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之后,呕心沥血十三载,终于将大清救了回来,让清朝廷再次走上正轨。
雍正驾崩后,皇子弘历正准备接手皇位。就在人们以为尘埃落定时,朝中大臣张廷玉站了出来,他向在场的大臣宣布:皇上还有一道密旨!
雍正为何还留有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又为何会在张廷玉的手上?
秘密立储
雍正即位时,最为看重的便是弘历,但并未显露半分。大臣们无端猜测,都只能提前选好站位。造就这一局面出现的正是雍正实行的新的制度“秘密立储”。
雍正在位时,将沿用了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了秘密立储制。而雍正之所以要改变继承人制度,是因为当初他曾经历过“九子夺嫡”。
康熙晚年,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与皇帝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太子时常办蠢事,导致康熙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儿子。
最终,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矛盾爆发。康熙直接废黜了胤礽的太子身份,从此,皇位没有了继承人。
这件事发生之后,诸多皇子开始对皇位虎视眈眈,并动用全部力量,想要坐上宝座。
皇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直到康熙去世。
最终,通过对时局以及皇子们行事风格的考量,康熙选择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
雍正继位之后,他的兄弟依然在密谋着篡位,他也是迫不得除掉了他们。
但是这份杀害兄弟的罪恶感一直伴随着雍正,成为了雍正的一块心病。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也陷入皇位的争斗,故而雍正设立这一制度。
因为根本没有太子位,所以皇子们也就不会为了太子位争得你死我活。
在雍正去世之后,大臣张廷玉来到正大光明殿,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了雍正留下的密旨,里面写着雍正选定的继承人。
张廷玉当众宣读皇帝遗诏:由皇四子弘历继承皇位。
百官并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因为这结果其实大家都猜到了。
雍正一共只有十个儿子,比起他父亲康熙来说,这确实算少得了。
雍正的儿子比较少,因此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比较方便。在雍正的十个儿子里,仅有四个没有夭折。
雍正的皇三子弘时,本来雍正还挺看好他,但是他却非常不懂事。
雍正将允祀关起来后,他还为自己的八叔求情,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让雍正非常恼火。后来弘时还当众指责雍正无情无义,虐待兄弟,这更是把雍正气得火冒三丈。
雍正一气之下,直接把弘时过继给了允祀。弘时成了他八叔的儿子,他也就彻底丧失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后来允祀死在了禁闭室里,弘时也就被赶出了紫禁城,不久后也抑郁而终了。
本来弘时是弘历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他却把自己作死了。
雍正的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他从小便聪明伶俐,康熙晚年非常喜欢他,还专门让雍正把他送到自己的畅春园,亲自教导他。
这几乎已经确定了弘历将来肯定不一般,甚至雍正能继承皇位,都有弘历的功劳。
雍正的皇五子弘昼,他只比弘历小几个月,因此他从小都是跟弘历在一起玩的。
正因为如此,弘昼从小便能感觉到,弘历在各个方面都远胜于他,他不可能比得过弘历。因此,他选择了装疯卖傻、明哲保身,自愿退出皇位的争夺。
雍正的皇六子弘瞻,是雍正的最后一个孩子。因为之前的四个儿子,都还没有起名便夭折了,因此不会被计算进去。
当乾隆登基那年,弘瞻才四岁,他自然不会被雍正选为皇子。兴许雍正在写这道遗诏时,弘瞻还没有出生呢。
由此看来,弘历继承皇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他已经没有竞争者了。
就在人们都欢天喜地地准备着登基大典时,张廷玉却并没有从台上下来,因为雍正留了两道密旨。张廷玉向人们宣布:“等一等,还有一道密旨!”
突如其来的密旨
就在众官员准备退去的时候,张廷玉又从怀里掏出了一道圣旨,随后拦住了众人,因为他还有一道密旨要宣布。
这道密旨并不是从正大光明匾后面拿出来的,因为这是雍正刚刚决定的事。密旨由张廷玉代笔写下,雍正让他收着,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宣布。
张廷玉这一喊,把所有人都吓住了。众官员还以为自己已经逃离了雍正的掌控,没想到张廷玉又来了一次突然袭击。
在台下的所有人里,最慌的人应该就是弘历了。他刚刚提心吊胆地继承了皇位,本以为尘埃落定,结果张廷玉一句话,就又产生了变故。
雍正留下的第二道密旨里,究竟写了什么呢?其实就是雍正的一些嘱托。
这第一件事,由于弘历还年轻,雍正便给他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帮着乾隆处理政务。或者在乾隆做决定时,给他一些中肯的建议。
雍正任命的顾命大臣也不是外人,就是雍正的十六弟、十七弟、张廷玉、鄂尔泰。
前两个叔叔且不说,张廷玉一个汉臣为何能成为顾命大臣呢?自然是凭借雍正对张廷玉的信任。
在康熙时期,张廷玉便已经是朝中的大臣,康熙出门总喜欢带着他。
因为张廷玉在处理公务这方面,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助手。
当初康熙还在世的时候,康熙有时候会去承德避暑山庄住上半年,而他每次去,都要带着张廷玉。张廷玉不仅才华横溢,做事能让还能让康熙开心,不愧是称职的手下。
康熙驾崩后,张廷玉并没有被排挤,而是接着被雍正重用了。
雍正在位期间公务繁多,在这种情况下张廷玉便显得尤为重要。
张廷玉甚至已经锻炼出了转换功能,雍正口头说出命令,张廷玉边听边写,直接就能将雍正说的话转换成标准的“官话”。
雍正推行新政期间,张廷玉也给雍正提出了不少建议,他的建议很少有不被采用的时候,几乎每条都是关键的地方。
因此,张廷玉帮了雍正很大的忙,不仅帮着雍正分担了许多政务,还对雍正的改革提供了助力。
雍正去世的时候,张廷玉已经六十四岁,但是雍正认为他还能干,因此并没有让他退休。
而为了安抚张廷玉,将这么好用的张廷玉留给自己的儿子,雍正就把第二道密旨的后两条,全都留给了张廷玉。
密旨的后两条,一个是要善待张廷玉这样的老臣,另一个事是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总的来说,这密旨一共说了三件事,全都是对张廷玉有利的事。不过,这是由张廷玉自己来宣布的,这难免让人有所怀疑。
其实雍正留下这第二道密旨,就是为张廷玉“这碟醋包的饺子”。
为了让张廷玉继续任职,雍正先是将他任命为重臣,同时为了制约张廷玉,顾命大臣里还有一个鄂尔泰。
然后他又让乾隆善待张廷玉,目的是告诉乾隆,张廷玉还有用,不要轻易动他。
而最后一条,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条,就是让张廷玉一个汉臣配享太庙。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政权,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满人是一定比汉人高一等的。
而雍正同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是极大的荣誉,足以让许多旗人都眼红的荣誉。
这个荣誉足以支撑张廷玉的信念,让他继续辅佐乾隆。
张廷玉也非常明白,在乾隆朝尽心尽力。每次乾隆去避暑山庄,或者去“南巡”,朝廷里的事就被扔给了张廷玉。张廷玉为了配享太庙而任劳任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三年。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已经七十五岁高龄。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垂垂老矣,耳聋眼花已经严重影响了他在朝中的办事效率。当时的的大臣们也对他颇有微词。
于是张廷玉向乾隆提出了致仕申请。
但是乾隆并没有答应,他在给张廷玉的回信中说:“您已经承受两朝皇恩,而且还特许您死后配享太庙,哪有配享太庙的官员还要致仕的呢?”
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张廷玉,我爹都让你进太庙了,你怎么还想着退休?
张廷玉没有办法,只好继续任职。后来他又多次请求致仕,终于惹恼了乾隆。乾隆抄了张廷玉的家,还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特权。
最终,八十四岁高龄的张廷玉在家中憋屈地死去了。
张廷玉死后,乾隆为了稳定时局,也为了给朝中的汉臣们一个交代,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了。于是张廷玉也就成了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以及文臣。
但是张廷玉却没能活着看到这些,到死都认为自己没有机会进太庙了。
张廷玉作为一个汉臣,为了清朝鞠躬尽瘁,最后却落得如此结局,着实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