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平襄 编丨半梳
7月7日,当老牌寿险公司新华人寿重磅抛出营销队伍焕新的“XIN一代”战略,并定下三年万人IDA的“军令状”时,所有人的目光还都集中在这家巨头终于在大个险上的大动作上,以至一度忘记追问什么是IDA?为什么要以IDA为目标?不是现在还有一个更火的,MDRT吗!
几天后 ,MDRT官网发布2024年最新会员前100名的保险机构;随即而来的IDA也高调发布2024国际龙奖IDA会员公司首届全球排名数据公告。
这又是卷王个险战场的一场战争,硝烟弥漫。
近年,MDRT得到行业越来越多的热捧,甚至被誉为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每年榜上有名的保险机构无不大力宣传自身入选人数,以彰显营销队伍的高收入、高产能、高素质,乃至带动相当部分的保险机构皆以MDRT人数作为个险转型与发展的成果和追求。
尤其近几届,外资险企与头部中介以惊人的表现名列前茅,而以“老七家”为代表、队伍基数庞大的大型险企要么排名、人数与自身地位相去甚远,要么完全在榜单上看不见,以至行业中“大公司产能极其低下”、“巨头队伍严重落后”等言论四起……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很多自诩高质量销售人员及相应的团队、机构,纷纷制造声势,意图重塑格局、倒反天罡,大有“彼可取而代之”。
传统老牌大型寿险公司新华突然抛出万人IDA目标,及随后IDA此次少有地发布自身25年来的历史汇总数据,不禁令人忆起曾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IDA。尤其是榜单中各色熟悉的名字,大公司消失的那批颇有影响的代理人都藏在此间。
对比两大榜单几乎完全不同的机构排名,老七家等大公司悉数上榜IDA,仅国寿平安新华合计约万人,另一边友邦明亚为核心的外资机构、国内大型经代则驰骋MDRT,其中这两家近八千人。
有意与无意之间,两个都不属于中国大陆本土又以内地市场为最大会员区域的奖项,和各自背后泾渭分明的梯队,似乎也诉说了各方参与者不同的姿态。
这或许即是巨头们对挑战者的一种回应,也是各类寿险荣誉体系一场愈发明面化的暗战,尤其是在个险“报行合一”落地传闻不断,行业规则重新面临洗牌的现实环境下,这一领域更加激烈。
无独有偶,还是7月,号称中国版百万圆桌的CMF也开幕了,如上两者,这皆在怒刷寿险荣誉体系的存在感。
从曾经的千万销售军团,到如今200万出头的队伍,曾经动辄万人规模、六七千人规模的荣誉表彰大会们,纷纷缩水三分之二,甚至五分之四,票价也相对宜人了很多。
如今寿险荣誉体系的竞争可能比个险主战场激烈得多,这也正是当前环境下主战场的缩影。
1 是荣誉也是生意:报行合一的当下,会费也是不小的负担
和MDRT对佣金、收入等代表产能的要求一样,IDA入会标准也以销售人员的FYC(首年佣金)为重要依据。不过对比两者来看,MDRT的要求明显要更高一些。
在MDRT对2024年各类会员的主要标准中:
MDRT(普通会员)为佣金21.84万,保费65.52万,收入37.83万;
COT(内阁会员)为佣金65.52万,保费196.56万,收入113.49万;
TOT(顶尖会员)为佣金131.04万,保费393.12万,收入226.98万。
这其中,佣金、保费及总收入满足一项便可申请。在2025年,各项标准也再次进行了提升。
MDRT上调为佣金24.57万,保费73.71万,收入42.56万;
COT上调为佣金73.71万,保费221.13万,收入127.68万;
TOT上调为佣金147.42万,保费442.26万,收入255.36万。
IDA则分为4个档次,在疫情期间下调了各档次FYC的标准,并沿用到了2024年。
其中,硬性要求至少36单长期寿险。FYC方面为铜龙奖11.25万,银龙奖33.75万,金龙奖67.5万,白金奖101.25万。
即便在2025年的申报中回调了各项指标,FYC方面为铜龙奖铜龙奖15万,银龙奖45万,金龙奖90万,白金奖135万,都可以看出在整体要求,尤其是在入会门槛上都低于MDRT。
不过,相较MDRT,IDA更加扎根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儒家文化圈辐射下的华人保险营销从业者——尽管中国大陆也同样已经是MDRT会员数最多的市场,除注重个人绩优的杰出奖外,IDA还设置相应的优秀主管类,并以此进阶CIA500世界华人保险500强团队各奖项,直至国际龙奖IDA百人、IDA千人团队。
加之个人与团队各个条线的终身会员、名人堂,都让IDA更加接近当今国内寿险机构对于营销人员的经营管理现状。
毕竟,内地寿险市场在起步之时,可以说正是从IDA所起源的地区市场借鉴了大量的运作模式,以至相当数量的寿险公司、中介机构即使在高质量转型的当下,还会参照IDA搭建自身的荣誉体系,并每年不厌其烦地进行相应的表彰会、高峰会、启动会。
本身就源自大陆市场的CMF虽然看上去有些“缝合怪”,但除名称碰瓷“圆桌会员”外,体系设置与IDA更像,并且也有团队系列的奖项设置。其个人业务类主要奖项在2024年的标准中,包括:
HIS(荣誉星奖),要求FYC12万,年度综合收入14.4万;
SIS(银星奖),要求FYC18万,年度综合收入21.6万;
GIS(金星奖),要求FYC54万,年度综合收入64.8万;
DIS(钻星奖),要求FYC72万,年堵综合收入96万。
并在更高层级上设置了TMC(千万圆桌会员奖)系列,
POC(标准会员奖),要求年度综合收入108万;
COC(高级会员奖),要求年度综合收入324万;
SOC(超级会员奖),要求年度综合收入648万;
TOC(至尊会员奖),要求年度综合收入1000万。
当然也应该看到是,当前行业销售人员仍在持续流失,大组织、大团队的金字塔模式已经大大松动,MDRT相对简单、且更加注重绩优个人的规则体系,的确也更符合行业的趋势,在营销力量的推动下,受到越来越多追捧也是自然现象。
而且MRDT本身更高的门槛,也必然会让入选的会员油然而生优越感,更能有身份认同、认为自己更能代表保险绩优。
只是,除收入、佣金标准的门槛外,申请会费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MDRT价格不菲的会费已经不是秘密,并且随着级别的提升递增,具体为普通MDRT550美元,COT600美元,TOT1100美元。按照目前的汇率,折成人民币至少也会将近4000元,TOT更是达到8000元上下的水平。
IDA的铜龙、银龙、金龙奖会费均为400美元,白金也达到800美元,只能说相对MDRT便宜一些。
从会费上而言,CMF看上去更加亲民,非TMC系列会费一律1200元人民币,TMC系列1800元。只是少了海外的高级感与国际范儿,到底能让代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到荣誉与体面,又能否能对寿险荣誉的最高峰发起挑战呢?
但不管怎么样,会费必然都是荣誉必不可少的组成。如果说往昔多有公司埋单,可以拿下所有荣誉体系,如今在报行合一、预定利率下行的费差损叠加利差损的经营现实下,这笔不小的开支已是个负担,把资源投向谁,需要一个更经济的选择。
2 到底选择IDA,还是MDRT?这是由什么决定的?看大公司与风头正劲者的选择
从近年MDRT公布的百强榜看,一些主要外资险企与头部中介公司不但在全球市场排名极其靠前,且几乎瓜分内地市场的榜单。
单就2024年榜单而言,上榜的16家保险机构中,有5家外资险企和6家中介公司,传统意义上象征寿险业最头部的“老七家”公司,只有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且在16家机构中分列第3和第8。以寿险老大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其他巨头更是连面都没露。
这一局面也令大公司成为业内宣传MDRT的背景板,甚至一些会员代理人、经纪人也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对大公司的营销人模式或拉踩、或阴阳怪气,发出些诸如传统队伍已经被淘汰、大公司僵化落后的声音,且营造出MDRT才是王道标准的行业氛围。
不明所以的一些中小公司新晋个险亦效颦期间,将入围MDRT的人数作为衡量队伍的成果。
然而就像之前所述,包括MDRT在内的各类荣誉,都是需要交费申报的,换言之,如果不申报,做得再好也不会入选。
如有头部大公司代理人表示,很多外资公司、中介公司,及部分中小险企,多由公司组织推动绩优人员申报MDRT会员,而一些大公司则不会组织,要么代理人自行申报,要么根本不许申报,自家公司虽然没人上榜,但实际上符合标准的有上万人的规模。
看起来很有道理,也的确解释了MDRT榜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格局。不过,这些大公司代理人不申报MDRT,并不代表其他荣誉会员也不会申报。
在IDA官方公布的2024年会员榜单中,公司排名看上去似乎合理了很多,明显更加符合行业的市场格局和认知。
中国内地市场19家会员人数超过100人的公司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这“老七家”悉数在内,且都在前10名之列。
其中的外资险企只有中信保诚、中美联泰大都会以及中意人寿3家。至于中介公司更是等没有会员数超过100人的,整个榜单中排名最高的是位列第28的隽天保险经纪。
按理说,IDA的入围指标要低于MDRT,MDRT人数多的公司在IDA中一定只会更多,至少IDA会员肯定会多于MDRT会员,那些MDRT人数动辄大几百甚至数千的外资险企和中介公司,在IDA中的会员数基本都没有超过100的,排名较为靠后。而中资中小险企,既有IDA人数多于MDRT的,也有MDRT人数多于IDA的。
如上所言,无论MDRT还是IDA,都需要申报入选,既然如此,某些奖项人数的多少,无非跟申报人数的多少有关。
大公司真要硬拼MDRT,或者是反过来,主要外资与头部中介投向IDA,自然都会对榜单格局直接产生质的影响,不过考虑到本身不菲的会费,这是一道涉及资源的经济与效率的选择题。
再看看MDRT首页中主要赞助方的熟悉名字,及直接将IDA划入战略的大公司,很难说不是阳谋。
坦率的讲,这几年的绩优改革进程,及一些外资险企和中介公司的强势表现,让MDRT的影响力扶摇直上,更高的硬性业绩门槛,对高业绩代理人而言确实更能产生身份上的优越。且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IDA浓厚的港台风格更多属于上一辈的记忆,MDRT更简洁的画风与更偏营销的导向,的确也符合这一阶段的一些特征。
2024年,世界百强中内地市场入围MDRT的人数达到19465人,而门槛更低的IDA,2024年内地市场总会员数17971人,且还包括580名自身业绩不计入考量的主管奖。
当然,如果新华人寿真能像立下的“军令状”那样做到万人IDA,相当于贡献了近8000名增量会员,倒是有希望能直接将IDA单届会员总人数拉升到MDRT之上,对自身也是一大壮举。
3 到底是谁需要荣誉?“报行合一”全面落地后,还能有多少人留在榜内?
无论是MDRT还是IDA,背后保险机构的推动力量都极为明显。
如随着MDRT近年的热度升温,不少公司将之作为销售队伍的营销支持方案奖励,有头部中介也会为达到业绩标准的销售人员补贴会费,1100美元的TOT会费可补贴一半。
一些中小公司的新代理人队伍建设中,也将MDRT人数作为战略任务,有的公司甚至提出了MDRT孵化的概念。而IDA前列公司中,同样数千会员人数的险企,要说没有总部组织估计也不会有人信。
这一过程中,会员人数自然成为指标任务,一些公司拆单、凑单、拼单的情况不可避免,大量会费的投入实质上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纵然有个险人士直言保险销售的特殊性,荣誉体系的特殊性,是超越物质价值的,象征着职业的认同、榜样的力量、客户的信任、企业及行业实力的提升,及个人事业的成功,且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保险业的舞台。
不过讽刺的是,在会员人数的不断增长下,无论MDRT还是IDA,内地都已经是会员数最多的市场,而以欧美为代表的市场比重急剧萎缩,中国内地加上中国其他地区市场,基本上已囊括大半江山,看到这些企业的名字还以为是一个立足国内的奖项。
不可否认,荣誉的确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且MDRT、IDA乃至CMF也都是一代一代保险销售从业者的勋章,从入围到追求更高级别奖项,再到成为终身会员、进入名人堂,对任何代理人而言都是真正意义上逐渐成长、走向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
实际上,很多从业者对荣誉奖项也同样重视,不少绩优人员同时持有多个会员称号奖项。只是为代理人做出选择的是谁?自己还是背后的公司?
对大多数刚刚爬过入围门槛的代理人而言,数千元的会费相对自身佣金收入并非小数目,毕竟销售人员有着大量的隐性展业支出,令之实际收入情况大打折扣,再看上述实质上的虚名与称号,对不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成本,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也是需要盘算的事情。
尤其是对当前崛起的拥有高客资源的高绩优营销人员而言,各类称号更是多此一举,甚至会因树大招风影响自身的经营。
更重要的是,上述荣誉最重要的示范效应来自收入,这也与保险公司、中介公司宣扬的高收入队伍形成统一,但如果“报行合一”真正实现全渠道落地覆盖,那销售人员的收入情况锐减将无法避免,并直接击穿保险机构津津乐道的各类合伙人、企业家以及各种规划师的故事。
事实上,在中介渠道实行“报行合一”以来,销售从业人员的收入锐减,市场普遍反映营销人员佣金收入减少超过50%,有的公司靠补贴维持队伍,有的小公司陆续推出市场,而一些队伍开始靠向个险队伍“飞单”保持收入水平。
参照中介渠道的情况,一旦全面推行起来,规模更大、人数更多的个险队伍将出现明显的收入下滑,是可以预期的走势。
截至2024年5月,寿险公司个险营销员还有约262万人,同比下滑约13.7%,环比已基本持平,在“报行合一”的窗口期增员成果尚可。这一时期,寿险佣金收入同比下降17%,降幅大于代理人脱落,意味着当前行业代理人已经面临收入减少的情况。
虽然依靠各类方案政策,及当前尚可行使的奖励激励,人力架构及各类高学历、高素质、高质量团队仍然能在表面上推动,甚至一些小公司也动起重建个险队伍的念头,但一旦石头落地,所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那时的MDRT或者IDA们,还能剩下多少意义?也许,这个行业一直在督促销售队伍做强、做大、做成功,却从来没告诉过任何人,一个足以安身立命,或者说能够养家糊口的正常程度,会是什么样子;行业永远在宣扬着优秀与卓越,却一直没能讲清,一个合格普通从业者,可以依靠这个行业生活的普通销售人员,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纵有太多的TOT、COT等不过锦上添花,解决不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不是花之刹那芳华,而是默默无闻的长青之木。无限放大刹那芳华的虚幻,或许从根本上就失去了行业的“道心”。
当然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可能只有这四五万人才有能力能在这行业下活下去,MDRT或者IDA,是活下去最低的门槛,那么其他200多万人干什么?犹如我那个保险本科毕业的朋友,怀着为更多人带去保险保障的梦想,最后仅仅为保住工号就拼尽了全力,成为TOT荣誉者的架构与收入中,那毫不起眼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