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作者:猫南北

唐高宗李治临终前,选择让才人武氏继位,引发了后世诸多争议。武氏虽是寻常女流,却具非凡智谋,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称武则天。这位女皇虽手腕了得,却也困于选定继承人一事。究竟她如何解开这个难题?又为何在临终前立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才恍然大悟武则天的高明之处。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一、武则天登基之路崎岖多舛

谈及武则天的一生,着实跌宕起伏,让人叹为观止。她原是李渊李世民时期的一名宫女,姓武名媄,年纪尚小就入宫为李世民侍候。凭借出众的才学和绝美的容貌,武媄很快就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被封为才人,成为李世民的心腹知己。

可谓是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李世民驾崩后,武媄本应该退出宫廷,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但她却不甘于此,立志要在宫中大展拳脚。于是她利用当年与李治私通的机会,几经波折来到感业寺寻访李治,两人借着举行超度法会的名义重拾旧情。

这一举动惹怒了李治的皇后王氏,王氏下令将武媄软禁宫中,却没想到这个决定无意中为武媄开启了重返宫廷的大门。武媄先是巧助王氏打击宠妃萧淑妃,进一步获得了王氏的信任,随后又鼓动王氏废黜太子李重耶,将李治推上皇储之位。一旦李治继位,王氏无疑将成为新朝的皇后。武媄显然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果不其然,李治于公元676年登基为帝,王氏成为武则天,武媄也顺势官拜太妃。然而,武媄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她趁王氏年老多疾之际,开始暗中集结力量,意图取而代之。经过七八年的周密布局,武则天终于在公元690年发动政变,廷杖王氏,自立为帝,史称"武周"朝。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这一过程可谓是艰难曲折,充满了阴谋诡计和无情的权谋角逐,但武则天最终还是凭借着她过人的智慧和决心,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开国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寻常女子的非凡胆略和气魄。

二、选定继承人陷两难境地

武则天执政初期,其势力尚不稳固,朝野上下对她仍存戒心,她亟需确定一位可靠的继承人,以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然而,这个选择困扰了武则天许久。

她起初打算册封外甥武三思为储君。武三思乃是她同父异母的侄儿,既有血缘关系,又姓武,似乎是最为恰当之选。但武则天深知,一旦外甥继位,必将禁锢武家血脉,日后无法祭祀先祖,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于是武则天转而考虑由自己的儿子继位。长子李显聪明能干、阅历丰富,似乎是最佳人选。次子李旦虽然年纪尚小,但温顺懂事,亦不失为一个选择。可是武则天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让谁继位,都难免要还朝李唐王朝,届时她武氏一门就会为李氏所取代,失去根基。

在这两难境地中,武则天反复权衡长短,进退维谷。她能否找到两全其美的出路,实在是个让人喟叹的棘手难题。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立下奇特遗嘱有深意

面对继承人难题,武则天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在临终前留下了一份极为特殊的遗嘱,彰显了她的超绝智慧。

在这份遗嘱中,武则天首先表示要原谅曾与她有过严重矛盾的人们,包括前任皇后王氏、宠妃萧淑妃,以及当年反对她的大臣褚遂良、韩瑗等人的子孙后代。这无疑让朝野大开眼界。

武则天当年为了夺取权力,对这些人做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将王氏和萧淑妃关进瓮中活活烂死,又羞辱他们的亲属等等。如今她却主动选择宽恕,用仁慈的态度化解了太多仇怨。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更令人诧异的是,武则天在遗嘱中亲口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预示着她将重新回归李治的皇后身份,而不再自居为帝。对一位曾执掌朝政数十载、享誉全国的女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决然和放下。

这份遗嘱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武则天主动认错,决心弥补过往的罪过;二是她有意淡化皇帝的身份,为子嗣继承皇权扫清障碍。从这份遗嘱中,可见武则天在生命将终时的豁达和睿智。她既没有固步自封,又考虑到了大局和家族利益,真可谓精明绝伦。

四、醒世遗嘱另有高谋

武则天立下的遗嘱,除了原谅旧冤和放下帝号外,还包含了一些看似寻常但实则用心良苦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她对家族长远发展的深远考量。

在遗嘱中,武则天特意嘱咐:"武家子孙,世世永远称武氏。"这一条款表面上是要求子孙后代永远沿袭武氏家族的姓氏,但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武则天是在为自己打下根基,确保武家香火万代不绝。

她心系武家根基,殷切希望武姓能在历史长河中永续流传。这样一来,无论登基皇帝是儿子还是外甥,武家都不会被他人的姓氏所取代。可见武则天对家族的前景早有先见之明和深谋远虑。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除了维护家族根基,武则天的遗嘱中还着重强调了"天下当清明"这一点。她希望在她离世后,朝野应该团结一心,免除内乱阴霾的笼罩。

武则天深知,如果继承人问题无法很好地解决,极有可能导致朝野阵线重新对垒,甚至酿成大乱。为了避免重蹈她当年夺权时的覆辙,她不得不在遗嘱中明确表态,敦促这一愿景得以实现。

可见,武则天在生命将尽之际,仍然怀抱着一番家国天下的远大志向,殷切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她的遗嘱中包罗万象,着实令人震撼。

五、李显善终护母遗志

面对武则天遗嘱中的种种嘱托,其长子李显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决断力,圆满实现了母亲的遗愿。

武则天驾崩后,很多大臣都主张将她下葬于茔陵,而非皇陵乾陵。他们认为武则天只是个女子,怎能与帝王平起平坐,合葬乾陵有失体统。然而李显坚持要尊重母亲遗嘱,将她与父亲李治合葬乾陵。

为此他不惜严词斥责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并做出了严正的军事部署,最终逼迫大臣们就范。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李显对母亲遗嘱的无上崇敬,也体现了他对家族荣誉的珍视。

武则天留下奇特遗嘱,看了李显的决定后,才知道武则天真高明

在继承人问题上,李显更是英明神武。他首先恭请武则天的外甥武三思为储君,以此安抚朝野人心,消除对武家继位的疑虑。几个月后,他又主动让位于武三思,自己退居太子之位。

这一系列精心安排,极大程度上化解了朝野对武家王朝的种种猜忌和不满。李显此番高超的政治手腕,不啻是对母亲遗嘱的最好诠释。他在尊重母亲意愿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了武家在朝野间的声誉和统治基础。

综观李显的一系列作为,他贯彻了武则天遗嘱的精神实质,无愧于一代英明太子的称号。正是有了他的英勇卓绝,武则天的遗愿才得以实现,武家王朝的根基才得以长久巩固。可见武则天在立下遗嘱时,早已看穿了李显的非凡气度,认定他是贯彻母训、承家业的不二人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