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当时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能人异士。而各个国家也是发奋图强,想要在战国分裂结束前成为最后的赢家。
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非常庞大,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开战。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
难道杀神白起真的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
今天就带大家揭秘真实的战国,具体缘由听我细说。
01
战争规模大,但没你想象的那么大
在各位眼中战国时代的战争,是不是动辄就是数十万数百万的大战呢?动辄就是战场绞肉机般的存在,到处都是血肉横飞呢?但事实上或许并没有那么夸张。
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每次干仗都是全民总动员,战争规模自然很大。乍听这种说法挺有道理,可仔细分析却有不妥之处。
大规模战争的前提是国内必须要有足够人数的成年男子。根据一些史料中所提供不太确切的数字,战国中期齐国人口约500余万,秦国人口约600至700万,赵国人口将近300万……
所有诸侯国加起来总人口约2500万至3000万左右。按照这些数字再结合全民征兵制度,各国拥有数十万人的军队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可问题是,当时这些诸侯国有没有这么多人呢?
02
战国时期人口少,所以战斗人员数量有局限
以齐国为例,《战国策》中提到齐国国都临淄有七万户,以至于临淄的人们“摩肩接踵”、“挥汗如雨”。
按照一户五人的算法,临淄总人口约为35万。这个人数对现代城市来说毫不起眼,可在战国时期却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以当时的生产力、运输条件,要长期供养一个拥有3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
战国时期的临淄仅仅是诸侯国的国都,不断面临战争压力的齐国临淄人口规模能达到极盛时期唐长安城的三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人口数据存在很大水分,实际人口可能远低于2500万至3000万这个数字。
而且,即便战国时期人口真有那么多,各国能出动那么庞大的军队吗?答案也是不现实的。
以秦国为例。假设秦国总人口为650万,男女比例1:1,男性人数就是325万。如果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占当时男性总人数的75%,那符合参军年龄的还有227.5万。
宗室、官吏、里正、伍老、特殊工种、残疾人(战争时期残疾人数较多)等群体无需服兵役,扣除掉这些人之后,剩下符合标准的顶多180万。
一般情况下,每家每户只需要一名成年男性去服役,其余的在家乡从事生产。因此,这180万人中需服役的最多三分之一,也就是60万。
如果秦国常备军为60万,那么“长平之战”中秦国出动60万人可能吗?所有士兵都派上一线,地方上难道不需要军队镇守吗?
更何况60万大军在前线对粮食、物资的消耗根本不是区区几百万人能供养起的。所以即便是粗略计算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被严重夸大了。
03
“夸大'或许是常见的历史现象
事实上,夸大人数的情况在当时的历史资料中随处可见。
比如根据《史记》中的数据,秦国从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234年期间,共参加大型战役15次,其中有14次杀敌数超过2万,有4次超过10万,最多的是“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
按照这些数字统计,秦国在长达130年的时间里共杀伤敌人将近150万。那么秦国自己在这130年里又该损失多少人呢?
有句话说得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算秦军特别能打,伤亡100万怎么都得要。可是越到后期,秦国出动的军队人数就越多,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律。
类似情况还有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根据《史记》记载:“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大致意思是说匈奴冒顿单于率40万精兵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可问题是,以当时北方地区的生产力和生存环境,匈奴可能凑出40万大军吗?
由于我们不能亲眼见证,而史书记载又有些惊为天人,所以这其中很难令人信服。
04
总结
战国虽然是群雄并起的大时代,战争不可避免。有句话说得好,一将功臣万骨枯,但并不代表战争士兵的数量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夸张到无以复刻的地步。
事实上可能就是精锐部队碰撞后决定胜负。
而且破坏容易建设难,如果死了那么多人,后来秦朝的强大和建设又要靠哪些人完成呢?
大家觉得在战国时期,秦国杀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