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有一张广为流传的老照片:Bottega Veneta 的创意总监 Matthieu Blazy 14 岁那年在故宫前的留影。25 年后,他故地重游,将品牌 2023 冬季系列时装秀带来了北京——引发热议的不仅是奢侈品牌集体“回归”中国的现象,以及名流云集的前排看客,业内人士更关心 Blazy 将如何书写“意大利三部曲”的最终章。
这是文学和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手法,每一部都能单独成篇,人物和情节却构成了内在的联系。导演李安曾以《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勾画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家庭关系,对于人性的洞察贯穿于作家 Franz Kafka 的“孤独三部曲”里,而 Blazy 手中紧握的线索则是“意大利性”——这是 Bottega Veneta 的内核,也是亟需添加新注解的词条。尽管在白人精英文化仍占据主流的时尚圈,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如今纷纷开始呼吁“多元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启用少数族裔创意总监),但民族性仍是绕不开的一环——这两者并不矛盾,却也成为了难点。一个在意大利生根发芽的品牌,如何恰到好处地道明自己的身份?当然,也要平衡市场的需求——这是每一代创意总监都会面临的挑战,也是被每一个“老牌”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留给 Blazy 的期待和压力似乎比以往都要大。他毕业后就被 Raf Simons 录用,之后又在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和 Céline 工作,当众多年轻设计师都被选中担任高阶职位时,他似乎是永远的副手,“但在公众的视线之外,业内人士早已注意到了他的才华。”美国版《Vogue》写道。Blazy 曾经被迫“躲”在暗处(这是行业内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集体和最强有力的那个“IP”,而非背后的个体),时尚评论家 Suzy Menkes 还是言辞激烈地指出:“不能把这样的天才藏起来。“入主 Bottega Veneta 经历了两季后,他的锋芒终于显露,也找到了让品牌形象再次明朗的解法。
在 Bottega Veneta 2023 冬季系列中,他延续了“动态工艺”(crafts in motion)的创作手法,为品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扁平化的极简主义变得立体、生动,“原本低调的、必须仔细观察才能感受到的美,在 Blazy 手里更显真实。”《AnOther Magazine》的编辑 Sophie Bew 曾这样评价。
本季,毛织物占据了主导,为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Blazy 在其表面增添了彩色刺绣印花,使之从柔软变为硬挺,更加惹人注目;衣物上的装饰冲出了二维平面,半裙上的流苏层层叠叠,随着模特的步伐而摆动,勾勒出身体的韵律;附着于胸口和裙摆的蕾丝,为轻薄的棉质布料增加了厚重感;连衣裙的褶皱系在腰部以下,用法兰绒材质的花瓣状饰物点缀,巨大的裙摆尽显身材的纤细。
Blazy 更关注服装自身的“物性”(objecthood),以及它们带给穿着者的感受——这种视角更接近 20 世纪 70 年代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他们摒弃了作品中宏大的叙事和刻板的教条,在与观者的共生关系中寻找价值。值得一提的是,Blazy 巧妙地利用了品牌引以为傲的 Intrecciato 编织工艺,“睡袜”、双面风衣、阔腿裤和连衣裙皆由此打造,手袋也呈现出月牙形、方形和筒状等多种形态,部分手柄则由穆拉诺(Murano)玻璃打造,赋予了坚硬、冰冷的皮革多种可能性。
这种现代化的设计手法,是否体现出了 Bottega Veneta 的“意大利性”?在 Blazy 的创作手记中,他提及自己从 Sandro Botticelli 的画作《春》(Primabera)中汲取了灵感,用精良的丝绸辅以娴熟的刺绣技艺,将艺术家笔下的大地女神和花神转化成了抽象的纹样。这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对人性和肉欲的讴歌第一次超越了对神性的追求,在 15 世纪的人文主义浪潮中成为了一把“利刃”,挥向了腐朽的教会。对新事物的渴求和对人的关怀,是刻在意大利的文化基因中的——无论是在对极简主义的重新解读上,还是在对品牌经典工艺的再利用上,出自 Blazy 之手的 Bottega Veneta 也体现出了这种特质。
”每当有「新人」上任时,人们总会将其与过去的辉煌相提并论,其中不免夹杂着质疑。“《Highsnobiety》的一篇报道指出——但 Blazy 似乎并不那么在乎外界嘈杂的声音,就像文艺复兴从古代艺术中寻找例证,今天的每一位创意总监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变革本就是一个吸收后再迭代的过程,关心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合乎时宜的解决方法,或许才是重中之重,这是 Blazy 正在做的事,也是对当代“意大利性”的最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