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抽血,不就是个小感冒吗,给我开了这么一大堆单子,这医院到底是治病还是赚检查费的!”看着手里的检查单,陈大爷情不自禁抱怨起来。
原来这几天气温骤降,再加上外面到处都是各种感染,陈大爷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下子更吃不消了,一连感冒了好多天都不见好。
陈大爷本来想着去医院开点药吃吃就行了,谁知道医生在询问完他的症状后,不仅没有马上开药反而开了一堆检查单给他,让他先检查完再看情况开药,这才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一进医院医生就开各种检查,尤其是抽血更是十分常见。对此不少人都有疑惑:为什么每次都要抽血?抽血到底有什么用?抽的血用不完怎么处理?该不会是拿去卖掉吧?
为什么一进医院就要抽血?
抽血其实是一种比较口语化的说法,严格意义上来说“抽血”应该叫做“血液检查”。
医学,尤其是西医,辩证主张的是询证,因此就需要客观且科学的依据为证据,然后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手段。
如果医生在接诊时仅仅通过初步问诊,是很难给出具体诊断的,再加上不少疾病的症状都很相似,因此很难确诊。
而血液在我们的身体里内循环,流经身体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个组织,它就好比一个能够四处游走的“监视器”,哪个部位一旦出现异常,就会经过血液传达出来。所以,这就是血液检查指标能够作为判断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病变的主要原因。
和B超、CT、核磁共振等相比,抽血往往更加便捷且实惠,所以临床上血液检查应用的比较多。
抽血可以发现哪些疾病?
①代谢疾病
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主要包含血液的一些基本指标,例如血脂、血糖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疾病。
②内分泌疾病
通过检查血液里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和肾上腺激素含量等,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有甲亢和甲减等内分泌疾病。
③感染性疾病
通常情况下血液里是没有细菌的,当身体出现感染时,细菌就会在血液里大量繁殖,这时患者会出现持续的高热和寒颤等症状,而通过抽血培养,就能培养出致病微生物。另外,很多传染性疾病也是可以通过血液检查发现的,比如常见的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
④血液系统疾病
很多血液系统疾病也是可以通过血液检查发现的,例如异常白细胞过高,常见于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下,常提示各种病理性贫血。
⑤脏器功能情况
通过血液的情况,同时也能判断我们的脏器的健康状况。例如血液中的转氨酶和胆红素含量,能够判断是否存在肝病隐患;心肌酶则可以明确是否有心梗;淀粉酶和脂肪酶则可以检查胰腺是否正常。
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血液检查还能用来筛查肿瘤标志物和癌胚抗原,对于癌症的防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什么上午抽过血了,下午又要抽?
有些人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上午已经抽过血了,然后下午又让抽血,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有部分项目需要检测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的波动。
就比如上面说到的能明确是否有心梗的心肌酶,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有时候确诊心梗,或者高度怀疑心梗,可能上午抽血检测的心肌酶是正常的,但也不能排除心梗,下午还要再次抽血来验证。道理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心肌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心梗24小时以内,心肌酶会有明显变化,因此就需要多次抽血来验证。
又比如我们常见的查血糖,不仅要在三餐空腹时抽血,还要在三餐餐后抽血。
因此,当我们遇到上午抽过血了,下午又抽血的情况,不要过于惊慌,在24小时内受病情影响较大的项目,都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抽出来的血,最后都去了哪里?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神秘,所以这些年关于这个问题也衍生出了很多版本,有些甚至很离谱,比如有人就说医生会将剩余的血按照血型分类好,然后储存下来,后面再卖给别的病人;还有人说,这个血会被拿去提炼血蛋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以上说法肯定都是不对的,就拿卖给别的病人为例,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因为按照《献血法》的规定,医院所用的血必须要是当地血站统一采集和调配使用的。
如果这个血私自拿给病人用,没有经过血站监测,就可能存在各种隐患,比如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事实上,抽出来的血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程序。
首先,按照检查项目的不同,血会被采集到相应的采血管中,送到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
然后送去检验科,放入相应的机器进行检测。等到检测结束后,这些血液样本一般会被暂时保存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后面的复查,不过保存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通常为1-15天。
等到保存到期后,就由专人统一收入到医疗垃圾袋中进行打包处理,最后由专门处理医疗垃圾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学业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很多传染性疾病都能通过血液传播,因此医院对于这一块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另外,血液能够反映出很多健康问题,因此当医生建议做相关检查时,尽量要配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