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谁家有WiFi就蹲在谁家墙角”,如何解救这些孩子?
核心要点:
-
1
一些家长会在孩子哭闹时,主动给出手机作为哄娃神器,但是他们往往不会将手机特意调整成青少年模式,也不能实时监控孩子看到的内容。我们不止一次看到村内的学龄前儿童捧着手机玩得入迷。有一些少年儿童,因为缺乏自律和他律,成为“网瘾少年”。
-
2
第一代留守儿童缺乏的是父母亲的陪伴,乡村社会的环境并没有大变动,并没有“问题化”;第二代留守儿童则明显“问题化”了,父母亲没有陪伴,而祖辈的手机管理意识和能力不强,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完全向互联网敞开。
-
3
一般有两条路径来防止儿童沉迷手机:一是把手机管理纳入国家治理,治理网络游戏、短视频、APP乱象,这是堵的策略;二是通过各类有吸引力的活动安排好儿童时间,把孩子从网络世界中拉回来,这是疏的策略,也是更根本的。
一、缘起:出路在哪
在过去的这半年,我们团队深入关注了乡村少年陷入手机沉迷的问题。正如一位乡镇中学校长所说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诱惑,但智能手机时代的小孩好像陷得更深一些。”同时我们也被不断追问: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解决这个新问题。起初,我们也是迷茫的,似乎找不到很好的办法。
作为田野观察者,2023年春,笔者有幸参与到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希望家园”项目建设中,第一个项目落地在黄冈庙村,2023年3月启动,7月开始运行。其直接目的就是解决暑期农村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无人管、无人教的问题,团罗田县委大力支持建设这个项目。和其他村庄不同,该村庄创新地引入了“希望书屋”项目——它是希望家园制度框架下的农村托管服务机制常态化的延伸,在团省委青基会资助支持下,该村利用村委会闲置空间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微型图书室,解决少年儿童缺乏阅读场所、缺乏少儿书籍,也无人指导的问题,拓展了希望家园内容。
从效果及运行实践来看,乡村“希望家园”项目成本较低、收益很大、受到基层家长和孩子欢迎,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这扭转了我们对解决手机沉迷问题的悲观看法,基层乡村教育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的。只要通过一种机制把孩子的课外时间给安排好,孩子自然而然就减少触网时间,就可以大大缓解手机沉迷问题。
黄冈庙村引入希望家园项目要从2022年说起。当时在外工作的退休老师雷许歆,因年纪大退回家乡养老,他观察到乡村儿童的新问题,“从武汉回乡,看到家乡孩子成天玩手机,我问他们一些学习上的情况,他们答不上来,这些孩子怎么办?外面城里的孩子可不像农村孩子这样。”他通过读书看报查资料,学习其他地方的做法,萌生出建立托管服务机构的想法。他的儿子是雷宇,八零后大学生,在中青报湖北记者站工作,一直关注和报道乡村少年儿童教育问题。他意识到乡村少年儿童手机沉迷问题的普遍性,很支持他父亲的想法,他还提出要建立“希望书屋”,动员乡村“五老”的本地力量建立常态化托管服务的新机制。
本报告基于2023年8月笔者的两次调研。总体来看,黄冈庙村希望家园项目启动比较顺利,效果远超预期。经过多年实践,希望家园项目已经相对成熟,有利于解决乡村少年儿童暑期托管问题。衍生于“希望家园”的“希望书屋”则是新生事物,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们正在设法建立常态化机制。
现场采访
二、手机沉迷催生“新问题少年”
三里畈镇位于黄冈市罗田县,是一个典型的大别山乡镇,是一个人口大镇。本镇户籍人口7万多,常住人口4.2万人,耕地5万多亩,人均耕地不到1亩多,外出务工是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占家庭收入的90%以上。本次调查的主要村庄黄冈庙村是距离镇中心大约10公里的一个村庄。黄冈庙村户籍人口1539人,有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有600人,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调研发现农村老师和家长的一个共识是,乡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被电子产品占据了,大量乡村少年儿童沉迷手机,成为“新问题少年”。
少年儿童接触网络的一大特征是低龄化。他们是真正伴随着数字技术长大的原住民。一些家长会在孩子哭闹时,主动给出手机作为哄娃神器,但是他们往往不会将手机特意调整成青少年模式,也不能实时监控孩子看到的内容。我们不止一次看到村内的学龄前儿童捧着手机玩得入迷。有一些少年儿童,因为缺乏自律和他律,成为“网瘾少年”。
三里畈中学朱校长反映,“学生拿手机,100个中不一定有1个是用来学习的,沉迷手机,但学习成绩不下滑的,几乎没有,甚至品德都会受影响。”2021年教育部出台政策,教师拥有了对手机的管理权,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问题是,手机管理在校内有效,难以延伸到校外。尤其是在漫长的寒暑假,农村儿童沉迷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调研中,乡村教师也多次反映了这个问题,“五减二等于零”,孩子在学校五天的学习,由于回到家里玩两天手机,就归零了。和城市不同,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依然是放养的。由于经济落后,农村课外托管培训的市场并不发达。有农村孩子接受课外服务,但是比例不高,不超过20%。调研还发现,即使在长暑假,也很少有家长安排额外的作业,孩子就有大量时间玩手机。
如果是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手机沉迷的问题就更严重。 第一代留守儿童缺乏的是父母亲的陪伴,乡村社会的环境并没有大变动,并没有“问题化”;第二代留守儿童则明显“问题化”了,父母亲没有陪伴,而祖辈的手机管理意识和能力不强,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完全向互联网敞开。社会学家波兹曼曾有一个概念,“童年的消逝”,在当代中国城乡,出现了两种完全的童年消逝机制:城市孩子的课外时间多被培训班占据,被卷入激烈的学业竞争,是“内卷的童年”;而乡村孩子的课外时间多卷入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儿童在网络上接触的网络内容多是不加筛选的,充斥低俗与暴力,甚至有很多三观扭曲的内容,是“塌陷的童年”。
因此,近年调研发现部分年轻父母尤其是母亲放弃外出务工机会,在家全职陪读。因为相对于务工赚钱,在一个手机互联网普及的、日益复杂的、充满风险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把孩子培养好,使其成人、成才,成为更紧迫的家庭任务。
三、建设“希望家园”的方法
1、项目的组织、服务对象和场所
作为公益性项目,希望家园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为了有利于希望书屋的有序运行,黄冈庙村形成了“希望家园”组织架构,可以称之为“希望家园”理事会,一共有8人,全部是村内成员。其中园长是村支部书记,管理员是村会计,志愿者队长是雷许歆。
一般来说,希望家园的服务对象是本村少年儿童。报名希望家园托管班的孩子很多,周边村的孩子也来报名,但是托管班容量有限,村不得不限制招收范围。按照村干部介绍,2023年村希望家园只接收本村范围内2-6年级学生,并划分为高年级组(4-6年级)和低年级组(2-3年级),一共42人。
希望家园依托已有场所建设。湖北省各村普遍有较大的党群服务中心,有的是利用闲置中小学,有的是新建办公楼。但是大多数功能室是空闲的,正好可以用来满足希望家园活动。黄冈庙村提供的设施包括:村三楼的大会议室,可以用于日常上课,可以容纳40人。村委会二楼有两间房,村建设了“希望书屋”,团省委捐助了一批书,而且请农村师傅进行了新颖的设计。可以用于孩子阅读、画画、学习棋类等。村委会外面广场比较大,可以用于开展体育活动。
黄冈庙村的信
黄冈庙希望家园组织架构
2、项目志愿者的来源和动力
希望家园的运转依靠志愿者,他们有一定知识与能力,又能够无偿提供服务。从来源的角度,志愿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团委联系高校下派志愿者,另一类是本地志愿者。
下派志愿者。他们提供动力可能是奉献,也有可能是通过参与公益活动锻炼个人能力,也有可能是完成学校“学分”(实践学分)任务。按照惯例,下派大学生志愿者的食宿由村承担,这是村庄能够吸引大学生报名的条件之一。2023年,有4名来自武昌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到黄冈庙村。据团县委介绍,在罗田县,2023年报名希望家园的大学生志愿者达到112个。
本地志愿者。他们的动力更多的是奉献,本地志愿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有家乡情怀,他们无私奉献的行为是得到社会舆论认可的。本地志愿者分为两类。
一是本地在职教师或退休老师,分别有2名、3名,这五名教师是核心力量。他们有专业知识,也有学生管理能力,是本乡本土的老师,有一定的家乡情怀,又长期居住乡村,有条件提供常态化的服务。 这些教师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课程、维持集中授课的秩序、指导暑期作业与阅读、保护学生安全等。在常态化的课后托管服务中,这些志愿者发挥主要的作用。
二是本地返乡大学生,一共有4人,均是本村返乡大学生,他们服务时间是7月3日到8月24日。团县委表示会出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相关证明,在“希望家园”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将获得团县委颁发的优秀志愿者证书。
3、项目服务内容:基本的和特色的
黄冈庙村希望家园的服务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摆脱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束缚。2023年,希望家园的课程表显示,排课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下午,上午是8:30到11:30,三节课,下午是14:30到16:15,二节课。周六周日是休息日。希望家园一般的服务时间是21天,持续3周。
从课程表可以看到,课程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暑期作业辅导,孩子反映,集中做暑期作业,效率高,高年级孩子可以辅导低年级孩子,志愿者也可以辅导。二是阅读及作文方面,内容包括自主阅读、阅读分享、写作训练等,这是农村孩子的短板。其中雷许歆老师给孩子讲授了经典古文《千字文》,效果很好。三是各类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包括棋艺、书法、看电影、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防火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等。
黄冈庙村希望书屋挂牌
在希望书屋阅读
黄冈庙村希望家园还有两个特色。一是建设了希望书屋。即使暑假希望家园课程结束了,村庄还有“希望书屋”,孩子可以在那里阅读书籍,节假日都有志愿者、有老师指导。二是设计丰富的适合乡村孩子参与主题活动。他们在苍葭冲村体验研学项目、组织去了罗田县科技馆、消防大队、观看动画电影。还邀请武汉教国画的老师开展为期12天的书画训练,孩子们大开眼界。
在学习国画
参与研学活动
4、风险防控机制
凡是集体活动,尤其是涉及少年儿童的集体活动,党委政府最担心的是出安全问题。三里畈镇党委徐书记说:“之前担心的是没有孩子来,没有志愿者来,现在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怕好事搞成了麻烦事。”因此镇村想了不少办法:给村委会二楼、三楼窗户安装防盗网,和家长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安排志愿者维持上学放学的秩序,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基层政府是有担当的。徐书记说,“不能说怕风险,就不能干了。”
四、希望家园项目的成效
从第一年的经验来看,希望家园达到了之前设定的目标,效果是直接的。在希望家园开班之初,黄冈庙村在《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中就讲了项目的目标,“丰富黄冈庙村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让小朋友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员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娱乐身心,同时也为出门在外的学员家长分忧解愁。”
最重要的是“陪伴”。调研发现,有了志愿者陪伴,有了众多小朋友陪伴,参与项目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快乐的暑假。参与托管班之后,孩子自觉不带手机,也没有必要带手机了,因为这里有很多一起玩的小朋友,也有一起学习和活动的小环境。我们访问的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在希望家园的学习是快乐的。我们访问的家长,没有一个不感谢村委、不感谢国家的。调研发现,一些家长表示愿意付出一点费用来补贴村里及志愿者,因为这是农民家庭最为迫切的需求。
陈媛是分管团委的年轻副镇长,她全程参与了希望家园的建设和主要活动。他能深刻地感受到“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孩子没有带手机,因为有朋友和他们玩,课程也好玩,比学校课程好玩。”
我们访问了多个孩子。 其中一个孩子雷思甜,9岁半,3年级女生。她说:“如果不在村希望书屋学习、活动,在家写完作业后,就在看电视玩手机。”从少年儿童的视角来看,村办希望家园的吸引力如下:一是凉快,“这里有空调吹”。二是有朋友。这里集中了几十个孩子,孩子能找到好朋友,家长也放心。三是有利于学习。孩子们一块做作业,接受志愿者老师的指导,能一起进步,也更有成就感。四是这里不用花钱。五是活动丰富多彩,希望家园的学习是“寓教于乐”。
总体来说,相对于学校正规的学习方式,希望家园是非正规学习方式,安排的学习节奏更宽松、活动更丰富,孩子们比较开心。
一般有两条路径来防止儿童沉迷手机:
一是把手机管理纳入国家治理,治理网络游戏、短视频、APP乱象,这是堵的策略;二是通过各类有吸引力的活动安排好儿童时间,把孩子从网络世界中拉回来,这是疏的策略,也是更根本的。
在党委政府、团委和村两委等力量支持下,希望家园项目发挥了村庄内外志愿者的力量,为乡村少年儿童提供了一种集体化的、组织化的暑假生活。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并不是资金投入,而是村庄内外志愿者的力量。从我们广泛的乡村调查来看,这种力量是存在的。
比较而言,在乡村,农民家庭是很难安排好儿童的时间的,也没有条件安排,父母要外出务工,即使留在村庄,也缺乏意识、缺乏时间进行高效陪伴。正规的学校也很难把所有课外时间纳入进行统一管理,这方面体制是不畅的。农村家长很欢迎课后延时服务,也很欢迎学校寄宿服务,但是问题也很多。正规教育体制的运行成本是高昂的,责任是重大的,学校及老师缺乏积极性。这时,以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托管服务就非常必要了。
仓葭冲村希望书屋周末活动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上,对黄冈庙村希望家园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农村孩子的暑期托管需求很旺盛。在互联网深入乡村背景下,农民家庭很难管理手机,他们希望能通过公共的组织力量,把孩子管起来,使其得到全面教育。从性质来看,希望家园供给的乡村教育本质上是新型的乡村社区性教育,是“共同缔造”促进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生动案例,有利于乡村教育扎根于乡村,有利于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大大拓展了教育的边界),它解决了农民家庭与正规学校解决不了的教育资源配置难题,是乡村教育的一场革命。
从三里畈镇黄冈庙村的项目实践来看,以希望家园为平台的社区教育有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0版和2.0版。以希望家园为平台,大学生志愿者下乡支教是社区教育的1.0版。根据团省委的数据,2018—2022年,湖北省累计建设“希望家园”项目点4942个,服务少年儿童19余万人。把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内部资源为主导,建立新型希望家园,形成常态化机制,这是社区教育2.0版。这种新型希望家园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何建立这种希望家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重要的。
一是社区性原则。希望家园要立足于本社区,孩子来自本地,志愿者也主要来自本地,活动场所也是本地的。其好处是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内部力量易被调动。乡村的“五老”尤其是老教师、乡村在职中小学教师、留守在村的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农民,都是潜在的志愿者。乡村闲置村委会办公场所、中小学、幼儿园等则是存量的场所,只需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希望家园,最大程度节约人力资源与建设资金。
二是公益性原则。希望家园的定位是公益性项目,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者”。希望家园的服务遵循需求原则而不是利润原则,最需要托管服务的村庄(比如偏远乡村、有较多在村过暑假的孩子)应该得到最多的支持。公益性项目的资源一开始是外部的,逐渐过渡到内外结合,以内部为主。公益性项目也并不反对村庄农民群众尤其是乡贤们的支持。这些支持用于改善托管服务条件、用于补贴志愿者交通食宿费用、用于奖励模范学生等。
三是简约性原则。简约的乡村建设才可持续,希望家园项目同样如此。从地方党委政府的角度,希望家园不能成为自上而下的、指标化的行政任务,也不需要层层考核。乡村希望家园的内部组织机制是简单的,也没有必要登记为正式性的教育类社会组织,它建立在农民家长对乡村希望家园项目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上,而不是基于正式制度。
(2023年10月7日晚22:31分,央视13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 用42分钟,讲述这个小山村的希望家园项目如何改变孩子们的暑假生活。
https://tv.cctv.cn/2023/10/07/VIDE7fZ0gBawfXiw43uNmrVv231007.shtml?spm=C53156045404.PEuoXLv6mPmE.0.0
《新闻调查》 20231007 黄冈庙村的暑假
来源 :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