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同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是感情还是工作,否则唯一的结果就是措手不及。”
是啊,年轻的时候以为,五湖四海都是朋友,遇到困难了才发现:
别人的伞再大,也挡不了我们头上的雨。
与其指望别人,不如提升自己。
下面史料中的武臣,就很明白这个道理。
(一)史料故事
《资治通鉴》秦纪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陈胜派周文向西进攻秦国。
周文一路招兵,到函谷关前,已经有了千辆战车和数十万步卒。
听到这个消息,秦二世终于醒了,急忙向群臣询问应对策略。
少府章邯建议道:“反贼的军队已经逼近,且人数众多,现在从周边郡县征兵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骊山有很多正在服刑的囚犯,建议陛下赦免他们,发放兵器,让他们去迎头痛击叛军。”
其他人没有说话,秦二世只有这一个方案。
于是,大赦天下,命令章邯带着囚犯大军去对抗楚军。
张楚军大败。
此时,张耳和陈馀刚刚抵达邯郸,听说周文败退,同时又听说很多为陈胜攻城掠地的将领在返回陈县后,因谗言而被诛杀。
于是,两人劝武臣自立为王。
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左丞相,并派人向陈胜报告。
陈胜得知后大为震怒,打算诛杀武臣的家人,并发兵攻打赵国。
上柱国房君劝阻说:“在秦国尚未被灭亡的当下,诛杀武臣等人只会树立另一个敌人,这与树立一个秦国无异。
我们不如顺水推舟,向他表示祝贺,并催促他尽快发兵攻打秦国。”
陈胜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将武臣等人的家属接入宫中,另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并派使者去祝贺新任赵王,催促他出兵攻秦。
张耳和陈馀对赵王说:“您成为赵王并不是陈胜的本意,现在向您道贺只是计策。
一旦张楚消灭了秦国,他们肯定会把矛头指向赵国。
因此,我们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而是向北占领燕国和代国的土地,再向南攻占河内,扩大我们的领地。
这样,赵国南有黄河为屏障,北据燕、代两国,即使张楚灭了秦国,也不敢轻易对赵国动手。
如果张楚灭不了秦国,那陈胜就更需要依赖我们了。”
武臣深感为然,于是暂停进攻秦国,派韩广去攻打燕国,李良去攻打常山,张黡去攻打上党。
(二)解析
武臣的决策,相当明智。
靠人不如靠己,更何况,陈胜已经实际行动告诉他,自己靠不住。
前期干掉忠臣葛婴,以及听信谗言诛杀的更多不知名部下。
陈胜的举动,早已让人寒了心。
武臣这个时候选择单干,是无奈之举,也是最好的出路。
张耳、陈馀方案的思路,其实跟上篇孔鲋的思路一样。
“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以攻。”
孔鲋的建议,是告诉陈胜,不能认为秦国不会攻我,而是我做好万全之策,不怕他来。
到了张耳、陈馀这里,换了个主语。
不能认为陈胜不会攻我,而是我做好万全之策,不怕他来。
陈胜没听进去,武臣倒是听懂了。
于是,停止攻秦,主力放在北方,开始攻略燕地。
由此可见,武臣这人,还是有分辨力的。
他听懂了这个道理:不要把选择权交到别人手上,靠人不如靠己。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除了你自己。
穷一点没关系,但人穷不能志短。
尼采有句话,说的很好:“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想之下,不无道理。
依附他人,就意味着要看他人脸色行事。
所以,如果你不努力,就别怪别人投来轻视的目光。
毕竟,生活不会偏爱任何一个不努力的人。
人这一辈子,永远不要指望依靠别人。
别人帮你一把,那就有了人情债,以后很难还。
不少人过于看重人脉。
其实,当你还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时候,人脉是不值钱的
所谓的人脉,绝不是靠追求得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才华吸引而来的。
这就像磁铁一样,你有足够的魅力,别人才会愿意靠近你。
真正的人脉,是多少人想认识你,而不是你认识多少人。
如果你不够优秀,别人又怎么会愿意多看你一眼呢?
所以说,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藏在自己身上。
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获得真正的人脉。
人这一辈子,能陪我们走到底的只有自己。
因此最好的投资对象,就是自己。
写在最后:
鲁迅在《小杂感》里写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是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其他人再好,跟我们也没关系。
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愿我们:
任何时候都能自己努力发光,而不是被照亮。
关于作者:
周亦见,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欢迎各位关注,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