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庄子:一个人最大的聪明,是接纳别人的“无知”

作者:布衣粗食

纷纷扰扰的世界,人很多。

有人聪明绝顶,有人耍小聪明,有人大智若愚,还有人一窍不通。

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想要变得聪明,就应该从生活中,找到智慧。

《庄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其意思有些绕口,大概是说,“庸”就是“用”,“用”里含着“无用”,理解了“用”和“不用”的关系,就接近“道”了。

一般的人,希望做什么,都是有用的。却不知道,自己只是看到一个面,忽视了另一个面——无用方为大用。

以此类推,我们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说的,想的,是有用的,然后习惯性去否定别人。

反过来理解,一个人最大的聪明,是接纳别人的“无知”。

庄子:一个人最大的聪明,是接纳别人的“无知”

01

“别人无知”, 其实是你知道太少而已。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评价庄子:“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为什么他对庄子评价如此之高呢?其根本原因,是苏轼犯过认知上的错误,太自以为是了。然后,他通过别人,发现自己在“无知”的人,茅塞顿开。

“三言两拍”里,有一个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苏轼前去拜访。

宰相府前,门庭若市,苏轼不愿意排队,就通过一个熟悉的奴仆徐伦,走小门到了王安石的书房。

书桌上,有王安石还未写完的诗词《咏菊》——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到诗句,苏轼就笑了。因为菊花凋落,不会漫天飞舞,而是慢慢萎缩,腐朽。诗句里的描述,和事实不符合。

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苏轼在书桌上,帮王安石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过了一段时间,苏轼被贬黄州,居住在定惠院。

秋天,定惠院里的菊花开了,又谢了。风吹过,菊花漫天飞舞。苏轼惊呆了,原来菊花有多种,真的有一种菊花,花瓣会飞舞。

这个世上,有无数的事情,无数的风景,无数的智慧,你是不可能都明白。就算你才高八斗,也还有两斗,在别人那里。

你以为别人无知,那是你自己知道太少,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最好是,虚心求教,把身边人都当成老师。

庄子:一个人最大的聪明,是接纳别人的“无知”

02

“别人无知”,其实是不被你认可而已。

《庄子》有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你是你,不是“他”,因此,你无法彻底理解“他”。

古时候的某一天,昭文在弹琴,音乐声非常优美;师旷在打节拍,非常精准;惠子在辩论,非常精彩,但是他们三个人,谁都不服谁,因此都疲惫不堪。

战国时的某一天,庄子和惠子去濠水看风景。

忽然有一条鱼游过来,庄子说:“鱼,很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

两个人争吵不休,连风景都无暇去看了。

我们都以为,自己有很强的共情力,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说的话,都是为了对方好,都在帮助对方。却不知道,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一厢情愿的。

人与人的悲欢,不可能百分百一样,共情力是有局限的。

父母给子女找工作,子女很讨厌这样的工作。父母愤怒了:“我都是为了你好。”子女崩溃了:“为何遇到这样的父母?”

上司安排你做轻松的事情,你却觉得这件事好难,认为上司在刁难你。上司很难受:“为什么你不领情?”

朋友请你喝酒,你却端起酒杯,战战兢兢,骨子里是厌恶酒精的。朋友难过:“我那么诚心请你喝酒,居然让你不高兴,还做什么朋友?”

是的,你是你,不是“彼”。还是各自安好吧,不要交集太深了。学会尊重,或许是最好的安排。

庄子:一个人最大的聪明,是接纳别人的“无知”

03

“别人无知”,其实是别人认知的开始而已。

父母老了,总是觉得子女不够爱自己,反哺不够。

事实上,子女爱父母,这是令人感动的,只是父母不知道而已。

打一个比方。

子女在一两岁的时候,父母故意把子女放在路上,说:“我不要你了。”

孩子会大声哭泣,父母跑,孩子在后面跟着跑。

爱父母,这是孩子的天性。可是这样的天性,被父母一点一点磨灭了,并没有培养起来。

一些看起来很无知的人,其实是很“天真”的,或者说是天性得到了释放。

聪明的父母,会很早就放手子女。这样做,子女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从而认为父母通情达理,更加爱自己的父母。

允许别人无知,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过程。也就是说,你作为旁观者,看着对方慢慢成熟,变得聪明。

三国时的吕蒙,留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就说明了一点,要容许别人无知,那是进步的起点。

庄子:一个人最大的聪明,是接纳别人的“无知”

04

诗曰:“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遇到无知的人,你根本就不要烦恼,也不要反驳,而是笑着面对。

常常反思自己,知道了什么,又不知道什么。从社交中,找到别人的“无知”,那正是自己值得学习的东西。

是非对错,往往是一面之词,若在你这里,变成了“不对不错”,那就开悟了。

世界是广袤的,你我只是偏安一隅,知道的东西,如灰尘一样微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