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豹参加碰撞测试,结果因“太硬、太耐撞”被扣分?
因为汽车设计的太坚固、太结实、太耐撞,最终被检测机构判定为“应当扣分”。这种怪事你能理解么?其实这件事发生在大约2个月前。一直想写来着,一直不得空。话说当时中汽研C-NCAP碰撞试验中心公布了2023热门车碰撞测试成绩,里面就提到了比亚迪海豹。
海豹最终虽然也不意外的拿下了“5星”总分,但分组测试成绩却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海豹的“车内乘员保护”成绩很优秀,不少项目直接满分。但是,海豹的“碰撞相容性”成绩却表现的不是太“舒服”。
比亚迪海豚因为“太结实”,碰撞成绩打分受影响?
这个“碰撞相容性”是2021新规中引入的新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车太结实也不行,会造成对方(车辆,或者行人)过度损伤,甚至造成对方车内人员伤亡。——就好比你开个卡车去撞人家汽车,结果你没事,对方却撞坏了……
总的来说,海豹的车身骨架的结实坚硬程度,是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的。但是呢“结实过头”了,所以“碰撞相容性”成绩偏低。比方说,海豹在行人保护方面的打分就不高。
这事情……您怎么看呢?我看到网上不少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车太硬的话,撞击之后,能量有车里的人吸收,车没事,但车里的人也许就“内伤”了。——可是从比亚迪海豹“车内乘员保护”成绩很优秀这件事看,这一观点是直接被粉碎了。
车设计的太结实会如何?“安全气囊长对方身上”啥意思?
今天就来说说“车太结实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打个比方,一个铁球和一个鸡蛋,迎面相撞。你觉得结果会如何?——当然是不用想啊!鸡蛋粉身碎骨,蛋黄蛋清四处乱飞!而那颗铁球呢?啥事儿没有!最多就是被你恶心的蛋液糊一脸……
想想看,为啥是“弱势一方”完败?知道为啥会这样不?初中物理科普书里就写的很清楚:两者相撞产生的能量,由双方吸收。双方各自吸收的能量大小,与各自的整体刚性成反比(简单来说就是:弱势一方承受更大的冲击能量)。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那么撞击的能量几乎全由弱势一方承受。
啥意思?就是说,我是刀枪不入金刚铁骨的“少林寺铜人”,而你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我撞你一下,你直接飞出去摔地上,而我屁事儿没有,最多掉几根毫毛!用德国某豪华品牌越野车“某大G”的广告词来讲就是:“我的安全气囊长在对方身上”。
上世纪的汽车主流设计就是越结实越好
因为只要你自己足够坚固、足够结实、足够硬朗,那么对方车辆的“坚硬程度”远不如你,差距十万八千里的话,万一你们发生碰撞,对方简直就成了你的“安全气囊”,成了那个“倒霉蛋”。
在千禧年之前的“20世纪”,汽车结构设计主要强调的都是尽量坚固、结实。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提升车辆的耐撞能力。尤其是军用车俩、商用车辆。比如军用小型吉普车,前杠都是厚度至少2.5~3.5毫米的粗壮槽钢做成的!那个时代的货车也是如此。
如果是那种大一些的军用越野车(比如悍马、猛士那样的),前杠用的可是6.5毫米以上厚度的槽钢啊!配合非承载结构,大腿一样粗壮的钢铁车架…演习或作战时,遇到一些大铁门、铁栅栏,甚至不厚的砖墙,开足马力冲上去,轰隆一下就撞塌了,而车辆自身毫发无损。
人性化的今天,“保护对方” 也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可到了现在,人性化思维方式越发成为主流,因此汽车的“车头局部吸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毕竟么,万一不小心撞到行人、自行车啥的,也希望尽可能减少伤害程度。于是乎“防卷入横梁”、吸能泡沫盒等等设计越发成熟。
当然,这个吸能指的是“车头局部吸能”。乘员舱所在的位置还是要“越硬越好”!事情到这里基本清楚了:车身安全性毋庸置疑。但是“保护车外的其他人和车”的设计,对于如今的汽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