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晚,科睿唯安官方发布了最新的ESI高被引阈值,覆盖了从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的数据,涵盖时间为10年零4个月。
NRR杂志本期共38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top 1%),包括2篇热点论文(top 0.1%),为历次入选文章数量最多的一期!最新入选文章13篇,其中包括1篇ESI热点论文。2023年,期刊已累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10篇,热点论文11篇。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或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基于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收录学术期刊论文及论文被引用数据,分析22个学科领域中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机构、论文、期刊以及国家,由此得出了ESI这一学术评价指标。ESI每2个月更新一次。而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即同一年同一个ESI 学科中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用次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 的论文;热点论文(Hot Paper)即最近两个月期间同一ESI学科论文的被引次数(限SCIE, SSCI & AHCI中的索引期刊的引文,不限类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0.1%的论文。
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本期最新入选的13篇论文,并将在内容最后列出所有入选的38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新入选论文:
1.Oxidative stress facto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中的氧化应激因素
Jolanta Dorszewska, Marta Kowalska, Michał Prendecki, Thomas Piekut, Joanna Kozłowska, Wojciech Kozubsk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Jul-2021
推荐理由: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来解释帕金森病的病因。其中氧化-抗氧化理论认为,活性氧和其他自由基引发的局部和全身氧化损伤可能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过量的活性氧生成是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病理学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脑组织中积累了氧化大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和核酸。DNA氧化可在帕金森病过程中产生多种病变。由DNA氧化引起的突变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活性氧的产生,加剧因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缺陷、抗氧化剂缺失和接触有毒氧化多巴胺而导致的神经元丢失。SNCA、PRKN、PINK1、DJ1和LRRK2基因的蛋白产物与帕金森病中氧化还原稳态的破坏有关。SNCA是第一个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目前受与该疾病相关的6个突变影响:A53T、A30P、E46K、G51D、H50Q和A53E。PRKN编码Parkin,一种E3泛素连接酶,介导糖化α-synuclein等多余和无序蛋白质的蛋白酶体降解。在PRKN的12个外显子中发现了100多个突变。PINK1是一种在大脑中高度表达的线粒体激酶,可能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约占早发帕金森病患者的1-8%。在PINK1中发现了50多个促进帕金森病的突变。神经保护蛋白DJ-1的突变是一种罕见的早发性帕金森病的病因,仅占1%。到目前为止,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现了大约20个突变。LRRK2基因突变是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帕金森病和散发性帕金森病最常见的已知原因。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尤其是晚期患者,是非常困难的。治疗进展性帕金森病的第一步是通过增加多巴胺激动剂和左旋多巴的剂量来优化多巴胺能疗法。下一步是引进先进的治疗方法,如深部脑刺激。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左旋多巴和深部脑刺激治疗的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调节。因此,研究微创外科干预措施以及针对帕金森病潜在病因的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
获取全文:
2.Melatonin, tunneling nanotubes, mesenchymal cells, and tissue regeneration
褪黑激素、隧道纳米管间充质细胞和组织再生
Francesca Luchetti, Silvia Carloni, Maria G Nasoni, Russel J Reiter, Walter Balduin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pr-2023
推荐理由: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分化成各种谱系并广泛用于实验和临床再生医学,但移植时它们会失去部分多能性和免疫调节特性,并且大多数细胞在注射到受损组织后死亡。而褪黑激素是一种多效性分子,可调节细胞凋亡,激活解偶联蛋白,并减少促炎反应。本篇文章探讨了褪黑激素在移植后保护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和功能方面的潜在用途。
来自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Walter Balduini团队认为褪黑激素可刺激隧道纳米管的形成,促进线粒体通过连接小管从健康细胞转移到受损细胞。此外,通过隧道纳米管进行线粒体运输似乎是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再生和改善器官功能的关键机制。需进一步证实,褪黑激素是否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较大潜力。
获取全文:
3.Ferroptosis: a critical player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spinal cord injury
铁死亡: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的关键参与者和潜在治疗靶点
Qing-Sheng Li, Yan-Jie Ji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Mar-2023(高被引&热点论文)
推荐理由:来自中国郑州大学贾延劼团队基于铁死亡及其与创伤性脑损伤及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损伤相关的最细研究,详细阐述了铁死亡最新的作用机制,并对铁死亡在脑损伤及脊髓损伤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详细总结了铁死亡抑制剂在中枢神经创伤中的应用。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脂肪过氧化引起的非凋亡程序性死亡。最新研究发现,铁死亡在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炎症、免疫及慢性损伤都密切相关,且铁死亡的多种关键分子及机制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有所关联。在基础研究中,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可以改善脑损伤及脊髓损伤后的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及炎反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
贾延劼等此次综述首先详细阐述了铁死亡的最新的机制,如脂质过氧化、铁代谢、铁死亡抑制和调控通路等;而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铁死亡相关的脊髓损伤及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中铁死亡发挥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囊括了炎症、免疫变化和一些神经功能表现和临床症状;最后对目前通过抑制铁死亡来改善创伤脑损伤和脊髓损伤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这项综述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获取全文:
4.Targeting neuroinflamm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mechanism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靶向神经炎症的阿尔茨海默病:从机制到临床应用
Zi-Zhen Si, Chen-Jun Zou, Xi Mei, Xiao-Fang Li, Hu Luo, Yao Shen, Jun Hu, Xing-Xing Li, Lun Wu, Yu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pr-2023
推荐理由:宁波大学医学院刘昱教授团队报道靶向神经炎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来自中国宁波大学的刘昱教授团队在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3年4期的文章中,评论了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AD治疗学价值,并指出神经炎症并不止是疾病进展的后果,而是疾病发展的关键上游机制,靶向大脑中的神经炎症可能是治疗AD的关键方向。
AD俗称老年痴呆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能力受损,认知功能下降,并伴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AD患者大脑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淀粉样β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明显沉积和磷酸化tau蛋白异常缠结。而神经炎症也是AD患者大脑的一大特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AD患者最多的国家,但是对AD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仍然十分缺乏。神经炎症会增加AD的发病风险,这为调控大脑免疫系统来对抗阿尔茨海默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希望。最新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在AD中的关键作用,并不局限于疾病进展后期,而是始终贯穿于疾病整个进程,并在推动A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靶向神经炎症进行治疗将有利于早期AD患者,并有助于延缓甚至逆转病理学tau蛋白的累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疾病的进展。
获取全文:
5.Safety, immunogenicity,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eople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 narrative review
COVID-19 疫苗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叙述性文献综述
Fioravante Capone, Mariagrazia Rossi, Alessandro Cruciani, Francesco Motolese, Fabio Pilato, Vincenzo Di Lazzar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Feb-2023
推荐理由:疫苗接种是全球抗击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关键因素,但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等弱势群体而言。尽管COVID-19 疫苗的可接受性逐渐增加,但一小部分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仍然对疫苗接种存在担忧,这使他们对接受 COVID-19 疫苗犹豫不决。现有数据表明,COVID-19 疫苗接种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尽管一些药物治疗(如抗 CD20 疗法或 L-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可以降低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多发性硬化症队列中 COVID-19 的发病率更高,尽管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住院。有证据证实,未接受药物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与接受醋酸格拉替雷和芬戈莫德治疗的患者的感染率没有差异。而克拉屈滨、阿仑单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二线治疗方案与最高的感染风险相关。
来自意大利罗马大学Fioravante Capone团队认为,强烈建议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接种 COVID-19 疫苗,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对 SARS-CoV2 感染的功效。接受抗 CD20 疗法和L-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治疗的患者体液反应可能会降低,并且疗效可能有限。在这些患者中,神经科医生应评估接种疫苗的适当时机,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细胞免疫的作用和加强注射的可能用途。总之,无论疾病改善疗法为何,都应该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推荐 COVID-19 疫苗接种,因为严重 COVID-19 并发症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与疫苗相关的严重神经和非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低比例。医疗保健提供者应一致促进疫苗接种,机构应做出具体努力来说服尚未决定的人群。另一方面,必须更多地了解人们拒绝接种疫苗的原因。这将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弱势人群的疫苗接种覆盖率。
获取全文:
6.Icariin ameliorates memory deficits through regulating brain insulin signaling and glucose transporters in 3×Tg-AD mice
淫羊藿苷干预可改善APP/PS1/Tau三转基因模式小鼠大脑的葡萄糖代谢
Fei Yan, Ju Liu, Mei-Xiang Chen, Ying Zhang, Sheng-Jiao Wei, Hai Jin, Jing Nie, Xiao-Long Fu, Jing-Shan Shi, Shao-Yu Zhou, Feng J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Jan-2023
推荐理由:来自中国遵义医科大学的金凤及周少玉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淫羊藿的主要成分淫羊藿苷可通过恢复异常的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及增加脑葡萄糖的吸收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PP/PS1/Tau三转基因模式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该研究揭示了 淫羊藿苷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作用机制,为该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凤及周少玉等既往的细胞研究已证实,淫羊藿苷可通过激活PI3K/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信号通路保护叠氮化钠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同时其团队也在动物研究中报道了淫羊藿苷可作为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通过刺激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信号通路改善APP/PS1双转基因模式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且淫羊藿苷还可调节细胞周期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促进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增值。
金凤及周少玉等此次研究以最能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的APP/PS1/Tau三转基因模式小鼠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淫羊藿苷的神经保护机制。实验首先以病理学和行为学测试证实了淫羊藿苷能改善转基因模型小鼠大脑皮质的病理变化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紧接着证明了淫羊藿苷可恢复转基因模型小鼠大脑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异常和增加脑葡萄糖转运体1和3的表达以发挥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其结果提示淫羊藿苷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与激活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和促进脑葡萄糖代谢有关。
获取全文:
7.Exosomal miR-23b from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levi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pyroptosi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miR-23b可减轻脑出血后氧化应激和细胞焦亡
Liu-Ting Hu, Bing-Yang Wang, Yu-Hua Fan, Zhi-Yi He, Wen-Xu Zh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Mar-2023
推荐理由:来自中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范玉华团队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志义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的miR-23b可通过靶向抑制PTEN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并缓解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从而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微小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可通过靶点信使RNA结合,抑制蛋白的翻译。范玉华和何志义等的既往研究已证实miR-23b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显著下调,提示该微小RNA可能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该团队既往报道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分泌含保护性微小RNA的外泌体,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miR-23b具体如何在脑出血中发挥作用,尚未见报道。
此次范玉华和何志义等发现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可被成功导入脑出血大鼠的脑组织中,而输注过表达miR-23b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能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减轻脑水肿。紧接着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的miR-23b可有效减轻脑出血中的氧化应激水平,且缓解脑出血后的细胞焦亡。而后实验还证实PTEN是miR-23b的下游靶基因,外泌体miR-23b可通过调控PTEN/Nrf2通路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另外,外泌体miR-23b也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而减轻细胞焦亡。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的miR-23b过表达可以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这一研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脑出血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获取全文:
8.Combined cell-based therapy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focus on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治疗帕金森病的基于细胞的联合治疗策略:专注于间充质基质细胞
Jannette Rodríguez-Pallares, María García-Garrote, Juan A Parga, José Luis Labandeira-Garcí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Mar-2023
推荐理由: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由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引起的运动障碍。左旋多巴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多巴胺替代剂。然而,左旋多巴仅能改善症状,并且与长期使用后的副作用有关。细胞替代疗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它提供了替代帕金森病治疗中丢失的神经元的可能性。人类胎儿腹侧中脑组织移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移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重新支配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整合到宿主神经回路中,并改善运动功能。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的限制因素之一是移植的多巴胺能细胞的存活率低。机械损伤、生长因子剥夺、缺氧和神经炎症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移植后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死亡。神经营养因子在移植细胞的存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将神经营养因子直接、及时和可控地输送到大脑中面临着重要的限制。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型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这些细胞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共同移植代表了增加神经元存活的可行策略。最新研究表明,添加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提高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
来自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的José Luis Labandeira-García团队认为,基于细胞的疗法已显示出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潜力。帕金森病患者功能改善所需的健康多巴胺能细胞数量约为 40,000-80,000 个神经元,这需要易于获得的细胞。干细胞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的研究正在扩展可获得足够多巴胺能细胞的方法。无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来源如何,帕金森病的细胞疗法都存在影响移植细胞的潜在问题。尽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基于细胞的策略的组合,例如共同移植方法,或细胞与药物治疗、深部脑刺激或潜在的新免疫疗法的组合,可以改善目前的结果并有助于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展。细胞的基因操作也可能是另一种有益的策略,有助于改善移植细胞的存活、整合和功能。神经修复中的新兴方法涉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例如使用生物材料或细胞支架或患者特异性构建体,这些技术可以影响天然或移植细胞的行为并促进存活、分化、组织和退化网络的重建。
获取全文:
9.The lymphatic drainage systems in the brain: a novel target for ischemic stroke?
脑内淋巴引流系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Ying-Jie Wang, Yan-Rong Sun, Yan-Hong Pei, Hao-Wen Ma, Ya-Kun Mu, Li-Hua Qin, Jun-Hao Y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Mar-2023
推荐理由:来自中国北京大学闫军浩团队的综述讨论了脑内淋巴引流系统(类淋巴系统、动脉壁间引流通路和脑膜淋巴管)在缺血性脑卒中脑水肿形成、代谢产物积累和神经炎症激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脑内淋巴引流系统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脑卒中患者脑损伤新靶点的潜在可能。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到约70%,而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脑内淋巴引流系统包括类淋巴系统、动脉壁间引流通路和脑膜淋巴管。类淋巴系统利用血管周围间隙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4介导脑脊液与脑组织液交换,促进代谢产物清除;动脉壁间引流通路使得脑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基底膜从脑内清除;硬脑膜内走行的脑膜淋巴管也可以引流大分子物质到外周淋巴系统,促进免疫细胞迁移,激活脑内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表明,脑内淋巴引流系统与缺血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恢复其正常功能可明显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闫军浩等总结了脑内淋巴引流系统的引流途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及在缺血性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还展示了目前针对该系统的治疗进展,并对前期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作为未来脑卒中治疗靶点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获取全文:
10.Intrathecal liproxstatin-1 delivery inhibits ferroptosis and attenuates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sensitivities in rats with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nduced inflammatory pain鞘内注射利普司他汀1抑制铁死亡并减轻炎性疼痛
Yi-Fan Deng, Ping Xiang, Jing-Yi Du, Jian-Fen Liang, Xiang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Feb-2023
推荐理由: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李响团队研究发现,铁死亡在炎性疼痛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完全弗氏佐剂诱发炎性疼痛大鼠模型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都出现了铁死亡典型改变,鞘内注射铁死亡抑制剂利普司他汀1能够有效抑制铁死亡相关改变,并缓解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导致的大鼠疼痛行为学表现。
炎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主要由创伤、关节炎或病原体感染引起,可表现为自发痛和痛觉过敏。既往研究证实,炎性疼痛的发生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紊乱密切相关;然而,目前针对凋亡、自噬等过程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缓解炎性疼痛,这说明,可能存在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参与炎性疼痛的发生与发展。
此次,李响团队公布了一项发现,在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大鼠足底后,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即铁死亡可能是引发炎性疼痛的原因。铁死亡由是《Cell》杂志于2012年首次报道,通常导致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及脂质过氧化与代谢功能障碍,进而使脂质活性氧增多,并引发细胞死亡。该研究发现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后,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出现铁过载、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线粒体形态改变等铁死亡典型表现,紧接着,他们证实鞘内注射铁死亡抑制剂利普司他汀1能够有效抑制铁死亡,并显著缓解大鼠疼痛行为学表现。
获取全文:
11.Knockdown of polypyrimidine tract binding protein facilitates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敲低多嘧啶束结合蛋白可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Ri-Yun Yang, Rui Chai, Jing-Ying Pan, Jing-Yin Bao, Pan-Hui Xia, Yan-Kai Wang, Ying Chen, Yi Li, Jian Wu, Gang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Feb-2023
推荐理由:来自中国南通大学陈罡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多嘧啶束结合蛋白敲低可在体外有效地将原代小鼠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运动神经元样细胞;且在体内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多嘧啶束结合蛋白敲低也可在不破坏胶质瘢痕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密度,增加损伤区域附近的运动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并有效减少损伤区域附近的细胞死亡,最终促进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的运动神经元大量丢失,同时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并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调节胶质瘢痕的密度和补充损伤区域的运动神经元对于脊髓损伤修复至关重要。多嘧啶束结合蛋白是一种参与神经发生的核糖核酸结合蛋白。有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和衰老小鼠模型中,多嘧啶束结合蛋白敲低可补充大脑中的神经元,并逆转小鼠的运动表型。
此次,陈罡等首先在体外利用病毒搭载的短发夹RNA和反义寡核苷酸来敲低多嘧啶束结合蛋白的表达,成功地将小鼠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运动神经元样细胞。紧接着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现多嘧啶束结合蛋白敲低不仅可补充损伤区域附近的运动神经元样细胞,还可适度降低胶质瘢痕的密度,并最终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这一结果预示着多嘧啶束结合蛋白敲低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脊髓损伤的策略。
获取全文:
12.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rauma
胞浆型磷脂酶A2在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中的功能和机制
Hao-Jie Zhang, Yi-Tuo Chen, Xin-Li Hu, Wan-Ta Cai, Xiang-Yang Wang, Wen-Fei Ni, Kai-Liang Zho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Feb-2023
推荐理由: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的倪文飞/周凯亮团队发表综述,重点阐述胞浆磷脂酶A2(cPLA2)在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创伤性脑损伤及脊髓损伤)中的有效作用及潜在机制,为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均可导致严重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后引发剧烈的神经炎症,进而导致不利神经修复的微环境。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于中枢神经创伤的有效治疗方案。cPLA2作为神经炎症反应的关键酶,对控制下游炎症应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磷脂酶不同,cPLA2特异性地水解膜磷脂的sn-2位点,产生以花生四烯酸及溶血磷脂为主的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在环氧化酶及溶血磷脂酶的作用下又分别产生白三烯、前列腺素、脂氧素A、血栓素、鞘氨醇及溶血磷脂酸等下游产物,引起强大的炎症-级联反应。既往研究已证实cPLA2在创伤性神经损伤中起着促炎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不得而知。该综述深入阐述cPLA2在中枢神经创伤通过Ras-MAPK通路及钙离子内流联合激活下参与神经炎症反应、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神经细胞自噬水平的改变。该综述系统分析:cPLA2的激活属于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事件,且cPLA2在多种神经细胞类型(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中发挥的毒理作用不完全一样。此外,该综述列举了一系列抑制cPLA2及上下游靶点的药物,重点介绍了近些年出现的高选择性新型cPLA2抑制剂,并讨论了这些药物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损伤现状及潜力。总体来说,该综述提出:在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中靶向cPLA2可能是一种具有希望的潜在治疗靶点。该团队将该综述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3年2期。
获取全文:
13.Sex-biased autophagy as a potential mechanism mediating sex differences in ischemic stroke outcome
性别不均自噬作为介导缺血性卒中结果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
Brian Noh, Louise D McCullough, Jose F Moruno-Manch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Jan-2023
推荐理由:生理性别是脑卒中发病率和病理的重要决定因素,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大量研究证实了雌激素对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益作用,但 X 染色体互补等遗传因素也可在确定脑卒中的性别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是由多个核心蛋白协调的自降解细胞过程,自噬囊泡与溶酶体或内体融合后,细胞质物质被吞噬和产物降解。缺血性脑卒中会激活自噬,然而,脑卒中后抑制自噬是否对大脑有益仍有争议。自噬是一种潜在的机制,可能导致两性卒中进展的差异。使用现有的工具,例如 FCG 小鼠模型、ATG 缺失的转基因小鼠,以及具有自噬通量报告基因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有助于确定以性别依赖性方式调节脑卒中后自噬的机制,且两性都需要评估。这些知识有助于开发针对男性或女性的治疗靶点。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Jose F. Moruno-Manchon团队的报道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结局受性别影响很大。年龄、性腺激素暴露和性染色体补体是脑卒中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男性相比,老年女性的功能结局更差,其原因在于女性第一次脑卒中时年龄较大。临床前研究发现,性腺激素和 X 染色体补体在脑卒中后出现的性别差异结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可能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一种机制。在大脑中,自噬受到雌激素的重要调节。在男性中,缺血性脑卒中会激活自噬。自噬抑制可减少雄性脑卒中小鼠脑的脑梗死体积。虽然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缺血性卒中后的脑损伤减轻,但女性脑卒中后的自噬刺激不如男性明显。因此,抑制自噬对男性更有益,这种作用是由性腺激素介导的。
获取全文:
附:2023年7月全部入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