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巴楚、莎车等县,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刀郎文化。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但又与一般的维吾尔风格迥异,它以奔放豪迈、悠扬明亮、神秘深邃的歌舞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了刀郎人在荒漠中艰苦而自由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刀郎文化的起源
刀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蒙古帝国崛起,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承权,引发了长期的军事纷争。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人纷纷外逃。其中有一些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的混血儿,他们不堪忍受欺侮和剥削,为了反抗压迫和争取自由幸福,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他们被称为刀郎人,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
刀郎人是维吾尔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们并不限于某个民族或地区,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在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中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
刀郎文化的主要形式
刀郎文化是民间文化,现在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刀郎文化的主要形式有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甫。
刀郎舞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舞蹈,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
刀郎舞分为三个阶段:散板、赛乃姆和色里热玛。
散板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的歌曲,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的动作。
赛乃姆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歌曲,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表现狩猎胜利的舞姿。
色里热玛是庆祝狩猎胜利的歌曲,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刀郎舞中表现的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了刀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刀郎木卡姆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歌曲,主要表现刀郎人的爱情和生活。
刀郎木卡姆分为四个部分:散板、奇克特曼、赛乃姆和色里热玛。
散板是引子,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或由歌手用“哎呀呀”的伴词引出主题。
奇克特曼是慢板,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或由歌手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唱出情感。
赛乃姆是快板,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或由歌手用高亢而明亮的声音唱出激情。
色里热玛是尾声,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或由歌手用欢快而轻松的声音唱出结局。
刀郎木卡姆中常见的主题有爱情、离别、思乡、游牧、劳动等,反映了刀郎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幸福的追求。
刀郎麦西来甫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主要表现刀郎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
刀郎麦西来甫分为三个部分:散板、赛乃姆和色里热玛。
散板是祈祷和祝福,由麦西来甫师(类似于巫师)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并用“哎呀呀”的伴词祈求天地灵气和祖先的保佑。
赛乃姆是祭祀和献祭,由麦西来甫师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并用“哎呀呀”的伴词指挥众人围着火堆跳舞,同时将羊肉、酒水、面包等食物献给火神和祖灵。
色里热玛是庆祝和感恩,由麦西来甫师用唢呐或卡龙琴演奏,并用“哎呀呀”的伴词宣布仪式结束,众人欢呼雀跃,享用祭品,感谢天地和祖先的恩赐。刀郎麦西来甫是刀郎人最原始的信仰表现,它体现了刀郎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依赖。
刀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刀郎文化是一种生命力强大的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从上个世纪开始,刀郎文化就开始走出新疆,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无论是在国内的各种艺术节、电视节目、奥运会等大型活动,还是在国际的各种展览、交流、合作等平台,刀郎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刀郎文化不仅是新疆荒漠中的文化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鲜花。它以其独特而鲜明的特色,展现了刀郎人对生活和自由的热爱,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新疆头条##新疆是个好地方#
刀郎文化,让我们感动和敬佩!
也许你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此生总要带着真心至爱的那个人不止一次到新疆开启自驾露营之旅吧
家有葡萄树,福禄到门庭,探寻千年果藤背后的文化与生活
端午节的内涵,节日与屈原并不相关,粽子有着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塔县,一个“躺平”都能感受到丝路风情的边陲小镇
一块面饼,一种文化,一种能让你吃出历史和风情的神仙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