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昭明
编辑| 昭明
西方人真的了解中国吗?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因为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80多年,仍有不少外国人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这不,早在晚清的时候,就有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半生的美国人,自诩对中国感情深厚,却转身就要求列强严惩中国……
此人名叫丁韪良,于1827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牧师家庭,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丁韪良便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当时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传教。
丁韪良看到晚清百姓生活遭受巨大的苦难,他也很不好受,不过他想得却不是实实在在地给百姓做好事,而是想让大家都信奉基督教,觉得这才是唯一的“治病良方”。
不过,那个时候,国家遭受侵略,很多百姓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外国人,当地百姓还是充满了鄙夷和厌恶。
丁韪良为了更好地接近民众,开始自学中国文化,不仅阅读了一些传统经典,甚至还亲自找当地百姓学起了地道的宁波方言。
在他的努力下,还真有不少百姓相信了他,而更让丁韪良感到开心的是,清朝上层也有人愿意助他一臂之力。
1862年,恭亲王奕创办京师同文馆,不久,丁韪良就来到了这里当教习,开始一边传教,一边宣传西方文化,企图改变当时国人的旧思想。
在此期间,他还亲自翻译了一本适合中国人的《万国公法》,这为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了解国外的法律以及为清政府学习基本的外交规则创造了条件。
他本人还经常到民间深入走访,逐渐了解了当时国人的精神状态,他本人是极其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主张的,在他看来,只有推行西式教育,让中国人都了解并接受基督教,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他,觉得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就自以为足够了解中国,只是事实证明维新救不了当时的中国。
而丁韪良很快就开始转变了对中国的态度。
原来,随着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导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大陆的权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清政府也逐渐沦为洋人的政府。
在这种背景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
在这场运动中,京师大学堂在战火中损坏,担任教习的丁韪良由此彻底对中国失去了信心,他反手就要求西方列强严惩中国。
当时他给出了几点建议:
1.让西方派遣官员组成一个委员会,进入军机处和各地方政府,对朝廷和督抚进行监督,以保障列强的在华利益。
2.扶植光绪,摆脱慈禧的控制,并对保守派的罪行予以清算、
3.废除中国的军事工业,并割让海南岛作为赔偿,保留一支随时可以干涉中国的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失去反击能力。
除了给出建议以外,他本人还在以实际行动对中国造成破坏。
义和团攻入北京城之时,逃到大使馆躲藏的丁韪良就仗着有西方列强的撑腰参与了对北京市民的劫掠,这是后来连他自己都承认了的:
“从周边的粮店装走几车粮食;从一座民房中拿走一条羊皮毯。”
当时,他声称这是因为在使馆区避难的教徒急需食物,还声明在运走粮食前曾呼喊店主出来记账,但显然无人应答。这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因为这些不能成为他肆意掠夺无辜百姓的借口。
可以看出,丁韪良名义上说是为了中国好,但本质上还是一个西方人的思维,还是以西方为中心企图进一步伤害中国。
事实证明,丁韪良尽管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他骨子里还是西方人的那一套,他根本就不了解中国。
不过,由于丁韪良的言论过于激进,加上他本人也是人微言轻,西方列强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而经过这件事后,晚清政府也意识到了丁韪良的包藏祸心,随即停止了对他的重用,他本人也获得了骂名。
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身为美国人的丁韪良还是可以逍遥法外,没有了在清政府的职务,他就和之前一样四处游历中国,继续到处传教,期间他还获得了美国总统的表彰。
更有甚者,在丁韪良87岁生日的时候,当时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了拉拢西方人,还给他送去了一副对联祝寿,并称其为“学海耆英”。
1916年丁韪良在北京病逝,在他的葬礼上竟然还覆盖着中美两国的旗帜,这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对于丁韪良在文化和外交领域取得的成绩,当然不可否认,但如果仅凭借这些就称他是一个“中国通”,说他足够了解中国,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丁韪良从始至终都没有跳出一个西方人的思维来深入了解中国,对于他在中国的表现,我们还是要辩证看待。
现在回到开头,还是那个问题,西方人真的了解中国吗?
我看未必,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凭借坚船利炮早早地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一个又一个被殖民、被压迫的国家和地区,直到现在,西方国家仍然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西方至上,他们骨子里的高傲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而只要这点高傲还存在,想让他们大范围地真正了解中国,无疑于难上加难。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更应该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更应该积极发展自身实力,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让西方人低下傲慢的头颅,平等地思考问题。
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