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去哪里寻找徽州

去哪里寻找徽州

198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徽州被掐头去尾,分属两省三市,从此在行政区划上再无徽州,它变成了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今天如果再搜索徽州可能看到的只是黄山市下辖的徽州古城。

但是承载了太多时间和故事的徽州并没有因此消失,单单是白墙黛瓦马头墙,青石板路油纸伞就足以构筑中国人血脉里朦胧旖旎的江南梦。她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和精神归属。

何为徽?

山中有双人,水中有人文,是为徽。

是构筑江南水乡的徽派建筑的徽。

是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徽。

是盛极一时的徽商的徽。

……

去哪里寻找徽州

或许是这幅烟笼寒水的景色和曾经鼎盛的商帮带来的印象太过缱绻和繁荣,徽州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很轻盈。

地处三省交界处,山多林密,川谷崎岖,北部有如雷贯耳的黄山阻隔,南部群山横贯,南北方侵袭的水汽都被山脉阻挡在外,形成了烟雾缭绕的云海,积蓄的轻烟和高山把古徽州团团包围。且因逃离中原战火而南迁的人们找到了这方净土,更把这片土地耕耘成了世外桃源。

去哪里寻找徽州

说来也有些无奈,因为山多地少,可供人利用居住的空间有限,所以诞生于广袤平原的传统中原建筑已不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北方移民和当地土著的结合下创造了著名的徽派建筑。

庭院面积小,设有层楼向空中拓展空间,院落之间的距离窄,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因此形成了狭长的“天井”。又因为气候潮湿所以用白垩粉涂墙吸走水汽,白墙黛瓦由此形成。

去哪里寻找徽州

走在古城里,抚摸着被雨水和岁月侵蚀的砖墙,好像时间都有了形状,一切都真实可感。我才意识到,这些建筑其实是先扎根生活,然后才入诗入画。它们远不止浪漫想象中的那般虚浮沉静,里面承载着对生活的务实和热辣滚烫。

徽州给人的感觉很儒雅,但还有很下里巴人的一面,比如他们形容自己菜色是:“轻度腐败,严重好色。”意即喜欢霉制腌制品,重盐,色浓。毛豆腐、臭鳜鱼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气候潮湿,储藏方式又有限,食物容易发霉变质,但在物质资源并不丰富的古代,粮食又怎可轻易放弃。所以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我们开拓了对食物的认知,丰富了对味蕾的想象。

去哪里寻找徽州

随着人口迁移,食物也被徽州人带向天南海北,让各地人都能见识并爱上徽菜,成为八大菜系之一。且徽州多商贾,常年在外行走,食物也成为可以被带走的乡愁。

对于外地人来说,古徽州可以作为精神故乡,在被现实生活磋磨到疲惫时用来聊以慰藉。可是在一开始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并没有给徽州人带来如江浙那般的繁荣富庶。本地人还会自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苦。

不能通过有限的土地自给自足,唯有将一些自然或手工产出贩运外地才能谋出一条生路,这是一群注定了血里有风,天生就要四处漂泊的人。了解这一切后不知道外地人还会坚定理想吗,或是叶公好龙,望而生畏呢?

去哪里寻找徽州

漫步在徽州古城里的渔梁街,这条当年徽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上,好像与运着文房四宝、茶叶和盐的商人擦肩而过,脚步声车马声不绝于耳。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出了个“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鼎盛时代。现在还保留着徽商大宅院这一古建筑群,当年他们发迹内外,衣锦还乡的荣光仍骄傲地矗立着。

从古至今,人们对商人的印象大体都是重利奸猾的,但是徽州作为朱熹的祖籍地,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颇深,崇尚教育,鼓励读书。即使是不应试的商人也秉持忠孝仁义的观念,贾而好儒,造福乡里,在商界叱咤了四百余年,赢得了儒商的美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得不错,这样的行事风格和眼前这雅致讲究的建筑是圆融统一的。

徽商在百余年的风云变幻中兴起又衰落,往事不可追。不过好在还有一些物品留了下来,比如徽墨、歙砚、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坐在黄山脚下看到崇山峻岭倒影在一片澄澈的碧波里,总有种百炼钢化绕指柔的安宁。

生活是什么,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而已。这些问题是具体的细碎的,很难有浪漫可言,所以我们常说它是眼前的苟且。这片美丽但不算富饶的土地曾经带给徽州人不小的困扰,而他们却能在解决这些事关生存和生活的具体问题上,投入最大限度的智慧和热情,当一群人都这么认真地活着时,在时间的催化下竟为我们活出了诗情画意,成为无数人愿意为之奔赴的诗与远方。

所以去哪里寻找徽州呢,先来一趟徽州古城,然后带走一种生活态度。

本文所有照片来源于摄图网/现场实拍

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