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文章目录

  • 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 资源配置
      • CPU还是GPU?
      • 分布式训练
      • 完整代码
    • 训练调试与优化
      • 计算模型的分类准确率
      • 检查模型训练过程,识别潜在训练问题
      • 加入校验或测试,更好评价模型效果
      • 加入正则化项,避免模型过拟合
      • 可视化分析

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接着上一章的四个部分的优化方法,今天学习另外三部分的优化。

资源配置

CPU还是GPU?

飞桨动态图通过fluid.dygraph.guard(place=None)里的place参数,设置在GPU上训练还是CPU上训练。

with fluid.dygraph.guard(place=fluid.CPUPlace()) #设置使用CPU资源训神经网络。
with fluid.dygraph.guard(place=fluid.CUDAPlace(0)) #设置使用GPU资源训神经网络,默认使用服务器的第一个GPU卡。"0"是GPU卡的编号,比如一台服务器有的四个GPU卡,编号分别为0、1、2、3。
           

分布式训练

分布式训练有两种实现模式:模型并行和数据并行。

模型并行的方式一般适用于如下两个场景:

  • 模型架构过大: 完整的模型无法放入单个GPU。如2012年ImageNet大赛的冠军模型AlexNet是模型并行的典型案例,由于当时GPU内存较小,单个GPU不足以承担AlexNet,因此研究者将AlexNet拆分为两部分放到两个GPU上并行训练。
  • 网络模型的结构设计相对独立: 当网络模型的设计结构可以并行化时,采用模型并行的方式。如在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任务中,一些模型(如YOLO9000)的边界框回归和类别预测是独立的,可以将独立的部分放到不同的设备节点上完成分布式训练。

    数据并行的方式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类似,如果把训练数据比喻为砖头,把一个设备(GPU)比喻为一个人,那单GPU训练就是一个人在搬砖,多GPU训练就是多个人同时搬砖,每次搬砖的数量倍数增加,效率呈倍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设备的模型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输入数据不同,因此每个设备的模型计算出的梯度是不同的。如果每个设备的梯度只更新当前设备的模型,就会导致下次训练时,每个模型的参数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个梯度同步机制,保证每个设备的梯度是完全相同的。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完整代码

def train_multi_gpu():
    
    ##修改1-从环境变量获取使用GPU的序号
    place = fluid.CUDAPlace(fluid.dygraph.parallel.Env().dev_id)

    with fluid.dygraph.guard(place):
    
        ##修改2-对原模型做并行化预处理
        strategy = fluid.dygraph.parallel.prepare_context()
        model = MNIST()
        model = fluid.dygraph.parallel.DataParallel(model, strategy)

        model.train()

        #调用加载数据的函数
        train_loader = load_data('train')
        ##修改3-多GPU数据读取,必须确保每个进程读取的数据是不同的
        train_loader = fluid.contrib.reader.distributed_batch_reader(train_loader)

        optimizer = fluid.optimizer.SGDOptimizer(learning_rate=0.01, parameter_list=model.parameters())
        EPOCH_NUM = 5
        for epoch_id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准备数据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mage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age_data)
                label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label_data)

                predict = model(image)

                loss = fluid.layers.cross_entropy(predict, label)
                avg_loss = fluid.layers.mean(loss)

                # 修改4-多GPU训练需要对Loss做出调整,并聚合不同设备上的参数梯度
                avg_loss = model.scale_loss(avg_loss)
                avg_loss.backward()
                model.apply_collective_grads()
                # 最小化损失函数,清除本次训练的梯度
                optimizer.minimize(avg_loss)
                model.clear_gradients()
                
                if batch_id % 200 == 0:
                    print("epoch: {}, batch: {}, loss is: {}".format(epoch_id, batch_id, avg_loss.numpy()))

    #保存模型参数
    fluid.save_dygraph(model.state_dict(), 'mnist')
           

训练调试与优化

训练过程优化思路主要有如下五个关键环节:1. 计算分类准确率,观测模型训练效果。2. 检查模型训练过程,识别潜在问题。3. 加入校验或测试,更好评价模型效果。4. 加入正则化项,避免模型过拟合。5. 可视化分析。

计算模型的分类准确率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检查模型训练过程,识别潜在训练问题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加入校验或测试,更好评价模型效果

飞桨深度学习笔记(五)第二章 一个案例吃透深度学习(下)

加入正则化项,避免模型过拟合

具体来说,在模型的优化目标(损失)中人为加入对参数规模的惩罚项。当参数越多或取值越大时,该惩罚项就越大。通过调整惩罚项的权重系数,可以使模型在“尽量减少训练损失”和“保持模型的泛化能力”之间取得平衡。泛化能力表示模型在没有见过的样本上依然有效。正则化项的存在,增加了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损失。

飞桨支持为所有参数加上统一的正则化项,也支持为特定的参数添加正则化项。前者的实现如下代码所示,仅在优化器中设置regularization参数即可实现。使用参数regularization_coeff调节正则化项的权重,权重越大时,对模型复杂度的惩罚越高。

可视化分析

训练模型时,经常需要观察模型的评价指标,分析模型的优化过程,以确保训练是有效的。可选用这两种工具:Matplotlib库和VisualDL。

  • Matplotlib库:Matplotlib库是Python中使用的最多的2D图形绘图库,它有一套完全仿照MATLAB的函数形式的绘图接口,使用轻量级的PLT库(Matplotlib)作图是非常简单的。
  • VisualDL:如果期望使用更加专业的作图工具,可以尝试VisualDL,飞桨可视化分析工具。VisualDL能够有效地展示飞桨在运行过程中的计算图、各种指标变化趋势和数据信息。

    Matplotlib示例代码:

#引入matplotlib库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with fluid.dygraph.guard(place):
    model = MNIST()
    model.train() 
    
    optimizer = fluid.optimizer.SGDOptimizer(learning_rate=0.01, parameter_list=model.parameters())
    
    EPOCH_NUM = 10
    iter=0
    iters=[]
    losses=[]
    for epoch_id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准备数据,变得更加简洁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mage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age_data)
            label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label_data)
            
            #前向计算的过程,同时拿到模型输出值和分类准确率
            predict, acc = model(image, label)

            #计算损失,取一个批次样本损失的平均值
            loss = fluid.layers.cross_entropy(predict, label)
            avg_loss = fluid.layers.mean(loss)
            
            #每训练了100批次的数据,打印下当前Loss的情况
            if batch_id % 100 == 0:
                print("epoch: {}, batch: {}, loss is: {}, acc is {}".format(epoch_id, batch_id, avg_loss.numpy(), acc.numpy()))
                iters.append(iter)
                losses.append(avg_loss.numpy())
                iter = iter + 100

            #后向传播,更新参数的过程
            avg_loss.backward()
            optimizer.minimize(avg_loss)
            model.clear_gradients()

    #保存模型参数
    fluid.save_dygraph(model.state_dict(), 'mnist')
#画出训练过程中Loss的变化曲线
plt.figure()
plt.title("train loss", fontsize=24)
plt.xlabel("iter", fontsize=14)
plt.ylabel("loss", fontsize=14)
plt.plot(iters, losses,color='red',label='train loss') 
plt.grid()
plt.show()
           

VisualDL示例代码:

#引入VisualDL库,并设定保存作图数据的文件位置
from visualdl import LogWriter
log_writer = LogWriter(logdir="./log")

with fluid.dygraph.guard():
    model = MNIST()
    model.train() 
    
    optimizer = fluid.optimizer.SGDOptimizer(learning_rate=0.01, parameter_list=model.parameters())
    
    EPOCH_NUM = 10
    iter = 0
    for epoch_id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准备数据,变得更加简洁
            image_data, label_data = data
            image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image_data)
            label = fluid.dygraph.to_variable(label_data)
            
            #前向计算的过程,同时拿到模型输出值和分类准确率
            predict, avg_acc = model(image, label)

            #计算损失,取一个批次样本损失的平均值
            loss = fluid.layers.cross_entropy(predict, label)
            avg_loss = fluid.layers.mean(loss)
            
            #每训练了100批次的数据,打印下当前Loss的情况
            if batch_id % 100 == 0:
                print("epoch: {}, batch: {}, loss is: {}, acc is {}".format(epoch_id, batch_id, avg_loss.numpy(), avg_acc.numpy()))
                log_writer.add_scalar(tag = 'acc', step = iter, value = avg_acc.numpy())
                log_writer.add_scalar(tag = 'loss', step = iter, value = avg_loss.numpy())
                iter = iter + 100

            #后向传播,更新参数的过程
            avg_loss.backward()
            optimizer.minimize(avg_loss)
            model.clear_gradients()

    #保存模型参数
    fluid.save_dygraph(model.state_dict(), 'mnist')
           

在命令行 输入 $ visualdl --logdir ./log --port 8080,查阅的网址在第三步的启动命令后会打印出来(如http://127.0.0.1:8080/),将该网址输入浏览器地址栏刷新页面的效果如下图所示。除了右侧对数据点的作图外,左侧还有一个控制板,可以调整诸多作图的细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