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四月的上海,阳光和阴雨连绵不断。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里,黄洋突然感到浑身乏力,他瘫坐在寝室的椅子上,不住干呕起来。

林森浩见状赶忙扶他前往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但很快就有了危及生命的严重迹象。

要回溯到两周前的某个夜晚,当时林森浩作为实习生在复旦附属医院工作,他悄悄取走了一管剧毒物质——二甲基亚硝胺。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之前在实验中,他观察到只需给予小白鼠少量这种物质,便能导致它们迅速肝肾衰竭而亡。林森浩对此毒性了如指掌,却对人体伤害的后果浑然无知。

就在那个阴郁的夜里,林森浩将装有剧毒的小瓶拿回了寝室,他小心翼翼地将全部毒液均注入了宿舍的公用饮水机。

第二天清晨,一无所知的黄洋如常从水壶里灌下了一大口凉白开水,这杯看似清澈的液体,却在那一刻开始了它的噬骨蚀肉之路。

几日之后,黄洋陷入了呕吐、流鼻血的困境之中。面对舍友的突然症状,林森浩却佯装镇定,安慰他只是普通感冒而已,并没有多加理睬。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实际上,在林森浩的扭曲想象里,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划的"恶作剧"的一部分。

林森浩和黄洋虽然都出身于寒门农家,但二人的个性和价值观却判若云泥。林森浩自小就勤奋好学、勤俭持家,而黄洋则热爱社交、生活奢侈。

出生于广东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的林森浩,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他牢记"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箴言,自小学起就是学校的佼佼者,凭借惊人的780高分成绩最终考入了中山大学。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在校期间,林森浩更是勤奋刻苦,不仅拿到全额奖学金,还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最终以优异成绩获得保送至复旦大学读研的资格。

相比之下,黄洋的人生轨迹则更为曲折。黄洋从小就怀抱着对北大金融系的梦想,可惜最后只考了590分,无缘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不过由于后来考分提高到690分,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进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就读复旦期间,两人被安排住进了同一间寝室。在这种微妙的环境下,林森浩和黄洋之间的矛盾开始渐渐累积。黄洋常常嘲笑林森浩出身贫寒,只能节衣缩食,称他是个"穷鬼"、"抠门鬼"。

相比之下,黄洋靠着奖学金不仅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还常常奢侈挥霍,旅游度假,活得痛快自在。他嘲笑认为林森浩"唯有努力才能养家",林森浩虽乐于助人但在黄洋眼里不过是"取悦他人"。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这种嘲笑调侃一开始或许无心,但在林森浩内心却像一根根尖锐的钢针,扎得他遍体鳞伤。可林森浩内敛寡言,无法回击,只能将所有怨气深深埋藏心底。

黄洋的突然离世无疑让其双亲震惊且悲痛万分。眼见心爱的孩子就这样离去,他们迅速向复旦大学及上海警方报了案,希望能够还黄洋一个公道。

接到报案后,警方和医生对黄洋生前所服食的各种物品进行了彻底检测,包括宿舍的饮用水、日常用品以及零食样本,但结果却一无所获,令人费解。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就在所有人将望都绝的时候,有人提供了一条重大线索:在黄洋中毒的前一天夜里,有人目击到林森浩正在清理寝室的饮水桶!警方获知这个情报后,立刻展开了针对性的调查。

果不其然,经过化验,他们在桶底终于检测出了少量二甲基亚硝胺的残留物质。这种剧毒物质的确切用途,警方并不陌生。

面对铁证如山的指控,林森浩并没有狡辩,而是把整个作案经过平实地说了出来。原来在广州实习期间,林森浩就对这种毒药的杀伤力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在实验室做过几次测试,尽管当时给予的小白鼠大多存活了下来。

但对于人体的影响,林森浩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才在宿舍的饮水机投毒,置同窗黄洋于死地。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被告林森浩,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绝刑立即执行!"

这是法院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终判决。当庄严的宣判声响彻法庭的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

"被告林森浩行为存在预谋,手段属于卑劣,动机则是由于一时兴起的愚蠢'恶作剧';而死者黄洋年纪尚轻,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却被如此粗暴地夺去了生命。综上所述,本案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法官缓缓宣读着量刑理由,每一个字眼都砸在黄洋父母的心头,让他们痛苦万分,泪如雨下。相比之下,林森浩则面无表情,他早已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好觉悟,知道死刑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这封热情洋溢、催人泪下的请愿信中是这样写道的:"林森浩虽然一时冲动,做出了令人痛心的过错,但平日里他为人正直善良,勤奋向上。他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更是慷慨解囊,捐出全部800元生活费,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足见其本质并非罪犯。

我们衷心希望,法院能够网开一面,给予这个年轻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简简单单的一封信,却写尽了177名师生对林森浩的同情、期望和支持。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林森浩确实有着值得赞赏的品德,但一次失控的冲动却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然而,即便是犯下这样重大的过错,他也不应遭受如此严厉的死刑判决,至少应当给予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可惜,法院并未因177名师生的请愿而改变对林森浩的判决。在2015年12月这个阴冷潮湿的日子里,年仅29岁的林森浩就这样英年早逝,生命之火就这样熄灭在狭小阴暗的囚室之中。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林森浩始终没能获得法院的宽恕和原谅。即便在临刑前,他也再三诚挚表达,希望能以自身的生命来赎罪,慰藉死者家属的伤痛。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但命运却是如此残酷,最终只留下他永生的遗憾和勿徨。

事实上,林森浩并非从未想过投案自首、挽救黄洋一命。在黄洋住院的整整14天里,只要他暴露出毒品的名称,医生就能对症下药,也许还来得及挽救黄洋年轻的生命。

然而,林森浩始终没有这样做,直到一切彻底失去挽回的余地。

是的,林森浩对杀害同窗好友的罪行并非完全无知无觉。在黄洋病危的种种征兆显露之时,他内心多少也产生了一些罪疚和懊悔。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但转瞬即逝的怜悯之心,很快就被林林总总的借口所掩盖 - 或许只是一场"恶作剧"呢?或许医生们会治愈他?而当最终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不可挽回。

黄洋离世的噩耗无疑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林森浩的心上,他知道自己难逃一个凶杀犯的结局。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一念之差,竟要以生命来偿付这个代价。

古人云:"口无择言,唇亡齿寒"。一句恶言,足以伤人肺腑。林森浩与黄洋之间的这起惨剧,正是由于黄洋无心的嘲讽与挖苦,积攒了林森浩太多怨气的缘故。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这段不平等的友谊,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便身处同一所名校,贫富悬殊的差距依旧存在。

贫穷固然不是什么耻辱,林森浩用自己勤奋好学、勤俭持家的品德赢得了诸多师长的赞许。正因如此,177位老师才会齐心维护他,认为他虽然错了,但仍值得宽恕。

反观黄洋,虽家境优渥生活奢侈,但他对林森浩的讥嘲之语无疑暴露出一颗世故和虚荣的内心。

生命短暂而宝贵,曾经的挚交好友,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语而反目成仇。复旦校园这起罕见的命案,正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记当头棒喝。

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被判处死刑,不料177名师生求情

我们应该用更宽阔、更博大的胸怀,欣赏每个人的独特之美,用善意和理解化解矛盾,而不是伤害性的语言去挑衅嘲弄他人。

文字所表达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人信心和希望,也可能让人受尽伤害和诽谤。林森浩酿成大错,固然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语伤人,祸从口出。我们都应该从这起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以更包容、更宽阔的心胸与眼光看待彼此的差异,用谅解和善意化解矛盾,而不是用伤害性语言火上浇油。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互相关爱、互相理解,我们的社会也才能真正达到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