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在坪山,就有这样一支社工团队,他们就是在以心、以德、以价值观、以生命影响着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起自身的道德自律,让他们既温暖又有力量,尊重且感恩,并在潜移默化中,一代影响一代。他们,就是坪山区人民检察院精准帮教与保护社工服务项目团队。
1
相遇
2018年7月,深圳市点亮心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遣第一批司法社工驻点坪山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司法社工与涉案未成年人的故事亦得以展开。经过两年的工作沉淀,少年司法社工团队雏形初步形成,服务框架和内容大体完善。这个过程中,社工团队如同一颗树苗,在变幻多端的环境中一边向下汲取养分,一边等待时机蓬勃发展。经过不断的磕碰冲撞与人事变动,它终于迎来了四名技术精湛、细心呵护的“植树人”,也就是目前的四名社工团队成员。
最先来到团队的是负责人邓美金,她拥有丰富的儿童青少年服务经验,能够迅速地将事情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其次来到团队的是卢绮琪社工,她有着法学专业的优势,踏实耐心的特质永远给人一种安心、温暖的感觉;接着来到团队的是王国辉社工,她积极乐观,有着一双擅长发现美好的眼睛,工作中总是条理清晰,认真负责;最后来到团队的是王首捷社工,她拥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善于探索,有担当又充满朝气。团队虽然只有四名社工,但是每个人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协同共进,共同给司法社工服务这颗树苗松土、施肥、剪枝条,帮助它茁壮成长的同时,也在它的庇护下去实现团队及个人成长。
如果再把时光倒放至每一个团队成员入职前,也许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他们虽然还没有相遇,但始终具备朴素的社会责任感、社工职业的使命感,以及对未成年人毫无保留的关怀和爱……这些特质像点点星火,在时代的召唤下,让相似的他们相遇,让他们肩负起一个时代赋予的“重任”。
2
相知
在威严又严谨的司法办案环境中,司法社工的存在有时候会使得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更加猛烈,如何融合司法理念与社工理念,让理性与感性并存,这便需要团队成员、利益相关方、服务群体彼此之间相知。但相知的过程夹杂着磨合与包容,更是对社工团队成员专业能力的考验。记得有一个涉罪未成年人,家在遥远的东北,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其向社工表示没有钱购买车票,因此不打算按照司法机关规定的时间来报道。这个过程中,当社工只有理性思维时,会一味地督促其按时报道,而丝毫不考虑其感受及面临的窘境,且可能破坏双方建立的专业关系,不利于后续帮教辅导;当社工只有感性思维时,则往往会同理其遭遇,并试图直接帮助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例如申请经济救助)。但这样的助人方式可能会让涉罪未成年人滋生侥幸心理,感受不到法律的威严及强制性,也无形中减少了其应该承担的犯罪成本。如果社工能够平衡理性思维及感性思维,则既能够引导涉罪未成年人认识到这是自身必须配合的程序,也借此引导其认识到犯罪的后果及成本,同时可以积极协助找到其他方式解决车票问题。这个过程,既是社工对自身司法属性与社会福利提供者属性把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工与服务群体不断相知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这样两难的情境会经常出现,也就需要团队成员事事考虑周全。
相知的道路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服务对象或者将司法社工与办案人员混为一体,对他们充满警惕;或者由于社工服务不收费而担忧服务的质量及专业性;同时还存在利益相关方因对社工了解不充分,不知道能够提供哪些平台或机会给社工去开展相关工作等。但社工团队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在未检办有着一群专业的司法社工,他们能够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认知、行为矫正等方面的帮教工作,能够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支持、资源救助等方面的服务。而团队成员也在不断的质疑与肯定中更加坚定前行的目标,正如团队成员王首捷所言,司法社工四人就像组成了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团队,而遇到的涉罪未成年人和未成年被害人则是团队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虽然关关难过,但是关关得过,最终取一个“所有青少年拥有积极守法的健康人生,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真经。
3
成长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在团队开展服务时,成长的动力来自于团队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共同愿景、自我期待与自我要求,而服务过程中危机个案、疑难个案的出现、案件量的突增等压力则是成长的催化剂,让每位团队成员成长迅速。
一个个疑难个案
一年365天,社工被安排在一站式值班表上的每一天,充实又忙碌。团队成员见过凌晨三点的深圳,一轮圆月挂在湛蓝的天幕,充满诗意;也穿梭过深圳的大街小巷里,坐在一块发烫的砖头上,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风,与服务对象谈笑风生。虽然工作的诗意总是能随口分享,但难以启齿的是那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序幕,可能是早晨起床时,服务对象发来的一张有着割腕痕迹的照片;也可能是半夜时分,孩子拿着刀威胁父母要钱赌博
依然记得在某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王国辉社工结束了这一年的工作,怀着愉快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高铁。但途中她突然翻到正在跟进的一名涉罪未成年人阿奇的朋友圈,阿奇在朋友圈中透露了自杀想法并交代了后事。
从朋友圈中片面的信息内容可以推测,阿奇因为春节回家与家人发生争吵,并由此滋生了生无可恋的想法。王社工心急如焚,害怕事态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她先后尝试联系了阿奇本人及其父母,但拨打阿奇的手机号时提示已经关机,给阿奇发微信消息也一直不回复;阿奇的父母则始终坚持阿奇在赌气、不可能自杀,甚至对
社工的劝导都感到不耐烦。办公室其他团队成员知晓后,立刻兵分三路开始行动。一方从现有档案资料中搜集更多有用的线索;一方直接与阿奇父母保持联系沟通,协助其父母认识到青少年冲动型自杀的特点,争取父母这边的支持;
一方则积极与检察官沟通,并在检察官的指导下联系上阿奇老家所在地的民警,充分沟通后,当地民警立刻展开搜索。值得庆幸的是,阿奇父母在社工的耐心引导下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安排了与阿奇关系较好的堂哥一块找人。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在除夕当天,在一座偏僻的山上找到了阿奇,此时正当辞旧迎新,万家灯火阖家团圆。
办公室的秘密
在检察院某栋办公大楼三楼拐角的社工办公室,只要你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在某个时段,那扇大门会突然被关上,随即里面会隐隐传来一阵阵唏嘘声、争吵声、嬉笑声……一阵沉默后,那扇门又被沉重地推开。在司法社工办公室有着许多关于服务对象深藏的秘密,也承载着社工介入一个个真实案件后的负面情绪。在短暂关门的时间,团队成员相互倾诉、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彼此化身为其他同事的“知心姐姐”,一起呵斥侵害行为,一起为未成年人的进步喝彩,一起为服务介入方向集思广益。
天使和恶魔
浅层的情绪能够依靠他人的支持得以缓解,但长期的内核稳定以及服务的深度,则往往需要社工个人对自我的正确审视及意识的觉醒,卢绮琪社工对此深有感触。她曾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作了《唤起天使与魔鬼》主题的演讲。有一个涉嫌盗窃罪的涉罪未成年人名叫小武,这个个案的再犯风险很高,卢社工过往失败的经验让她暗自打起了退堂鼓,但脑海里的“天使”驱使她要迎难而上。
在开展社会调查时,卢社工了解到小武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由父亲监护,但父子之间关系冲突到一度难以调和。小武一直记恨父亲曾对他使用暴力、强行给他剃头、甚至为了防止他出去惹事用铁链锁住他的行为,因此为了“报复”父亲而做出了很多不可挽回的犯罪事实。卢社工脑海里的“天使”在告诉她要相信小武能够变好,
要尽力去帮助这个家庭。但帮教之路是充满艰辛的,最艰难的时候,卢社工脑海里的“恶魔”在呼唤其快快逃跑。“天使”与“恶魔”就这样一直僵持着,在小武表现不好时,“天使”会出来说“要看到他的改变,给他时间”,但“恶魔”也会冒出来不断说“小武就是死性不改的,快放弃吧”。
有一次小武又闯了祸,卢社工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责备了他,小武只是假笑与沉默,正是这假笑与沉默让卢社工突然认识到,小武不断地被投诉、社工不断地在纠错,循环往复,已经让小武慢慢选择了隔离外界……这样的方式在唤起小武的恶魔。这个经历也让卢社工对自身进行深度审视与反思,她发现,社工是具有唤起服务对象“恶魔”和“天使”的能力,稍不留意就容易让“恶魔”占据上风,想要让服务对象发生正向改变,社工不仅要坚定脑海里的“天使”,同时还需要具备唤起服务对象“天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