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曲艺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昆曲到京剧,从皮影戏到花鼓戏,曲艺的形式丰富多彩,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在明代,一种独具特色的通俗曲艺艺术——明代小曲,在当时也是家喻户晓,风靡一时。所谓"小曲",其实并非指曲艺规模的大小,而是指其曲调形式较为简单。它们往往源于民间歌曲小调,被称作"俗曲"、"俚曲"、"市井小令"等等。那么,这种深受当时市民阶层追捧的曲艺形式,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要说明代小曲之所以能如此普及,其根本原因还得追溯到当时的社会环境。那时的明朝,资本主义已开始萌芽,手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工业的繁荣,商业和城市也渐入鼎盛时期,像北京、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密集,生机勃勃。手工业的兴旺带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意识也与日俱增。这些都为明代小曲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沃土。
小曲之所以受欢迎,还在于它内容之丰富。你想谈情说爱?有的是情爱小曲。你想了解时事?有国家大事的小曲。你想听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有这一类型的小曲存在。可以说,只要普通老百姓感兴趣的东西,小曲基本囊括了个遍。小曲中咏叹时节和美好生活的也不少,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俨然就是一面生活写照。
不过,虽然内容驳杂,但小曲仍有内容侧重。从主要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男女情爱、演唱戏曲故事和咏叹时节。最多的当属男女情爱类,内容涉及纯真爱情、移情别恋、妓女故事,乃至露骨的性事描写。我们从《雍熙乐府》里的一段情爱小曲便可窥见一斑:"裁剪下才郎名讳,端详了展转伤悲,把两个字儿灯焰上燎成灰。或搽在双云鬓,或搽在两峨眉,则要我眼根前常见你。"你看,这写的分明就是一位思念情郎的女子,恨不得把爱人的名字烧在脸上、眉梢上,这样哪里都能见着他呀!
前人自然地将日常之物,与感情联系在了一起,娓娓道来之际,读来如有闺房香气扑鼻而来。况且小曲中丰富的修辞手法,也让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通过"丝"与"思"的双关语,就能让"相思寄素帕"一词蕴含万千柔情;又比如叠词的运用,使语言朗朗上口,便于在民间传诵。
此外,小曲中还常常应用反衬、平铺直叙等手法,使小曲内容虽为小民微末,却具有了名家风范。总之,明代小曲立足于市井生活,却又将寻常百姓生活之事,用艺术的形式娓娓道来。它内容纯朴,形式艺术,情感真挚、朴实无华,自然也就赢得了市民阶层的广泛喜爱。
明代小曲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不仅仅在于它们内容贴近生活,修辞艺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它们具备了灵活性和天然性这两大特质。
所谓灵活性,就是小曲没有固定的格律、句式结构,完全是百姓们随性而作,随兴而发。相比刚柔拘束的古体诗词,小曲就自由多了。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异,增字减字、字词错误等情况屡见不鲜。再者,小曲创作素材来源广泛,凡是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和流行传闻,都可能被运用到小曲之中,体现出了小曲的天然性。
不过,正是由于小曲的口口相传方式,使得它们具有了传承性和变异性这一特点。毕竟不像戏曲艺术需要苦学多年,再通过正规途径传承,小曲只要学会旋律和词phraye,就能轻易被传播开来。然而,这种"低门槛"传承方式,也使得小曲在流传中出现诸多变异。所以小曲的历史,也可视为一部不断变异的历史。
此外,明代小曲还有着地方性和共域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小曲创作和流传都局限于一定地域,所以每个地方的小曲都难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当地的语音、方言、习俗等。另一方面,小曲毕竟源于民间,最根本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是相通的,这使得小曲虽有地方色彩,却也有着跨越地域的共域性。
正由于具备了这些特质,小曲才得以如此广为人知,成为明代最受欢迎的一种通俗曲艺形式。有人形容小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话可谓恰如其分。它虽不失为艺术的雅俗,但正是"小"字造就的朴实和灵活性,令其广受明代市民阶层的喜爱。简而言之,小曲以平民化的创作手法,将生动有味的社会生活娓娓道来,从中折射出明代的百态人生,成为彰显明人文化的一面生动注脚。
综上所述,明代小曲其实是一种贴近民间、润物无声的曲艺艺术。它们描绘的是当时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闺阁男女之情爱私语,又有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时事的诠释。小曲青睐于口语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再加上灵活的创作手法,自然就被明代社会所广泛接受。
虽然小曲在文艺层次上或许平淡无奇,却正因其朴实本色,才得以成为一种真正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曲艺艺术形式,成为研究明代文化生活的生动注脚。从这个角度看,明代小曲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