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文龙:从 “石油美元”到“商品人民币”

人民币要加速国际化,除了在根基上需要与优质商品绑定并提供更多便利性措施外,还需要在货币层面的制度调整与之相适应
李文龙:从 “石油美元”到“商品人民币”

随着中国成为诸多产油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石油贸易结算中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但在范围与数量上都是较为有限的。图/IC

文|李文龙

美元通过与黄金与石油挂钩,取得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并形成了植入全球各国金融与贸易体系的美元货币网络,影响了各国的金融交易与贸易,美国将此作为武器来控制各国。近年来的伊朗与俄罗斯先后被美国排除在SWIFT体系之外,就是美国运用这一武器的典型事例。

当前,美西方加紧在产业方面对中国采取脱钩断链的策略,未来不排除在金融与货币方面对中国采取类似针对伊朗与俄罗斯的措施。为应对美国利用美元武器遏制中国,中国应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利用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制造品为基础,打造为全球接受的“商品人民币”,类比“黄金美元”与“石油美元”,以此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影响力与抵消美国可能对中国发起的“去SWIFT”等金融制裁。

美西方对中国“脱钩断链”的内在考虑

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强调“重返亚洲”的战略,将与中国的关系定位为 “竞争和合作”。然而,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摒弃了之前的竞合思维,转向与中国成为全面的竞争对手关系。在此情况下,导致了美西方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美西方转变对华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西方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纳美西方经济体制的同时将逐步吸纳西方政治体制,因此美西方鼓励与支持中国加入WTO并不断融入全球。

但实际上,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在充分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并未向西方靠拢,而是坚持发展自身的道路。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与经济利益。

这样的结果使美国加速调整其与中国长期接触或者融合战略。因此从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其对中国采取的就是“脱钩断链”,以此来孤立中国与阻住中国的全球化发展,确保美国的全球霸权不受挑战与更加优先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融入全球的步伐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阻挠与负面影响。

金融与货币层的“脱钩断链”或不能被排除

当前,美西方除了从军事、科技与贸易领域逐步加大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在金融与货币层面,美西方也可能在逐步准备与中国的“脱钩断链”,也就是将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资产和货币体系排除在全球现行体系之外。虽然这样的举措尚未实质性出现,但从今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释放出关于将部分中资银行排除在SWIFT之外的消息看,已经不是空穴来风,或者说已经开始某种试探。

实际上,美国将SWIFT作为金融武器打击对手并不罕见。2012年美国将伊朗银行排除SWIFT之外;2022年自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将俄罗斯部分银行排除在SWIFT体系之外。不论是对伊朗这样的全球石油输出大国与中东地缘政治大国,还是对俄罗斯这样的全球核大国与全球能源大国,美国为自身利益,均能果断运用SWIFT武器打击对手,而不考虑由此可能对全球经济贸易带来的负面冲击或对手的反弹报复。

作为对SWIFT依赖程度更高的中国,在与美国关系极端恶化的情况下,同样存在被美国排除在SWIFT之外的可能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家,在全球有诸多的资产和金融利益。202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41.8万亿元,占到GDP的33%,其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仅为30%左右。目前中国海外总资产超过9.3万亿美元,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800亿美元。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中资银行被美国阻碍在全球货币交易体系之外,无论对中国国际贸易还是金融资产至少在短期内均将造成重大负面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快

长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基于市场驱动,在提法上也相对谨慎。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的“人民币顺应市场需求走出去”到逐步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显示了人民币在这方面的行动并不激进。但在2018年以来,中国与美西方关系不断恶化的形势可能迫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需要加快,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需要“被动国际化”来迎接海外严峻形势的加速到来。

那么如何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已经在鼓励人民币结算与构建CIPS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与部分央行签署了本币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有助于人民币在有关国家的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快与扩大实施。然而,如果只是从以上视角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能无法完全应对当前严峻形势下人民币面临的海外压力,为此需要新的思路与更底层突破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美元视角看,其已经在全球牢牢树立了世界性货币的角色,但美元的全球地位并不是仅仅通过建立支付结算体系实现的。从本质上看,美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货币,核心是美元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是全球性与权威性的,这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一点,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最值得思考的因素。

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的启示

从美元成为世界性货币的定位来看,重要的里程碑是1944年成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进行挂钩(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进行挂钩,形成“双挂钩体系”。基于这样的安排,美元牢固树立其以黄金等价物的地位,“美金”的说法也应运而生,在全球范围内美元就等于黄金。黄金是历史上全球范围内作为权威高价值物的主要体现,因此美元也就顺势借助黄金成为全球权威高价值物的象征。同时,由于美元借助全球电子交易体系可以进行便利结算、交易且容易运输与储藏,这方面优势超过黄金,因此美元迅速成为世界性货币。美国通过美元牢牢把握着全球的支付结算体系,形成“美元全球神经网络”嵌入到各国经济金融体系之中,从而形成美国霸权的主要抓手。

实际上,美元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货币面临内在矛盾性。美国为发动越战与增加国内社会福利,不断扩张财政赤字,导致美元滥发,从而引起美元实际上相对黄金有不断加大的贬值压力。美国为自身的国家利益绑架全球的金融体系是无法长期持续的。1971年,迫于各国使用美元兑换黄金的巨大需求,美国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后崩溃,标志美元滥发与黄金数量固定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德国马克、英镑、日元、法郎等货币崛起对美元的世界性货币地位形成威胁。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球对石油需求量不断上升,石油成了全球范围的工业血液。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署协议,规定沙特将以美元计价出售其石油。之后,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纷纷效仿。美元与石油挂钩,形成了“石油美元”,美元成了代表全世界能源与工业生产的货币媒介符号,进而继续扮演主要世界性货币的角色。

从过去近8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元先后通过与黄金与石油挂钩牢牢地构建了全球的价值交换、交易结算以及工业经济的“货币神经脉络”,从而成为世界性货币。在此过程中,美国利用世界性货币的影响力来实现自己国家利益,如将伊朗以及俄罗斯货币排出在SWIFT体系之外就是最明显的事例,迄今也达到了战术目的。但从战略上看,美国动辄使用美元作为武器,实际上是削弱了美元作为世界性货币的公信力,迫使更多国家转向建立非美国控制的货币结算体系。最近传言沙特将不再与美国续签石油的美元结算协议,说明美元的公信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迫切需求

从购买力平价角度衡量,中国已经是超越美国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即使基于美元现价,中国GDP也达到了美国的65%左右,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在贸易方面,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当前全球大量的商品由中国制造,全球需要和中国进行交易换取制造品。

然而,从综合国力与经贸影响力基础看,人民币还有很大空间上升去取得与中国国力相适应的货币地位,但人民币在美国控制的SWIFT体系内进行扩展得空间势必是非常有限,也是非常不确性的。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还需要防范美国将中国剔除在SWIFT体系之外的风险。在此情况下,当前中国要主动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拓宽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

从美元成为世界性货币的历程来看,无论是“黄金美元”还是“石油美元”,其均是牢牢与全球主要的价值物绑定,或者是与工业与能源核心原料绑定。那么在此情况下,中国是不是也可以黄金挂钩,或者是与石油挂钩?对于人民币与黄金挂钩,由于人民币发行数量庞大,用人民币兑换黄金实际上不可行。随着中国成为诸多产油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石油贸易结算中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但在范围与数量上都是较为有限的。

构建“商品人民币”的若干思路

人民币要加速国际化成为世界性货币,更应该从基于自身优势的角度来考虑。这里我们提出“商品人民币”的概念和思路。所谓“商品人民币”,是基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优势,突出以人民币成为衡量中国出产的优质制造品的货币媒介,也就是说全球可以通过人民币购买到中国生产的优质制造品。这可能是当前人民币快速国际化的基础支撑。

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报告,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据了全球的35%,超过了排在第二位到第九位的总和(第二,美国占比12%,第三,日本占比6%,第四,德国占比4%,第五,印度占比3%,第六,韩国占比3%,第七,意大利占比2%,第八,法国占比2%,第九,中国台湾占比2%)。同时,中国商品的质量已经显著提升,性价比进一步改善。

尤其是2023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锂电池、光伏板以及其他机电产品的出口数量与质量也进一步上升。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应该旗帜鲜明的与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品进行结合,全方位采取措施将人民币更多贴上优质制造品的货币标签。也就是说,只要拥有人民币就可以从中国购买任意优质制造品。

为了能达成这样的安排,需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严格国内商品的质量管控,将质量始终摆在第一位,确保生产出的商品以及出口商品在质量、数量与种类方面做到全球第一或唯一。二是联合中国企业系统性构建中国商品的全球性销售、运输与维修维护网络。中国商品既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销售与运输,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维修和更换,使得中国商品的输出更加便捷。三是借助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进一步将数字货币加速推向全球,如便利数字人民币、支付宝、微信等跟随中国游客的海外需求与中国商品走向全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便利海外企业与人士使用人民币移动支付,加速形成人民币在全球的数字化网络布局。

当然,人民币要加速国际化,除了在根基上需要与优质商品绑定并提供更多便利性措施外,还需要在货币层面的制度调整与之相适应。

一是对《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便与人民币的全球使用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可以看到,按法规人民币支付范围限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相较而言,美元载明的是“对所有公共及私人债务的法定货币”,对美元使用的条款并未限制其支付地域。有鉴于此,考虑到人民币已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及全球主要支付货币,应在立法层面取消人民币依法仅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支付债务的地域限制,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全球流通与使用,从法理上支持人民币全球化的使用。

二是人民币要能成为世界性货币,应该吸收美联储对美元货币政策管理的有益做法。如美联储长期实施通胀目标制,通过政策利率操作和货币市场操作来控制通胀率达到2%的目标,并形成周期性的宽松与紧缩政策闭环,核心是维持美元的币值稳定,至少对外宣示美联储极力维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以此增强全球持有美元的信心。

基于此,中国货币当局应考虑实施通胀目标制,将2%左右的通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及时收回临时增发流动性,形成“宽-紧闭环”,以此来增强全球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进而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作者为浙江之江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院院长;编辑:王延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