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破雾见青天
古道幽深梦魂牵
在米仓古道这条千年古道上
藏着一处被时光雕琢的自然奇观
它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
千年前的繁华与热闹
如同洞中的回
虽已远去,却仍能触动心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穿云洞
去聆听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故事
感受那份被遗忘千年的繁华!
穿云洞
穿云洞
穿云洞,位于通江县火炬镇唐村坝村,“犀牛背”山蜿蜒南下,至此成一形似牛嘴的山脊由北向南伸入曲水。此处有一洞——穿云洞,此洞原名“穿心洞”,洞自西向东横穿“牛嘴”中部,古时为县西北去巴州、县西南上长安的必经之道。清乾隆丙戌年(1776年),朱昱在东洞口的绝壁上题“穿云洞”,遂称“穿云洞”。洞高3—5米,宽10—20米,长约25米。
古之行人,常在洞内打尖、住宿,一位当地老者介绍他年轻时看到穿云洞景致:逢年过节非常热闹,亭台楼角,庙宇飞檐,香烛鼎盛,游人如织,瀑布飞云,环境优美。庙会之时,唱三天大戏,西山上看戏的人熙熙攘攘,座无虚席。
进士朱昱题“穿云洞”
《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载:朱昱,字又旦,通江县人。乾隆戊午科(1738年),与兄朱舒、父朱绍颜三人同科中举。乾隆乙丑科(1745年)列第三甲第193名,赐同进士出身。任陕西华阴知县,惠士爱民,民甚爱戴,著有《又旦诗集》。晚年致仕归乡,卜筑“一品桥畔”于溪头,一旁之小溪取名“真武溪”。朱昱笔力遒劲,在真武溪、穿云洞石壁上刻“碧涧清泉”“穿云洞”等。
《又旦诗集》中,题《穿云洞》曰:“凿险依谁定,穿云一径开。路从岩罅转,人向洞天来。渺霭松阴合,潺流水意恢。临溪凭眺望,佳境胜蓬莱。”
西门石柱联
山洞前后原有石柱木门,门一关闭,此路不通,成咽喉卡子。
门柱上刻有楹联,西门石柱联由朱昱题写:
洞古穿云一枝杨柳洒甘露非南海即南海观此地凤鸣虎穴慈云瑞霭青云得路
潭深曲水数丈长虹渡众生不西湖却西湖冀他年鱼跳龙门河水清涟泮水登科
东门石柱联曰:
天地献奇观孔孔道道景人云洞钻出凤点头狮拍掌松轩竹径遍锁烟霞象鼻捲千秋沛泽
山川留胜迹弯弯曲曲水自龙潭涌来虹飞彩佛现身海岸莲台斜吞星云唇楼照万古明灯
西门石柱联,右联尚好;左联石花侵蚀,风化严重。联字馆阁体阴刻,笔画深刻,柱联上雕龙头,栩栩如生;东门柱联已毁,难觅其踪。
穿云洞
洞侧依岩造势,修建木质庙宇,供奉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20余尊,原有壁画数幅,现仅存唯一。
“宇宙奇观”“福”“寿”石刻
东洞口石壁上,清邑令王宣(山西人)于光绪戊子(1888年)仲夏之日书刻“宇宙奇观”,落款“山右王宣书”,其下无名氏刻“福”“寿”二字。西端洞口戏楼后,峭壁上王宣书刻“仙洞灵泉”。
洞内立有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造穿云洞碑志”,载有本邑和过往客商二百三十余出资人的姓名。
养生潭
洞前一深潭,曰“养生潭”,牛头深入潭中,呈“犀牛饮水”状。潭水飞流,形成几十米高的瀑布,腾起蒙蒙水雾,从河谷望上来,那洞就在云中,古人足丈天涯时,穿洞而过。
蟠龙桥
潭上有一座石拱桥,曰“蟠龙桥”。蟠龙桥由拱桥、石梯、平桥、引桥四部分组成,总长21米、宽2.3米、高5.4米。圆拱面长3.8米,东西各有石梯11级。桥东引桥长4米、宽2.3米、厚0.4米。桥拱中两边各雕有龙头一个。
穿云洞红军石刻标语
穿云洞东行左石壁上,存有“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石刻标语,1933年刻制,共4幅,从下至上编。
第1幅:“彻底消灭赤区四周敌人准备与帝国主义直接作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字幅宽2.67米,高0.9米;第2幅:“打倒签订停战协定出卖华北的国民党”,字幅宽2.2米,高0.1米;第3幅:“开展我们对国民党主力的胜利的进攻坚决消灭四川国民党主力刘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字幅宽4.1米,高0.3米;第4幅:“革命学生到苏区来做文化工作!西北军区政治部”,字幅宽1.48米,高0.36米,整个字幅面积4.38平方米。
穿云洞红军石刻标语
该红军石刻标语内容除军事、政治口号外,还发现了关于文化工作方面的标语,这在通江众多的红军石刻标语中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川陕苏区时期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穿云洞
曾是行者的驿站,是旅人的归宿
它见证了古代行人的足迹
承载了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
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古老的故事
让我们携手
共同守护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记忆
让古洞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
来源:四川通江