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邻里情深 双向奔赴

邻里情深 双向奔赴
邻里情深 双向奔赴
邻里情深 双向奔赴

▲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庆祝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文化体验活动现场 林仁荣 摄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日前,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庆祝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文化体验活动中,泰国留学生珍珠和大家一起唱起了中文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她说:“中文的韵律和节奏让我陶醉其中,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门美丽的语言。”活动当天,来自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与广西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欢聚一堂,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截至2023年底,在广西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超过1万人。随着“一带一路”和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的学生将广西作为他们留学首选目的地。来自越南的郑月兰便是其中之一,她从越南河内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来到广西留学深造。“我在南宁求学、结婚、生子,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郑月兰如今在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任教。

除了教学以外,郑月兰还参与汉越翻译和译著审读工作。2017年至今,郑月兰参与中国外文局《中国关键词》系列丛书中的《“一带一路”篇》《精准脱贫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辑》等汉越对照版本的翻译工作。在翻译中国著作的过程中,郑月兰意识到,中国和越南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许多治国理政的理念值得越南学习、借鉴。同时,她也希望能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中越两国民众增进了解、增进友谊。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西不断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着力打造“留学广西”品牌,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为目标,不断改善留学生的教学、生活条件,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互鉴促进了民心相通,为‘留学广西’品牌建设提供助力。”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微电影大赛……2012年以来,广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持续开展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推动中国与东盟友好往来,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和真挚友谊。

在过去的18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东盟双方相继签署了《南宁宣言》《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并发出了《东亚图书馆南宁倡议》和国际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联合申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编印了《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中国—东盟国际艺术节名录》等,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

今年3月以来,桂林旅游学院紧锣密鼓地筹备参展“第15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简称“红铜鼓”),桂林旅游学院副校长陈炜说,在“红铜鼓”展示创新成果不仅能提升学校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品牌建设和学科发展。两年一届的“红铜鼓”是广西艺术教育领域的原创品牌,拥有28载的丰富积累。创办以来,该活动得到了东盟国家和中国各艺术院校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已经成为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品牌。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表示,经过多年的举办,“红铜鼓”的参赛参展范围逐年扩大,是具有区域特点、民族特色和合作成果的国际人文交流平台。

邻里情深,双向奔赴。在南宁街头,越南、泰国、印尼餐厅比比皆是。在各大公司、市场、旅行社和高校,来自东盟的留学生、商人、学者和游客利用自己的专长、资源和经历,在多个领域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互鉴、携手发展的新桥梁。

“从官方到民间,广西与东盟在教育、演艺、文化产业、旅游、广播电视媒体等人文领域交流密切,为促进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表示,如今,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已拓展到多个领域。这些可持续、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正推动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领域合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宾阳

来源:中国文化报

邻里情深 双向奔赴
邻里情深 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