翻译工作,还参与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英文翻译工作。1978年,教育部派他到英国学习英语教学。他从1981年到1982年重访耶鲁大学。从1985年到1986年,他获得了露丝亚洲学者基金会的资助,与妻子华教授在康奈尔大学讲学和研究。李福宁的主要著作有《李福宁论英语学习与西方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英语史》(商业出版社,1991年)等。

李福宁是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市政协委员,也是第九十三届高校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兼职工作,如深圳大学外语系主任、陕西比较文学研究所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特聘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

电子工程的新星

李兴出生于1950年,是李福宁唯一的儿子,中国共产党员,性格与父亲非常相似,被称为"好老头"。他在工作和行政管理上继承了李氏家族的传统,但他没有"女婿",但他与电子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关系。

李星在上小学和中学时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当了三年的钳工。他于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清华大学无线电科学学士学位。1983年,他自费前往美国学习。在美国的八年中,他获得了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并在DREXEL大学担任兼职副教授。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信号和信息处理的论文,并首次提出了"频率分离统计滤波器频谱直方图"、"群延滑动熵"等新理论和算法,影响很大。在业余时间,他也对计算机网络着迷。互联网仍在流传他写的MacHanzi软件。

1991年7月,李星背着电脑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电子工程系任教研。1992年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奖,1993年晋升为清华大学华为奖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人声通信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教育研究计算机网(CB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总技术主任。科研项目高速测试网NSFCNET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GBONE网络,主持成立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CERT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成为优秀的网络专家。

李兴一直相信爷爷的名言,不怕做"小事",认为一切都要做好。善于研究,是他的另一个特点,经常亲自在机器上发现问题,编写程序。"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以前人的经验。这也是他修行的结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5年被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授予, 1996年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批准。鉴于上述成绩和贡献,他被评为全国优秀返校生,享受政府特殊补贴。和父亲一样,李星也是夫妻教授。这对夫妇似乎在暗中竞争,看谁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更多。李星认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他认为,打破行业垄断,加大对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是使中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只能做这一代,教育才能做下一代。"李星说。

三代清华学人--李仪祉和他的子孙

赵克先生近照

赵珂:编辑。1936年2月生于陕西省浦城市彭村。原浦城县地方历史办公室主任、地方历史学者,参与编纂地方编年史(担任副主编),完成校考会康熙《浦城志》、康熙《浦城县振兴》、乾隆《浦城县志》、《光绪》《浦城新书》和民国《浦城县志》,校书在韩林学士周琦编纂完毕编纂的《澄城文学》。。

图片来源:陕西省刘佬提供(最初发表于2004年《陕西日报》《闽南日报》)

原作者:赵珂

编者按:《一门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