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锷波,现为枫桥派出所民警
专职负责调解工作
2006年参加工作
从警18年间
由他参与的调解案件有近3000起
是所里参与调解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民警
先后被评为
“最美诸暨人”
“十佳优秀社区民警”
5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公务员
01跟着“师傅”学调解早在2009年,一颗“调解”的种子就在朱锷波心中种下。那年,枫桥派出所将网格警务的触角伸到村里,朱锷波等14名社区民警被分派到14个重点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期间,枫桥镇钟山村骆某和宣某因老屋翻修发生纠纷,经过朱锷波多次协调劝说,双方握手言和。
那是朱锷波第一次感受到调解的力量,“我深刻感受到做一名‘和事佬’的意义和责任。邻里之间的琐碎事看似不起眼,但却有可能演化为恶性事件,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决定事件的走向。“朱锷波感慨。”此后,朱锷波一头扎进了社区工作,师从“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杨光照。
没有心怀对老百姓的热爱是干不好调解的。跟随老杨学习调解技巧期间,他看到了老杨对待群众工作的热情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让他动容的是,老杨永远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己所能去帮助解决。在处理矛盾纠纷中,经常会用到老杨教的调解技巧。” 朱锷波说,在老杨的身上,他真切体会到“四千精神”和“四心素质”,看到了老杨对待群众工作的热情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让他动容的是,老杨永远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亲人的事,尽己所能去帮助解决。
02端好“公平”这碗水“公平是调解的底线”,这句常常挂在师傅老杨口中的话成为了朱锷波的调解准则。“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要时刻把握好公平原则,确保每一件案子都公平公正,才能维护好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任感。”朱锷波认为,做调解工作就要端好“公平”这碗水,他时刻把这条原则作为工作准则。
枫桥镇楼家村有一对何姓亲兄弟,20年前,分家时分在了同一个院子,有着同一个大门,这个院子很不规则,拐拐绕绕。那个时候两家关系还是不错的,因为一口井,矛盾纠纷开始了。这口井是哥哥家挖掘的,并在井边上砌了一个洗手台,靠近弟弟家屋门。哥哥家在洗手台经常洗菜洗肉,致使周边脏乱且有异味。弟弟家每每都会说两句,慢慢开始吵起来,吵多了就打架,矛盾越积越深。一次,弟弟家在院子里放了鞭炮。第二天早上,哥哥家将鞭炮灰扫到弟弟家门口。这次矛盾彻底激化,两家大打出手,有人还进了医院。派出所接手了这起案子。朱锷波联合村干部、调解志愿者等社会力量5次登门调解,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将庭院分开,各自开门。但涉及水井及洗手台的分配时,两家再次争执起来。“没办法,我们就从他们的后辈入手,多次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帮助做各自长辈的工作。”朱锷波说,因为水井在弟弟家一边,就划给了弟弟家,我们几次都在现场看着划分,怕再起冲突。
每每谈起这起矛盾纠纷,朱锷波总是充满了自豪:“这是我调解矛盾最长的一次,历时13个月,来回谈了100多次,现场勘查8次,千方百计、千辛万苦解决了这起20多年的纠纷。”
03调解也要“往前走”时代在变,矛盾的类型也在变化,调解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朱锷波在工作中善于发现矛盾的“苗头”,逐渐提炼出一套“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跟进”的矛盾全生命周期调解法。在一次走访交谈中,他从一名村干部那得知有两户人家,对一口老坟的归属有一些争议,但两家并未产生矛盾。“坟墓的问题可大可小,必须要重视,没准会引发大矛盾。”朱锷波当即跟村干部说。随后朱锷波与村两委积极联动调查,找到了30多年前负责抬棺的村民,由该村民指认这口老坟的归属权,将矛盾扼杀在了萌芽。
如今,朱锷波成为了一名专职调解员,同时在枫桥镇社会治理中心联合调解中心挂职,“调解的矛盾纠纷需要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跟进督促,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朱锷波说,加入社会治理中心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要充分利用警调衔接、多调融合的调解机制,专门人做专业事,家庭、劳资、邻里等纠纷分别和专门的社会组织联动调解,这样能更好地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化解纠纷。自入驻枫桥镇社会治理中心以来,朱锷波协同老杨调解团队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致力于把调解工作做强、做好、做精,实现纠纷当事人“进得来、出得去、接得了、调得好”,充分发挥“老杨调解中心”的品牌效能,努力提升品牌声誉。“部分群众通过新闻认识‘老杨调解中心’,然后来找我们帮忙。”朱锷波说,曾有个邻近城市的群众专门坐高铁过来寻求帮忙。因为跨区域,他和老杨细心解释、引导,建议当地解决,并且写信给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懈努力下,很快,那户人家的地皮手续批下来了,新房子也建起来了。
用朱锷波的话说,人民群众无小事,只有具备更强的信服力,才能给大家足够的信赖感、安全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积累,才能在未来让更多群众把他当成像“老杨”一样的亲人。
编辑:寿嘉欢
审核:王雨
供稿:枫桥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